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誠信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和道德準則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思想文化體系之中,孕育形成了豐富璀璨的信用思想,誠信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古代,社會信用是建立在農耕時代“熟人社會”習俗型信任關系(人際信任)基礎上的,顯著特征是道德約束型,輔之以鄉規民約。在近代中國,社會長期處于動蕩和變革過程中,商品經濟發育遲緩,缺乏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的客觀環境。自新中國建立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處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經濟發展受到排斥,信用活動僅僅是實現計劃控制的輔助工具,且限于國家信用、政府信用單一內容,商業信用發育遲緩,信用文化建設以思想道德建設為主,信用制度文化缺失。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選擇了市場經濟發展方向,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日益完善,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征,在維系社會秩序良性運轉、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治理效能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通過依靠黨和政府的深度介入、立足中國的具體國情、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推動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全面、快速發展。可見,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隨著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起步的。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任務尤為艱巨,既要彌補工業時代信用體系發育不良的歷史遺留課程[工業時代的信用體系是建立在“陌生人社會”契約型信任關系基礎上的,突出特點是制度(法律法規契約)約束型,輔之以道德約束和第三方信用約束,發達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完成了此任務,我國卻在內憂外患中錯失了機遇],又要奮力追趕信息時代信用體系發展的時代步伐(信息時代的信用體系是建立在“匿名陌生人社會”系統型信任關系基礎上的,突出特點是以數字技術驅動的平臺自治型信用約束為主,以制度+道德+數字化信用服務為輔)。盡管雙重使命艱巨,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是克服了起步晚、起點低帶來的巨大困難,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被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戰略高度,成為黨和國家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治理效能提升而采取的重大舉措,由此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也步入到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歷程,總體上可劃分為孕育萌芽、初步探索、延伸擴張、提升完善、高質量發展五個發展階段。
1.孕育萌芽階段(1978—1991年)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步放棄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探索發展新路,但一開始改革目標指向并不完全明確,只能“摸石頭過河”,伴隨政府逐步減少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以間接管理為主手段的宏觀調控力度逐步加大,企業獲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經營自主權和決策權。這個階段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沒有確立、制度規范、法律法規、市場規則未定型,經濟活動中違約失信等問題突出。因此,這個階段的信用建設主要是圍繞解決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而展開,起步于信用治理,觸及到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些基礎層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在孕育萌芽階段。“信用治理、應急處置”是這各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顯著特點。1984年撫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開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動,揭開了我國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序幕,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明確將“誠實信用”作為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1987年外經貿部計算中心牽頭與美國鄧白氏公司(Dun & Bradstreet,D&B)合作成立我國第一家資信調查機構(美國鄧白氏公司于1841年成立,是世界著名的商業信息服務機構),1988年我國第一家以社會化運作模式為主的專業資信評估公司“遠東資信”成立,1990年我國首次以中央政府名義發布旨在解決社會經濟活動中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經濟秩序混亂問題的指導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清理“三角債”工作的通知》。
2.初步探索階段(1992—1999年)
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分水嶺”,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總體框架結構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逐步展開,社會經濟活動更多觸及到信用管理的深層次領域。這一階段信用建設的顯著特征體現在從以“應急反應”為主(解決突發問題)轉變到以“長期建設”為主(開始構筑社會信用體系的制度基礎)。“長期建設、制度建設”是這個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顯著特點。1992年在上海、廣東、重慶、四川等地實行擔保基金制度,誕生了專業性商業擔保公司;1994《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頒行,為公正、及時地仲裁經濟糾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確立了法律制度;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頒行,首次將商業信用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頒行,擔保獲得了法律保障;1997年以企業征信為主要業務管理對象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開始籌建,全國企業征信系統呼之欲出;1999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第一個課題——《國家信用體系研究》獲準立項(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教授申報),同年多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國家信用管理體系建設”提案,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3.延伸擴展階段(2000—2011年)
2000年進入“新千年”,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順利將改革開放提升至2.0版,成為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轉折點,從此我國與世界全面接軌。這一階段我國從中央到地方都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展了一系列的政策研究和實踐探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開始從“信用治理”向“社會治理”延伸。“延伸擴展、全面建設、多點開花”成為這一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顯著特點。2000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立專門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信用擔保體系;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明確制定了“強化信用意識、整肅信用秩序、完善信用制度”的目標,同年頒行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將誠信列為基本道德規范的內容之一;2002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將單位與個人征信體系相結合,同年黨的十六大提出要“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以中共文獻的形式首次提出“社會信用體系”概念;2003年《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信用制度的支撐是道德、基礎是產權、保障是法律,同年國務院提出用5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起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的基本框架和運行機制,銀監會啟動包括授信登記、違約登記、信貸登記等在內的信用信息數據庫建設;2004年中國出版了首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著作《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主編,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2005年全國首屆信用體系建設經驗交流研討會召開,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社會共識的達成,同年中國人民銀行在全國8個城市開展針對企業信用評級的第三方信用評級試點;2006年正式建立全國企業與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2007年我國中央政府發布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第一個專門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若干意見》,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框架和內容進行了統籌規劃;2010年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啟動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首次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內容延伸到“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四大領域。
4.提升完善階段(2012—2020年)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階段國際經濟貿易環境發生新的重大變化,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構建“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此背景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從戰略地位提升、總體布局謀劃、頂層藍圖設計、業務領域拓展、重點任務部署、組織保障優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統的提升和完善,廣義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格局基本形成。“提升完善、優化賦能”是這個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顯著特點。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重申,要“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建設”,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征信業管理條例》;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批準以公民身份證號碼和組織機構代碼為基準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5年建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多部門提出“建立完善社會信用主體的信用記錄”,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守信褒獎和失信懲戒機制”,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出《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國務院印發我國首部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規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社會信用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重點領域、運行機制、保障措施等進行全面規劃部署,目標:到2020年,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基本建成,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全面發揮作用;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升到國家治理的戰略高度,提出“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途徑”;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九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政務誠信、個人誠信體系和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務院發出專門文件對通過守信獎勵和失信懲戒的方式促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出指導意見;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奉獻意識,要不斷采取各類措施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關于加強和規范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名單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2018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健全信用監管,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加快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發揮同行業和社會監督的作用”,中共中央宣傳部牽頭,中央文明辦、中央網信辦、最高人民法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共同主辦“誠信建設萬里行”主題宣傳活動,在全國引起廣泛、重大影響;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的指導意見》;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失信約束制度構建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要求進一步規范和健全失信行為認定、記錄、歸集、共享、公開、懲戒和信用修復等機制,推動社會信用體系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更好發揮社會信用體系在支撐“放管服”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5.高質量發展階段(2021年至今)
2021年我國正式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全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加強烈,對高品質生活更加關注,2021年又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2021年以后的時期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以“高質量發展”載入史冊。“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提升”將成為這個階段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顯著特點。2021年國家正式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搭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框架,對未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做出全面部署與安排,將社會信用建設對社會治理的意義擴展至經濟、社會、政治、法治、文化等多個方面,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和其他有關部門(單位)編制了《全國公共信用信息基礎目錄(2021年版)(征求意見稿)》和《全國失信懲戒措施基礎清單(2021年版)(征求意見稿)》;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促進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