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說,今天這個浮躁的社會,讓人們放棄了理想,但放棄理想的前提是,擁有過理想。事實上,今天絕大多數人從來就沒有擁有過理想,所以根本談不上“放棄理想”。
我們確實放棄過一些東西,但那些東西并不是理想,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求而不得的目標”。理想,是一個值得你用一生去追求的東西,一個你相信在自己死后靈魂依然指向的地方,你是為它而存在的。而目標,只是你在某一個時間節點想要到達的某種人生狀態,它是為你而存在的。理想是你的主人,而目標是你的仆人。
如果一個目標沒有你的生命重要,你可以稱它為自己的“興趣”“打算”,甚至“志向”,但絕對不要以為那是理想。比如你想賺很多錢,想跟某個人白頭偕老,想成為科學家,成為明星,這些通通都不叫理想,因為這些東西都是為了你的人生體驗而存在,在生存面前,它們都可以被放棄。而理想是一個“如何燃盡余生”的決定,在理想面前,其他都無關緊要。
為什么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會涌現出那么多舍生忘死的人民英雄?因為他們心中有理想。以死為代價,都不可能讓我放棄這畢生的信念,更何況是貧窮、饑餓、嚴酷的生存環境?即便現在馬上就死,我也毫不畏懼,因為我相信,在我之后,一定會有無窮無盡的同志,領受同樣的感召而來,而他們終將用血與劍成全我這粒微塵的永恒,這個,才是理想真正的樣子。
為什么三國這段歷史國民度這么高?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和關羽的忠誠符合歷代統治者的教化意圖,所以在民間大力宣傳,但實際上,像關羽、諸葛亮這樣的忠臣,歷史上并不少見。
真正的原因,是劉備。包括諸葛亮、曹操、關羽、周瑜、趙云這一系列在今天圈粉無數的超級大V,都應該感謝劉備,正是因為有了劉備這個理想主義者的存在,三國才煥發出了傳奇性和英雄主義色彩,才沒有像東晉十六國、五代十國一樣成為“冷門歷史”,那些在當時有些能力的人才沒有被歷史的洪流徹底淹沒,才能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記得、被討論。
作為蜀漢政權的創始人,劉備既有著圣教徒般矢志不移的虔誠和執著,又有著亡命徒般彪悍剛毅的果決和熱血,他和他的追隨者們屢屢在走投無路、山窮水盡的時候,依然保持著旺盛激昂的進取意志,始終不屈不撓。支撐這一切的到底是什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感召。
從諸葛亮北伐臨行前的“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到成都投降后姜維的“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你會發現蜀漢的每一任權力中樞始終都閃耀著一種激蕩昂揚的理想主義光芒,而這道光,正是已經死去的劉備發出的。
從草創到最終覆滅,蜀漢內部始終能夠做到君臣互信、上下一心。兩任君主對下始終給予著最充分的信任,歷任權臣也始終對上保持著絕對忠誠,真正做到了“侍衛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而對面的曹魏和東吳,普遍缺乏這種忠誠和信任,曹魏的五子良將,能力非凡,但終其一生都沒有得到過曹操的信任,掌實權的永遠是曹家和夏侯家。東吳的四任都督,全都死得不明不白,孫權雖然對外送十萬,對內卻總能大殺四方,他們蠢嗎?當然不蠢,因為這樣的囚徒困境、這樣的權謀制衡,才是人類歷史的常態。
所以說蜀漢是極富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的政權。它就像一朵在歷史的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中獨自盛開的理想主義之花,美得讓人擊節贊嘆。
有人覺得理想主義者很難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其實恰恰相反。人類社會最寶貴的財富是什么?是人,而一個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必然會迸發出令人折服、崇拜、敬畏,乃至熱愛的力量,“得眾人死力”,創造出世人完全不可想象的豐功偉業。
普通人終其一生,都在為必將到來的死亡做準備,只有當你決定了以何種姿態去面對死亡的時候才會發現,死亡何時降臨,反而變得沒那么重要了。這個時候,你才算活了過來,因為真正的生者只有一種姿態——向死而生。
理想之所以美得讓人無法褻瀆,就是因為它憑借著死亡恩賜的覺悟,超越了生命的惶恐和不安,這本質上是一種“超我”的實現。
在這之前的理想,無論被描繪得多么美好,本質上都是一些“不斷被扶正的欲念”。欲念就像桃花,它會在清晨醒來之后的沐浴中消散,在你看見摩天大廈、寶馬香車的時候重新升起;而理想是深海,它是你深入現實世界中探索,經歷百轉千回的打磨之后所悟到的超越死亡邊界的最終信念,桃花影落,碧海潮生。理想從來不屬于青春,它本身就是青春的喪鐘,喪鐘一旦為你而鳴,你就要開演最后一幕戲了。但幸運的是,如果你準備好了,這將是你人生中最精彩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