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取一舍九
- 李踐
- 2877字
- 2023-08-21 17:01:48
決策一失誤,成本增三倍
經營企業為什么要取一舍九?
企業難道不是實施多元化戰略,東方不亮西方亮,發展才會更快?
做產品難道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才更保險?
企業的用戶難道不是越多越好、利潤越高嗎?
……
很抱歉,世間安得雙全法。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想做好,往往哪樣都做不好;看似什么都有,往往是一無所有。經營企業為什么要取一舍九?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三點。
所有的動作都是成本
企業最大的成本是什么?相信這是每一位企業經營者都很關心的問題。因為控制住最大的成本,意味著企業能有更多的利潤。企業最大的成本從財務報表中是看不出來的,這是一個哲學問題,它自有一套邏輯,也藏著因果。
企業經營最大的成本,不是裝修辦公場地的費用,不是給員工多發一些工資的支出,也不是提高產品標準的支出,而是來自經營者的決策失誤。“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旦企業經營者決策失誤,所有的動作、所有人的努力都白費。
企業每分每秒都在花錢,產品研發、人員工資、土地和廠房的租賃或購買、生產線設置、市場開發都是成本。決策一失誤,成本增三倍。企業經營者做出的錯誤決策,會導致企業在戰略、價值創造、產品等方面的成本增三倍——第一是方向錯了,企業經營者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被浪費了;第二是方向錯了,企業挖錯了“坑”,要把“坑”填平,導致企業人力、物力被浪費了;第三是企業要重新找方向,重新出發,重新配置資源。
企業里真正的降低成本不是大刀闊斧地削減支出,而是經營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把錢花在“刀刃”上。
為什么企業經營者容易決策失誤?因為人性中的貪婪、自私自利、好大喜功等弱點,讓企業經營者誤以為經營企業是做得越多越好。于是,企業經營者不辭辛勞地做了很多動作,結果卻是做得越多,錯得越多,因為所有的動作都是成本。比如,我經常聽到,企業經營者在和高管制定戰略時,最常說的是要開拓多少市場,開發多少個用戶,研發多少個新產品,增加多少個部門,而不是要砍掉哪些不好的業務,精簡多少個部門,重點維護哪幾個重點用戶。
企業經營者沒有取一舍九的思維,不懂得取一舍九的方法論,就無法洞察企業各個經營環節的第一本質,他做的決策大概率會出錯。決策失誤,就會產生高成本。長此以往,這些低效、高成本的動作就會像病毒一樣,侵蝕企業的每個角落,導致企業戰略不清晰、員工積極性不高、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用戶滿意度低,企業被慢慢“耗死”。這些企業的“死因”并非外部競爭,而是內耗。這一切的源頭都是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失誤。
企業經營最大的成本是經營者決策失誤。而財務報表上沒有“決策失誤”這一項,這也是企業經營者洞察不到經營本質的原因之一。
企業經營者要做出對的決策,就要改變自己的認知,化繁為簡,取一舍九,抓住各個經營環節的第一本質,去除枝葉,把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
有限對無限
任何企業都面臨一個經營難題:有限對無限。企業經營者的時間和認知是有限的,企業的人力、物力、資源是有限的;而市場競爭是無限的,用戶是無限的,管理也是無限的。
企業經營者要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面對無限的市場競爭、用戶和管理等,而且還要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這就要求企業經營者學會有效地分配時間、精力和資源,讓每一分鐘、每一分錢、每一個最小單元、每一個動作都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
要做到價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就要找到企業各個經營環節的第一本質,集中資源,“畢其功于一役”,同時主動舍棄其余的“九”。
商業利潤論
在商業領域,衡量任何一家企業贏利的公式都是:
收入(10)-成本(8)=利潤(2)
根據企業的贏利公式,我們可以洞察企業經營者的“花錢三難”。
第一難:先花錢后賺錢
企業贏利的邏輯不是先賺錢后花錢,而是先花錢后賺錢。企業一旦成立,從開始運營的那一刻起,就有了成本——企業要租辦公場地、找人才、找資源、找用戶等,這些動作都是需要花錢的,都是成本。企業經營者在決定是否花錢、花在哪里時,由于各種不確定性(比如辦公場地是否合適、人才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等),容易決策失誤,造成“錢花了卻沒有產生任何價值”的結果。
第二難:花錢是必然,賺錢是偶然
企業里的任何動作都是成本。企業經營者最大的悲哀之一是,花錢是必然,賺錢卻是偶然。賺錢如針挑土,花錢如水推沙。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用戶的不確定性和人才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花出去的錢能否為企業帶來價值,增加企業收入。
比如,當我們決定要高薪招聘一名技術人才時,盡管人力資源部執行了標準化的人才招聘流程和背景調查,但人是復雜的,我們不知道這名技術人才能否為企業創造成就用戶的技術價值。如果不能,那么企業的人力成本沒有產生價值,錢白花了。即使是被稱為“股神”的沃倫·巴菲特,也有投資失敗的時候。
第三難:收入與成本的端口之比是1∶100
企業的收入只有一個端口:用戶。只有用戶會把錢支付給企業。當然,上市企業或合伙企業可能會有股本收入和股東收入,但只有來自用戶的收入才是有價值的,只有來自用戶的收入才能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的成本卻有“100個”(泛指)端口:企業從成立的那一刻起,每天、每人、每分、每秒都在花錢。假設我們是一家小餐飲店的經營者,小店冰箱里的所有食材,灶臺上的米、油、鹽、醬、醋,每一張紙、每一盞燈、每一寸店面、每一個人……全部都是成本。企業花錢的端口有無數個,但賺錢的端口只有一個——用戶。收入與成本的關系猶如一個倒置的漏斗,入口很小,出口很大。
“花錢三難”導致企業經營者不知道把錢花在哪里才能產生最大的價值。很多企業陷入了投入大、產出低的怪圈,企業經營者為了增加企業收入,盲目追求產品多、用戶廣、市場大,并采用增加產品線、買地買樓、多元化投資、開分公司等手段。
事實上,企業經營者做了這些動作之后,會發現成本從8增加到了20,收入卻只增加到了15,最后利潤變成了15-20 =-5。也就是說,收入增長并沒有帶來利潤增長,成本吞噬了企業的利潤,所以這樣的增長是無效增長,它偏離了投入產出比的經營目標。
做企業不需要“花拳繡腿”。經營企業的邏輯類似體育競賽,運動員在賽場上要想贏得第一,就不能有多余的動作,因為任何多余的動作都會浪費運動員的精力和時間。很多中小企業舉步維艱的真正根源就在于沒有取一舍九思維。經營的本質不是做多,而是做少。在做多的邏輯背后,是企業面臨的兩大“殺手”。
第一個“殺手”是時間。時間是一家企業最大的成本。員工工資、房租、銀行利息……全是用時間來計算的。所以,對一家企業來說,經營一定要跑贏時間,贏在效率上。
第二個“殺手”是對手。我們做得快、做得好還不夠。今天的競爭是全球供應鏈競爭,要想贏得用戶,我們必須超越對手,要比對手做得更好,要做出絕對差異化,這樣用戶才會首選我們,這個難度相當大。
糟糕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決定了企業不幸的命運。當企業經營者天天為“撿芝麻”而忙碌時,他就沒有機會練就“撿西瓜”的能力了。
企業經營者要重塑自己的經營哲學,學會用取一舍九的思維和方法論更高效地分配時間、精力和企業有限的資源,讓每一分鐘、每一筆錢、每一個人都做到價值最大化,同時提升收入。只有當企業的成本最低、收入增加時,企業才會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