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2
- 李躍兒
- 621字
- 2024-01-12 11:07:15
草原有什么
老師說:“同學(xué)們,大家說說,草原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一個孩子說:“草原上有草。”老師說:“對,草原上有草。”一個孩子說:“草原上有馬。”老師說:“對,草原上有馬。”一個孩子說:“草原上有樹。”老師說:“噢,草原上有樹嗎?樹應(yīng)該在哪里?”一個孩子舉手了,說樹不應(yīng)該在草原上,應(yīng)該在森林里。老師說:“對,草原上不應(yīng)該有樹,樹應(yīng)該在森林里。”
這時候,又有一個孩子舉手了,說:“草原上有摩托車。”老師說:“對,草原上有摩托車……還有什么車?”一個孩子說:“還有牛拉的車。”老師說:“對,還有牛拉的車。”一個孩子說:“草原上有海鮮。”老師就問:“是嗎?大家說草原上有沒有海鮮?”孩子們齊聲回答:“沒有。”老師說:“對,我來告訴你們,海鮮啊,在大海里面。現(xiàn)在,大家知道草原是什么樣子了吧?”
草原上有沒有海鮮?怎么不能有海鮮?牧民買了幾箱海鮮來吃,不就有了海鮮?如果你說海鮮只能在海里長,草原上長的不是海鮮,那就是老師沒有交代清楚。老師問的是草原上“有”什么,而不是“長”什么。
作為教師,如果讓孩子討論,重要的一點就是在討論的時候要把握形成概念的因素,在這個因素的基礎(chǔ)上才能提取出正確的概念。輸入時連你自己都不清楚概念的真正含義,怎么能把形成概念的過程展示給孩子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對輸入的東西產(chǎn)生感受與想象。人的學(xué)習(xí)只有把感受作為支撐才會很好地接受。
只有大海里才有海鮮,只有森林里才會有樹。這樣說是不正確的,這會誤導(dǎo)孩子,使他們陷入概念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