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文敘之思
  • 申丹
  • 7字
  • 2024-06-12 15:36:13

第一輯 問學歷程

跨學科研究歷程1

我中學被分配學俄語,高中畢業時僅認識十幾個英文字母。后來通過自學,在“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英語專業(1983年方成立英語系),畢業時以研究生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公派留學英國的資格。1982年秋赴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碩博研究生,因表現出較強的研究潛力,第二年便獲得愛丁堡大學研究生全額獎學金和愛德華·博伊爾獎研金,并得到博士論文自由選題的“特許”,我選擇了翻譯研究,但導師伊麗莎白·布萊克的研究領域是文體學。我先研讀了一年翻譯理論,然后著手博士論文的撰寫,完成了兩章初稿:第一章批判喬治·斯坦納提出的“翻譯四步驟”理論;第二章批判尤金·奈達提出的“形式等同論”,該章的主要內容后來以《字面翻譯:并非“形式等同”》為題,在國際譯協的會刊《巴別塔:國際翻譯雜志》1989年第4期首篇位置發表——其主要觀點構成本書選用的第一篇翻譯學論文的基礎。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的陳善偉教授讀到發表在《巴別塔》上的這篇論文后,給素不相識的我發來邀請,為他和戴維·波拉德合編的《翻譯百科全書》撰寫約五千英文單詞的長篇詞條“字面翻譯”(Literalism)。盡管我的博士論文初稿后來能在國際一流期刊發表并成為翻譯大百科中的詞條,但因為批判對象是學界公認的權威理論而引起了導師的不安。她告訴我,她無法指導批判性如此強烈的翻譯研究論文,我必須轉而研究她在行的文體學。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轉了系,更換了導師,第一導師是著名文體學家詹姆斯·索恩,第二導師是諾曼·麥克勞德,兩人都未涉足翻譯研究,但允許我把小說翻譯作為文體分析的對象。這樣,我完成了以《文學文體學與小說翻譯》為題的博士論文。根據其中涉及小說翻譯的內容,我撰寫了數篇論文,在《巴別塔:國際翻譯雜志》(歐洲)、《比較文學研究》(美國)和《文體》(美國)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這些論文引起了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莫娜·貝克的關注,她寫信邀請我出任其主編的期刊《翻譯家: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顧問。本書選用的第二篇翻譯學研究論文發表于《中國翻譯》,是我將文學文體學與翻譯相結合的研究成果。這種跨學科研究越來越得到重視,《勞特利奇文學翻譯手冊》的兩位美國主編讀到我在國際上發表的這方面文章后,于2016年發來電郵,邀請我撰寫《文體學》這一章,其中一節“文體學與假象等值”探討了本書第二篇翻譯學論文重點關注的“假象等值”,這也是我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的概念。

與翻譯學研究相比,我在文體學研究方面投入了更多精力。著名英國文體學家凱蒂·威爾士讀到我在國際上發表的相關成果后,于1998年給我寫信,邀請我擔任她主編的文體學頂級期刊《語言與文學》(英國)的編委,后來我又被并列為文體學頂級期刊的《文體》(美國)聘為顧問,并應邀在2011年的國際文體學協會(Poetics and Liguistics Association,簡稱PALA)的年會上做一小時大會主旨報告,另外三位主旨報告人為著名美國學者喬納森·卡勒、帕特里克·霍根和著名英國學者保羅·辛普森。因篇幅和語言所限,在本書中,我僅選用了在《外語教學與研究》上刊載的三篇文體學研究論文。其中,第一篇探討如何區分不同的西方當代文體學流派,第二和第三篇聚焦于功能文體學這一流派,前者為理論探討,后者為實際分析。

在寫博士論文時,我發現文體學僅關注作品的遣詞造句,與關注結構技巧的敘事學形成互補。回國后,我對敘事學展開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我在西方和國內發表的論文大多是敘事學方面的。我也被聘為敘事學頂級期刊《敘事》(美國)的顧問和《勞特利奇敘事理論百科全書》的顧問編委。因為語言的限制,本書選用了四篇中文論文。第一篇《經典敘事學究竟是否已經過時?》,與我在美國《敘事理論雜志》2005年第2期上發表的《語境敘事學與形式敘事學緣何相互依存》形成呼應。2013年,我應邀在巴黎召開的歐洲敘事學協會的雙年會上做一小時大會主旨報告,報告題為《語境化的詩學與語境化的修辭學:是鞏固還是顛覆?》,報告的前半部分再度論述了經典敘事詩學在后經典敘事學中的作用。在德古意特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敘事學的新走向》文集中,該文被置于全書首篇。德國和法國主編對此文予以重點推介,可見,今天依然有必要闡明,經典敘事詩學并未過時。

本書選用的第二篇敘事學論文聚焦于“不可靠敘述”。這是敘事理論的一個核心概念,得到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也引發了不少爭議,出現了一些混亂。我在國際和國內都發文清理了相關混亂。國際敘事學界第一部《敘事學手冊》中有一個約五千英文單詞的長篇詞條“不可靠敘述”,是我受邀撰寫的。2這一權威參考書中的詞條在西方產生了較大影響。本書選用的第二篇論文與之密切相關,在國內發表后也受到廣泛關注。

過去十多年,我將不少精力放在對經典作品的再闡釋上。本書收錄的第三篇論文重新解讀了坡的《泄密的心》。該文糾正了國內外對坡的小說觀的長期誤解以及對作品的種種誤讀,揭示出以往被忽略的深層意義。該文還將“不可靠敘述”這一理論概念運用到實際分析中。此外,該文提倡“整體細讀”,這是我十三年前提出的新的研究模式,被不少研究者采納。

本書選用的最后一篇敘事學論文將注意力轉向作品的“隱性進程”。這是我近年在國內外首創的新的理論概念和研究模式,美、英、法、德等國的多位學者對此發表了高度評價。法國的敘事學常用術語網站(https://wp.unil.ch/narratologie/glossaire/)已收入法文版的“隱性進程”,并予以詳細介紹。在國內,中國知網上已能查到包括《外國文學評論》《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在內的多種期刊上發表的五十多篇采用“隱性進程”概念來分析小說和戲劇的論文。國際頂級期刊之一、美國的《文體》2021年春季刊專門探討我首創的“‘隱性進程’與雙重敘事動力”理論。編輯部邀請了來自美、英、法、德等八個西方國家的十四位學者和兩位中國學者撰寫專文,探討這一理論。這是國際頂級期刊首次邀請多國學者專門探討中國學者首創的研究西方文學的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者傾向于采用西方學者提出的理論概念和批評方法。我覺得,中國外語領域的學者需要努力在國際前沿開拓創新,幫助構建由中國學者創立的理論話語體系。

我國外語學科的學者一般都從事某一個領域的研究,例如語言學、文學、翻譯學。因為種種主動和被動的原因,我的研究橫跨了這三個領域。我多年同時擔任英美這三個領域國際一流期刊的顧問或編委,也同時指導這三個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同時擔任全國性的敘事學研究學會(以文學領域的學者為主體)和文體學研究學會(以語言學領域的學者為主體)的會長。在跨越學科界限的過程中,我對跨學科研究也有了一些感悟。本書最后一部分選用了兩篇探討跨學科研究的論文。第一篇談跨學科研究與外語自主創新的關系,目的在于幫助激發跨學科研究的興趣,看到跨學科研究是自主創新的一種重要途徑;第二篇談文體學與敘述學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是我在國內外率先揭示和梳理的,在學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將文體學與敘述學相結合,從而能更加全面地分析作品的藝術形式與主題意義的關聯。


回顧走過的學術歷程,我深深感激眾多幫助過我的人。我高中畢業時連英文字母都沒有認全,后來能在英語語言文學方面取得一些成績,離不開在成長過程每個階段所得到的大力扶持。我感恩在北京大學和英國愛丁堡大學求學期間老師們的悉心栽培;感恩在北大工作的三十余年間,博大精深的燕園對我的滋養,以及同事、領導和學生的幫助與厚愛;感恩國內外學界同行的鼓勵和支持;感恩我的家人給予我的關愛和陪伴。最后,我要感謝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邀請我加盟“英華學者文庫”;感謝我的博士生宮薔薇和殷樂對本書統稿伸出援手,感謝主編羅選民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2020年春于燕園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平县| 全南县| 阳东县| 德钦县| 岳普湖县| 神池县| 山阳县| 永川市| 二连浩特市| 凤城市| 夏河县| 嘉祥县| 赫章县| 屏南县| 湘潭市| 和田市| 朝阳市| 宜州市| 察隅县| 牡丹江市| 新平| 锡林郭勒盟| 红河县| 德令哈市| 长岭县| 图们市| 靖江市| 青神县| 亚东县| 浦北县| 海盐县| 溧阳市| 军事| 剑川县| 武夷山市| 全南县| 乌审旗| 霍城县| 水城县| 五常市| 左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