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鳥集》漢譯七言詩
- 張湘平
- 832字
- 2023-08-23 18:28:50
第001首
翩翩夏鳥到窗前,數曲清歌返大千。
唯有秋天黃葉苦,一聲哀嘆落根邊。
【李貴耘箋注】
[1]泰戈爾原詩:“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 which have no songs, 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2]鄭振鐸譯詩:“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3]大千:“大千世界”的省稱。晉·道恒《釋駁論》:“故神暉一震,則感動大千。”宋·蘇軾《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趙樸初《滿庭芳·為人民大會堂作》:“氣吞大千,天安門外,泰岱壯嚴。”
[4]水石山房主人(仗劍書生)翻譯:“夏日,悠閑的鳥兒來到我的窗前,唱著歌,又飛走了。而秋天的黃葉無歌可唱,一聲嘆息,飄落在那里。”
[5]馮唐翻譯:“夏天的鳥來到我的窗前,且歌且笑且翩躚,消失在我眼前。秋天的黃葉一直在窗前,無歌無笑無翩躚,墜落在我眼前。”
[6]姚華翻譯:“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姚華(1876—1930),字茫父,貴州打銅寨人,近現代學者,專法學,工詞曲,精書畫,鑒文物,善金石,開穎拓,被譽為曠世奇才。鄭振鐸的譯本問世后,姚華見之,大為贊賞,便在譯文中選擇了256首,改寫為篇幅長短不一、有古樂府意味的五言詩,名曰《五言飛鳥集》,在詩人徐志摩和學者葉恭綽作序推動下,于1931年由中華書局刊印發行。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在序中記載了兩人見面的情形:“那年泰戈爾先生和姚華先生見面時,這兩位詩人,相視而笑,把彼此的忻慕都放在心里。”姚華在北京舉辦畫展時,泰戈爾也欣然前往捧場,并即席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泰戈爾還把姚華的畫帶回印度,陳列在美術館里。徐志摩感嘆:“這是極妙的一段文學因緣。”姚華的《五言飛鳥集》,正所謂“詩人譯詩”,將泰戈爾的《飛鳥集》中國化、本土化,用中國傳統詩歌體裁在鄭振鐸譯本基礎上進行了二度創作,也如泰戈爾詩篇一樣,語言精練,清朗易懂,寓情于物,真善唯美,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詩言志”“文載道”的功能,可謂將印度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融合的一次大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