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性思維:穿越不確定性的7個情境思維錦囊
- 池靜影
- 890字
- 2024-06-06 19:04:26
第一章 不是所有的思維都是關鍵性思維
人在什么情況下會開始思考?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一句“我思故我在”開啟了西方近現代哲學的大門。“我思故我在”可精練地理解為:當我使用理性來思考的時候,我才真正獲得了存在的價值。理性思考可破除習慣、迷信以及種種所謂的“常規”之桎梏,讓真正的理性之光照進自己的人生,那么,人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義。它道出了人類獨立思考的本能和意義。
我曾經發動身邊的朋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你在什么情況下會開始思考?”答案五花八門:
?“遇到新鮮事”
?“發生意外”
?“有困惑”
?“沒有退路”
?“窮的時候”
?“做作業的時候”
?“老婆生氣的時候”
……
其中,有位朋友與眾不同的回答引起我的反思。她說:“發生以上的情形,我什么都不會想,可能只會興奮不已,或是焦慮不安。”
這位朋友的回答像一根棍棒敲了一下我的頭。原來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視角的理解。笛卡爾也認為情緒是理性思考的雜音。可見,“人在什么情況下會思考”的最佳答案是“在沒有情緒,理性的情況下”才能進入實質性的思考狀態。本書即將介紹的幾套思維流程工具的應用前提是要求人們處在理性的狀態之下。
在理性的情況下,促使大部分成年人思考的情形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當人有了“夢”,另一種是遇到“痛”。
“夢”是指人們有了愿望或目標,就會開始思考如何展望未來實現目標。一位CEO會經常思考企業未來的戰略布局以贏得市場競爭;一位作家在創作一部小說前會先思考如何設計作品的框架結構;一位老師在講課前會先備好課。理想是美好的,然而現實是骨感的。所謂的“痛”來自困難和挑戰,遇到過不去的“坎”,人們會開始思考新方法來突破重圍。企業無法實現盈利,CEO會思考如何突破瓶頸;作家的小說賣不出去,需要思考怎么改進;老師在課上被學生挑戰,會思考如何更好地備課?當然,當太太生氣的時候,丈夫也會思考如何哄她。“夢”和“痛”是激發人們思考的閥門,大多數情況下,思考是為了改變。
“讓思考課程成為教育重點”運動先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德里分校教授文森特·拉吉羅(Vincent Ruggiero)在他的著作《思考的藝術》里是這樣定義思考的:
思考是能夠幫助我們闡述或解決問題、做出決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動;思考是探究答案,是獲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