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精益集成產品開發
- 梁開榮等
- 2305字
- 2024-04-25 18:14:16
1.2.4 精益生產階段(1961~1994年):創新突破在日本
這一階段大約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日本豐田生產方式的創立為標志。1950年春天,豐田英二到底特律對福特的魯奇廠進行了三個月的參觀拜訪。之后,他得出結論:單純地模仿魯奇廠并在此基礎上改進是極為困難的,大量生產方式并不適用于日本。由此,他和大野耐一共同創建了所謂的豐田生產體制,并最終發展成為“精益生產(LeanProduction)”方式,即“以最少的投入,產出盡可能多的和最好的產品”。
精益生產方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消滅生產中各個環節的浪費現象。為此,精益生產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部分:
(1)精確地確定產品的價值。在這種生產模式中,價值最終只能由用戶來確定;而巨價值也只有由具有特定價格、能在特定時間內滿足客戶需求的特定產品來表達時才有意義。
(2)識別每種產品的價值流。產品的價值流是指一種特定產品從概念設計到投產,從訂單到送貨,從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全部活動中的價值流向分析。價值像流水一樣經過每個設計、生產、銷售環節,全部價值循序漸進流成一個渠道,而精益生產就是去掉所有浪費的環節。
(3)價值要不間斷地流動。在這個階段,要使保留下來的、創造價值的各步驟流動起來。在流動的過程中保證能夠從一種產品的生產轉換為另一種產品的生產,不同類型的工藝步驟可以馬上相互調整,保持加工的連續流動。
(4)讓客戶從生產者方面拉動價值。在做好了以上三個步驟之后,精益生產系統就可以使正在生產的所有產品進行任意組合,所有變化了的需求可以及時得到滿足。這樣,生產者可以拋開銷售預測,讓客戶從生產者那里按其需求來拉動整個生產線的生產。
(5)永遠追求精益求精。在上述四個環節良性循環過程中,價值流的快速流動會暴露出生產過程中隱藏的浪費現象。而客戶的拉動作用會使生產不斷加速流動,這樣阻礙流動的障礙會越來越明顯,生產者就會更容易地排除它,使生產順暢起來。隨著浪費的消除,生產過程越來越趨向于完美。
精益生產模式從產品的開發、設計、試驗、投入生產,甚至是客戶資源的開發和維護,都體現出了準時化和均衡生產的原則,并巨始終注重團隊成員的配合,發揮集體力量的整合效應。為了能夠實現企業生產的價值流能夠順利流經每一個環節,精益生產重新界定了職能部門的職責以及企業的使命,使得企業管理組織趨于扁平化,這樣更有利于價值的創造。
精益生產方式中獨特的管理理念、新穎的生產理念創造出了低成本、高質量、并巨滿足消費者要求的汽車,伴隨著這些汽車走向世界,精益生產方式也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推廣。此外,日本汽車總裝廠還在其產業內的產業鏈上游、下游不斷擴散,那些與總裝廠合作的產品供應商以及銷售商們也都紛紛改“大量”為“精益”,由此使得日本的汽車業取得了輝煌成就,這也正是精益生產方式的整合效應最大化的突出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戰敗的日本本土上誕生精益生產方式絕不是偶然的,戰后日本的經濟狀況、資源稟賦、市場基礎以及國家政策法規等都為日本汽車業開創新的生產方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客觀角度來看,日本資源匱乏,況巨國內市場容量很小,這不得不要求汽車業必須生產低能耗、高品質的車型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遭受戰爭重創的日本經濟缺少資本,當時并不能大量買進西方的生產技術,汽車行業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進行自主創新;還有就是日本的工會力量在美軍管制階段逐漸加強,使得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從主觀的角度來看,日本政府為了保護國內的汽車企業不受外來生產商的沖擊,所以嚴格限制外來資本對本國汽車業的投資,并對進口汽車征收高關稅;此外,日本汽車業內精英人士敏銳地觀察到大量生產方式已經不再適應品種多樣化的要求,豐富多樣的產品必將成為消費者追逐的對象。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迫使日本的汽車業對新的更完善的生產方式進行探索,最終開創了新型的生產模式——豐田生產模式,即精益生產方式。
日本的汽車工業基礎起初很薄弱,20世紀50年代才形成完整體系。1950年,年產量僅3萬輛,汽車主要依靠進口;1956年,日本開始大力發展汽車工業,鼓勵開發“國民車”,使得日本汽車工業快速發展,汽車產量成倍增長;1958年,年產量不到19萬輛;而在1962年產99萬輛,超越意大利,躍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達到188萬輛,超過法國居第四位;1966~1967年產量超過英國和聯邦德國,躍居世界第二;1968年突破400萬輛;1980年,日本汽車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大關,達到1104萬輛,產量一舉擊敗了美國坐上了“世界第一”的寶座,并以物美價廉的優勢打進美國市場;到1987年,日本汽車的總產量占世界汽車年總產量的26.6%,美國和西歐分別占23.7%和24.8%,儼然世界汽車工業的重心已移向日本。
在世界汽車工業史上,正如德國人、美國人有著不可抹去的功績,同樣日本人也功不可沒。日本人對世界汽車工業的最大貢獻就是創造了精益生產方式。精益生產方式要求用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科學的方法來管理汽車的設計開發、采購、制造、儲運、銷售和售后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實現以最小的投入創造最大價值。日本的汽車產量自1980年躍居世界首位后,日本汽車打開了國際市場。自1974年以來,日本的汽車出口一直是世界第一,在日本的出口汽車市場中,美國是其出口的主要對象,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20%以上,最高時占到1/3。
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紛紛向日本政府施加壓力,要求日本減少汽車的出口,由此以英國為首的世界汽車貿易摩擦開始加劇。自1981年起,日本開始變換戰略,在限制向美國和其他國家出口轎車的同時采取在國外建廠或合資辦廠等措施來確保汽車大國的地位。自1982年起,“本田”“日產”“馬自達”“三菱”汽車紛紛以不同的形式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建廠生產。直到1994年,美國汽車工業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才奪回了自1980年被日本奪去的“世界第一”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