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在的心:擺脫精神內耗,專注當下要事
- (美)史蒂文·C.海斯
- 1618字
- 2024-05-11 19:10:04
超越傳統CBT
在ACT研究初期那段痛苦的日子里,我讓我的研究團隊將研究重點放在嚴格評估CBT上。我和學生們對CBT的認知模型進行了8項研究,以此來檢驗CBT對“為什么”這一問題的回答是否正確。在所有研究中,我們的結果都是否定的。
讓我來描述一下其中我最喜歡的研究。這是歐文·羅森法布(Irwin Rosenfarb)為完成他的碩士畢業論文而做的研究。在此后很長時間里,他繼續從事學術研究。一項重要的CBT研究表明,給害怕黑暗的孩子看一個短視頻,教他們用不同的想法來應對恐懼。結果發現,經過訓練的孩子可以在黑暗中待更長的時間。這個視頻非常簡單:它讓孩子們在黑暗中對自己說一些積極的話,例如“我是一個勇敢的男孩,我能夠待在黑暗中”。11根據研究可知,孩子們之所以能在黑暗中待更長時間,是因為他們以更肯定和理性的方式與自己對話。
我認為這種解釋可能是錯誤的。實驗者要求孩子們進入黑屋子前,對自己說:“我是一個勇敢的男孩,我能夠待在黑暗中!”這其實是對孩子們的一個暗示:如果他們沒能在黑屋子里待更長的時間,那就是個失敗者。為了避免成為失敗者,他們只能在黑屋子中待更長的時間。換句話說,也許這個視頻只是設定了一個社會標準,孩子們知道自己會被這種標準衡量。這就類似于父母對孩子說:“我希望你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能好好讀書。不要碰電腦!”
為了驗證這一想法,我們必須欺騙孩子們,讓他們以為沒人知道他們看的視頻內容是什么。在我們的研究中,恐懼的孩子們獨自坐在房間里看視頻,就如同上述經典實驗中所做的那樣。在看視頻前后,他們都會被測試能夠在黑屋子中待多久。這也和上述的經典實驗一樣。不一樣的是,為了達到欺騙的效果,我們告訴所有孩子:我們準備了很多不同的節目讓他們觀看,這可以幫助他們減輕恐懼。然后給他們一個有多個按鈕的控制器,告訴他們可以用這個控制器來選擇節目。
這些孩子被隨機分成兩組(實驗中分組的目的是設置不同的實驗條件,而隨機分配指的是不同組的實驗條件是隨機分配的,就像扔硬幣一樣)。在第一組中,我們離開房間前會要求孩子們先選好節目,告訴他們“我們知道你選了什么節目”。這與經典實驗很像,只是我們的實驗中提供了許多節目以供選擇。在第二組,我們讓孩子們不要告訴我們選了什么節目,“因此我們不會知道你看了什么。”實際上無論他們按哪個按鈕,看到的節目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知道他們在看什么,只是第二組的孩子以為我們不知道。
結果,第一組(認為實驗者知道他們在看什么的小組)的孩子在黑暗中待的時間明顯更長了——這個結果和原始研究一樣。但在第二組,那些以為我們不知道他們看了什么內容的孩子,并沒有在房間中待更長時間。所以CBT的這一建議其實是沒用的,一點用都沒有!甚至連最小的趨勢都沒有。
對于最初的這個CBT研究,我們在“為什么”問題上給出的新答案是:你知道什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知道你知道這些。認知模型認為,重要的是想法的內容而不是你所處的社會環境。這項研究說明,傳統CBT中關于“為什么”問題的結論完全是錯的。
在我和來訪者的工作中,以及克服自身焦慮的過程中,傳統的CBT,尤其是改變認知的方法常常不起作用。在解決我自己的焦慮問題時,使用CBT簡直是一種折磨,因為它對我日益增長的焦慮沒什么效果。但CBT已經是那時我們所知道的最好的方法了。那些在我自己身上嘗試已經失敗了的方法,我卻一遍又一遍地讓我的來訪者繼續使用。這讓我覺得自己完全就是個騙子。
多年后的今天,大量研究表明CBT通常無法以它最初假定的方式產生效果,12至少是不能始終如一地起作用。還有很多認真細致的研究表明,CBT所起到的作用中,辯駁或試圖改變想法的方法并沒有什么貢獻。實際上,認知改變甚至抵消了行為方法帶來的積極效果,13比如鼓勵沮喪的人更活躍一些,依然是CBT的一部分!現在我們知道CBT能有很好的作用,主要是由于行為治療的成分。許多領域中對“為什么”這一問題令人信服的答案都回避了傳統的CBT。盡管CBT仍然是當下行為改變的黃金標準,但是它在行為改變過程中所需的精度、廣度和深度都還達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