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枸杞實用保健手冊
- 童安榮主編
- 2159字
- 2024-06-12 18:16:47
第二節 枸杞的歷史與文化
枸杞歷史的最早記載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卜辭載:“癸巳卜,令登賚杞?!薄墩f文解字》曰:“杞,枸杞也。從木己聲。”
在《詩經》小雅的74首詩中就提到過6次“杞”。詩句中的“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所描述的就是人們在寧夏中寧縣和海原縣種植和采摘枸杞的場景。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有木焉,員葉而白柎,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根,食之宜子孫?!?/p>
《神農本草經》記載:枸杞,味苦寒。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久服堅筋骨,輕身耐老。
唐代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凡枸杞生西南郡谷中及甘州者,其子味過于蒲桃。今蘭州西去,鄴城、靈州、九原并多,根莖尤大。”這是寧夏枸杞最早的文字記載。
600多年前,元代《飲膳正要》記載了枸杞葉用茶、枸杞果實做粥和酒的實例。明宣德年間,寧夏第一部地方志《宣德寧夏志》物產部分列有枸杞。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第三十六卷,將枸杞分為7節進行說明,列出了32個傳統醫藥方劑,通篇約5000字。書中記載:“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薄拌坭阶樱海馕叮┛啵髦螆越罟牵蛣?,除風,去虛勞,補精氣?!?/p>

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十六子朱栴被冊封為慶親王(寧夏王),朱栴將枸杞向朝廷進貢,從此朱元璋將中寧枸杞敕令為“貢果”。(見《弘治寧夏新志》)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卡爾·馮· 林奈(Carolus Linnaeus)在植物分類學中將寧夏枸杞列為茄科枸杞屬寧夏枸杞種(拉丁文為Lycium barbarum Linn),正式收錄于《世界植物志》中。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銀川小志》記載:“枸杞,寧安堡產者極佳,紅大肉厚,家家種植?!泵駠端贩降乐尽酚涊d“枸杞寧安堡者佳”。(注:寧安堡是中寧縣的古稱,現稱寧安鎮。)
清代乾隆時期的《中衛縣志》稱:“寧安一帶家種杞園,各省入藥甘枸杞皆寧產也?!苯?00年來,該地區生產的枸杞一直被認為是“藥用級”枸杞。中衛知縣黃恩錫《竹枝詞》:“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千錢一斗矜時價,絕勝腴田歲早豐。”說明枸杞在明清時期在寧夏已經開始了大規模種植,并逐步成為道地藥材枸杞產區。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對枸杞與西醫結合治病提出了新的探索,為枸杞的西醫應用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隨著進一步挖掘整理中醫藥工作的開展,枸杞的重要地位得到了提高,寧夏的科技工作者對傳統的枸杞栽培技術進行提升,改變了傳統分散栽培模式和高大樹冠樹型,采用大冠矮干和大行距的栽培模式,引入農業機械化作業,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實現了枸杞連片、集約化的種植栽培格局。
新中國成立以來,枸杞產業迎來專業發展階段。1950年,寧夏省人民政府撥專項枸杞生產貸款,扶持中寧茨農發展。1951年,枸杞改由國營商業(供銷社)獨家經營。20世紀60年代,枸杞從寧夏傳出,實現大面積栽培。1961年寧夏中寧縣被國務院確定為枸杞生產基地縣,并成立中寧縣枸杞生產管理站,同時中寧枸杞先后向全國各地引種。1963年,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枸杞、地骨皮,從來源、性狀、鑒別、性味與歸經、功能與主治、用法與用量和貯藏等進行了規定,明確規定:“枸杞,寧夏枸杞、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實?!?964年,國務院商務部和衛生部頒發的《五十四種中藥材商品規格標準》,將1949~1964年使用的特等、甲等、乙等、丙等和等外幾個等級,分為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5個驗級標準。1983年,國家將枸杞改為三類物資,市場全面開放,形成了國家、集體、個人多渠道經營的局面至今。1985年經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寧夏農林科學院成立枸杞研究所,擁有專業的研究機構和科技隊伍。1998年出版《中華本草》將枸杞、地骨皮、枸杞葉的品種、栽培、鑒別、化學成分、藥理、炮制、制劑、藥性理論、現代臨床研究等進行了系統的文獻整理。
至今,寧夏枸杞是《中國藥典》“枸杞子”的唯一用藥來源,已被中國、日本、韓國、越南、印度、英國、美國等國家和歐洲部分地區列入藥典,享有很高的國際地位和良好的聲譽。

科普小知識
道地藥材
道地藥材是指經過中醫臨床長期應用優選出來的,產在特定地域,與其他地區所產同種中藥材相比,品質和療效更好,且質量穩定,具有較高知名度的中藥材。寧夏枸杞是藥典記載的道地藥材。
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是中藥學專有名詞。
性和味是中藥性能的特殊表現。藥物都具有一 定的性和味。性與味是藥物性能的一個方面。每味中藥的四氣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療作用。四氣五味理論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其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span>
性是指藥性,即中藥所表現出來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也叫四氣。藥性是根據實際療效反復驗證然后歸納起來的,是從性質上對藥物多種醫療作用的高度概括。例如大黃性寒,生姜性溫。
味是指藥味,五味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藥味。藥味的確定,是由口嘗而得,從而發現各種藥物所具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系。因此,味的概念,不僅表示味覺感知的真實滋味,同時也反映藥物的實際性能。
歸經是中藥學的基本理論之一。歸是指歸屬,經即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即藥物作用的定位,中藥對人體某部分具有選擇性治療作用的特性。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密切聯系起來,以說明藥物作用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從而為臨床辨證用藥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