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頂級“三劍客”
在隋朝和唐朝初期,秀才科(跟明清時期的秀才毫無關系)是最難考的科目,類似于兩漢時期察舉制里的“秀才科(茂才科)”。秀才的意思原指“才之秀者”,有才能的人,其考試項目不求多,而求精,考的是“方略策”。
這種題目好比極為深奧的哲學理論題,讓你從大的方面來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國家有什么問題?未來又會如何發展?等等。除了針對國家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地闡述,還得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那些閉門讀書、社會閱歷較淺的考生們看到這個科目,只能一聲嘆息:太難了,我們不會啊!
秀才科除了考方略策,還考雜文,也就是考察你的文采和語言運用能力。
所以,在隋朝的幾十年里,秀才科只錄取了十幾個人。在這僅有的十幾個名額之中,有三個名額卻被一家三兄弟收入囊中,一時間成為考場佳話。
有個才華出眾的文人被推薦去參加尚書省組織的秀才科考試,來到考場,突然發現,原來全國只有他一個人參加了這次考試。因為難度太大,沒人愿意去做“炮灰”。反正考中其他科目,也能弄個官做做。
這個文人倒是很淡定,既來之則安之。他瞥了一眼題目,迅速提起筆,刷刷刷,沒多長時間就搞定了難度極高的方略策。在場的考官們驚呆了,這孩子該不會覺得考試太難而破罐子破摔吧?咋能這么快呢?
大家一看答卷,天啊,哪里來的神仙?好文采,有見識!考官們一致打出最高分,立即將考卷上報到宰相楊素那里。
大才子楊素向來恃才傲物,誰都不放在眼里。他一聽眾人將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的試卷評為“高第”,非常不痛快。“高第”?秀才科能及格就不錯了,你們居然給他打最高分?不會是沒人參加考試,你們故意放水的吧?真是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秀才科考試什么時候也變得如此具有煙火氣了?這不降低了考試的檔次嗎?
楊素“哼”一聲,不屑一顧地說道:“就算周公與孔子來參加秀才科考試,也不太可能一次就過吧?”他看都沒看,就將試卷劃分為下等,扔到地上。考官們一時無語,這么好的人才乃百年一遇,不要也來看看嘛!
在考官的極力推薦下,這位謎一般的考生才有機會參加接下來的吏部復試。楊素為了驗證自己的判斷,親自出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題目:分別模仿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王褒的《圣主得賢臣頌》、班固的《燕然山銘》、張載的《劍閣銘》和《白鸚鵡賦》各寫一篇文章。
看你小子到底有幾斤幾兩。方略策算你勉強通過,賦文可就沒那么容易了,考的是才華和反應速度。楊素撂下狠話:“小子,我不能為你提供免費住宿,所以,你得想辦法在下午未時之前交卷。”如果換成普通人,別說未時之前,就算三天三夜也未必能完成這個任務。
考生卻不慌不忙,淡定地開始了他夢幻般的表演。他拿開板凳,直接站立,猶如一只得勝而歸的公雞,一手按住紙,一手握著筆,馬不停蹄,飛快作文,不到未時,就寫出了五篇難度極高的文章。
楊素看了之后,也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牛人啊!然后又靜下心來認真地閱讀了當初的答卷。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哎呀,果然是人才!說道:“此乃真秀才啊!”
從此,杜正玄的名字威震八方。
一個人厲害也就罷了,幾個兄弟都有著考霸基因。弟弟杜正藏、杜正倫也都相繼高中秀才科,人稱“杜門三杰”,成為天下人茶余飯后必聊的頭條新聞。尤其是杜正藏,似乎比哥哥杜正玄更牛。
他寫起文章來,速度驚人,曾經上演了一場“快速作文達人秀”。他讓幾個助手同時拿著筆和紙,分別記錄他的臨場作文。只見他輪番對每個人口授詞句,走來走去,妙語連珠。不一會兒,幾個助手同時完成了幾篇高質量的作文。一時間,小伙伴、老伙伴們都驚呆了,這家伙比曹植七步作詩還猛!咱們就服你!
更牛的還在后面,杜正藏編寫了一套類似“科舉作文應試技巧”“在清華北大等你”等的暢銷書——《文章體式》二十卷,詳細講解了作文技巧與規則,成為考生備考的頂級指南,被大家稱為“文規”。這套應試輔導書還走出國門,流傳到如今的朝鮮半島(新羅、百濟),起名為《杜家新語》。
杜正倫考中秀才科之后,憑借高超的智商與情商,在官場混得如魚得水,最后成為高宗時期的中書令,宰相級別的人物。
沒有高智商根本玩不轉秀才科,但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子弟們考這個科目確實更具優勢。因為在門閥大家族中,平時接觸的都是高層人士,站得高,看得遠,時不時還會聽到點兒皇宮內部的機密消息,自然更懂得官場與國家運轉的規律,更能看清國家未來發展的趨勢。
而且名門家族中的藏書比普通人家多得多,在書籍依然屬于奢侈品的隋唐,有機會閱讀到普通人根本看不到的優秀書籍,眼界便會更開闊,知識儲備也會更豐富,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比普通人更深刻。
杜氏三兄弟出身于大名鼎鼎的京兆杜氏家族,加上他們智商高、學習勤、知識廣,所以才敢嘗試大家都不敢參加的秀才科考試。
秀才科好比現在頂級大學里的頂級專業,錄取分數特別高。所以,從隋朝一直到唐高宗前期,每年考中秀才科的只有一兩個人。一旦考中,地位也極為崇高,擔任的官職比考中進士科的要高得多。但是考試太難,錄取率低,容易打擊大家的積極性。如果一個大學里的專業一年只錄取一兩個人,估計報考的人也不會多。山珍海味是好吃,但數量很少,排起長隊苦等,最后湯都不一定輪到你喝,不如去吃差一點兒的食物,好歹能填飽肚子嘛!所以,也許是報考的人太少,秀才科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就停止“招考”了。
隋唐進士科的策問要比方略策容易一些,一開始只考時務策五道,也就是針對時事政治寫五篇議論文,適合沒有社會經驗的考生報考。
到了唐朝,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的科舉考試開設了秀才科、明經科和進士科,后來逐步發展成常舉和制舉(臨時考試)兩大類,前者好比期中期末等綜合考試,定時組織;后者好比臨時性的考試,偶爾組織,皇帝心血來潮搞一次。常舉設置了秀才科、進士科(綜合性人才)、明經科(通曉儒家經典)、明法科(法律人才)、明算科(數學人才)、明字科(文字人才)、明書科(書法人才)、童子科(天才兒童)、史科(歷史人才)、醫科(醫藥人才)等多種考試,每年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舉行。
唐朝剛建立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的人并不多,大家還沒體會到這種人才選拔制度的實際好處。考試的題目相對簡單,競爭不算激烈,政治環境也很清明,才華橫溢的人容易脫穎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