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的心:擺脫精神內耗,專注當下要事
- (美)史蒂文·C.海斯
- 1084字
- 2024-05-11 19:10:04
傳統的認知行為療法:第二波浪潮
當阿倫·貝克、阿爾伯特·埃利斯等人開始發展認知行為療法(CBT)時,行為療法甚至才出現不到十年。行為療法的一個問題在于無法解釋思維在控制我們的行為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波行為主義浪潮正聚焦于此,并希望糾正這個問題。CBT沒有完全拋棄行為療法,實際上,它幾乎融合了所有先前的行為療法,例如為了治療恐怖癥而讓當事人逐漸暴露于恐怖源的系統脫敏療法。但是CBT增加了許多旨在改變人們想法的方法,這些新方法成為CBT真正的核心。
這一理論的核心是:適應不良的想法會導致適應不良的情緒,進而導致異常行為。為了改變人們適應不良的想法,CBT的先驅們會先詢問來訪者他們在想什么。然后根據各種理論,挑戰那些他們認為會導致病態的想法。基本方法是讓來訪者理性地思考他們的想法和情感,檢驗對這些想法、情感有利或不利的證據,然后有意識地采用和研究證據一致,因而相對準確的觀點。
CBT背后的基本論點是清晰而合乎邏輯的,這是它具有吸引力的部分原因。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人們對它很熟悉。CBT的基本概念多年來就是文化智慧的一部分,比如你的祖母可能就指出過你認知方面的錯誤:“親愛的,你太小題大做了。結果并不總是糟糕的。”但我再次表示懷疑,而且是非常懷疑。
雖然行為療法是基于動物實驗室中數千次關于學習過程的仔細研究,具有很高的精度和廣度,但是CBT關于大腦如何運作的概念主要基于與來訪者的談話,以及讓他們填寫調查表而得到的。實際上,CBT對“思維”甚至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實驗科學至今無法充分解釋人類認知,而CBT也不知道如何填補這一空白。
CBT確實能帶來好的結果,所以我接受了早期CBT方法的訓練,并將其用于治療工作中。將CBT加入行為治療中,有助于引導人們了解思維如何支配我們的行為。例如,CBT的一種做法是讓來訪者做一份“思維記錄”,這有助于他們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這些想法帶來的影響。我最早的一位來訪者矢口否認是他的想法導致了憤怒。他還否認自己的憤怒,即便他已經憤怒得脖子上青筋暴起。我敦促他做一份“思維記錄”,追蹤想法產生前內部心理和外部情境的狀況,以及想法出現后發生的事情。到了下一次會談時,他好像變了一個人。“我的確有這樣的想法!”他宣稱,“我發現了這些想法!太神奇了。就在我生氣之前,我在想,‘這是不公平的!’”
然而,我也發現,有時候CBT所看重的認知改變實際上發生在情緒或行為改變之后,而不是之前。看起來是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導致了不良的想法,而不是相反的情況,這是CBT無法解釋的。10當談到“為什么”這個問題時,CBT在第二波浪潮中就感到無能為力了。如今,大部分CBT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承認這一點。
我決定嘗試檢驗主流CBT的解釋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