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消失的日企 隱藏的技術
2018年中國一批企業家去日本考察時,日本東芝能源系統社長向他們講述了這段艱難的轉型歷史。
過去十幾年,日本東芝、索尼、夏普等白色家電在中國大敗退,這被理解為“日本消失”的鐵證。
事實確實如此。東芝能源系統社長介紹,東芝當年做白色家電年營收最高達4000億元人民幣。但泡沫經濟崩潰后,東芝逐漸退出了電視和白色家電行業,將相關技術轉讓給了中國的海信和美的。
如今中國的白色家電市場,幾乎被美的、格力、海爾等掌控。日本企業全面大潰敗,我們已很難尋覓東芝、索尼等日本品牌的身影。不過,據東芝能源系統社長介紹,2017年東芝的營收達到2400億元人民幣,利潤達到40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19年,東芝的年營收就能恢復到3000億元人民幣或更高。
東芝能源系統社長向去日本考察的中國企業家介紹,企業困難的那幾年幾乎年年虧損,所以必須痛下決心把家電業轉出去。其實日本松下、日立這些巨頭已轉型成功。轉型慢了一步的夏普遇到了問題,被富士康收購了;索尼轉型不夠堅決,還處于不穩定狀態。
從規模上來看,東芝的營收規模不如巔峰時期,終端市場的統治力被大大削弱。但是,東芝何以起死回生、扭虧為盈?剝離了家電業務,如今的東芝靠什么生存?
東芝完全退出白色家電領域后,進入大型核電、新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電站業務領域,雖然發生福島核泄漏事件使東芝雪上加霜,但其積極向海外擴張,在海外市場中站穩了腳跟。這得益于東芝多年國際市場的運營管理經驗。目前,支撐東芝的核心業務是全球化布局的上游重工業務以及核電、新能源、氫燃料電池技術。這樣的東芝不再為人所熟知,也沒有當年的體量,但重工技術的底子更加厚實。
從前端市場消失,在上游市場站穩腳跟。東芝的成功轉型,可以說是日本經濟轉型升級的縮影。遭遇泡沫經濟打擊、在終端市場上敗退的日本企業,從2000年開始通過以下兩條路徑轉型:
一是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型——采取收縮戰略,推行瘦身革命,剝離家電、電子等終端及虧損業務,向上游核心技術及重工技術領域轉型,注重現金流、利潤率以及技術掌控力。
二是從國內市場再次向國際市場轉移——這是“二戰”后日本從第一次全球化產業轉移向第二次全球化產業轉移邁進,采取有效布局策略,深耕需要工業級技術及商務級服務的國際市場。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快速增長,電子產業抓住技術革命良機快速崛起。日本的電子表、電子游戲機、彩電、冰箱、空調、功能型手機等白色家電和電子產品風靡全球。當時,中國進口最多的家電便是日本家電。
但是,1990年泡沫危機爆發后,日本不少企業陷入經營困境。中國海爾、格力、美的、海信等家電企業憑借性價比優勢逐漸搶占中國市場,松下、東芝等日企逐漸在終端市場黯然退出。韓國三星、LG崛起,取代索尼、夏普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供應商。
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領域,日本電子產業錯過了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最佳時機。美國微軟、谷歌、蘋果、英特爾、高通等牢牢掌握技術標準和控制權。
最近30年,日本家電及電子產業幾乎面臨絕境,前有美國科技企業壓制,后有中國廉價產品大舉搶占市場,還有后來居上的韓國技術襲擊。
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企業陷入艱難、猶豫的境地,市場規模及利潤都大幅度下滑,甚至陷入虧損狀態。2003年,索尼巨虧的財報一公布,立即重創日經指數,引發了“索尼震撼”。
索尼危機引發了強烈的市場反響,日本企業非常悲觀,國民陷入焦慮和彷徨。泡沫危機已過去十多年,日本依然處于泥潭之中。當時,“消失的十年”言論在日本乃至全球都廣為流傳。
不過,“窮則思變”,日本企業界開啟了大反思、大變革,索尼提出復興計劃,東芝、松下等紛紛剝離家電業務,豐田、本田大力拓展國際市場。
這些企業都向上游核心部件和商用領域轉型,有不少企業從B2C領域轉到B2B領域。松下從家電擴展至汽車電子、住宅能源、商務解決方案等領域;夏普轉向健康醫療、機器人、智能住宅、汽車、空氣安全技術領域;東芝進入大型核電、新能源和氫燃料電池電站業務領域。
經過十年努力,不少企業都已經扭虧為盈,業務穩步復蘇,技術更加扎實。最不穩定的卻是索尼。
索尼擁有龐大的終端市場業務,產品覆蓋電視機、手機、游戲機、音像制品、電腦等。這家公司雖然高喊復興口號,試圖大刀闊斧地改革,但是始終無法放棄終端市場,沒能堅決地向上游技術領域轉型。
2001年索尼與愛立信合資推出索愛手機。當時,索愛手機因設計時尚、音樂及拍照功能出色,受到大眾的喜愛。但是,風靡一時的索愛手機,既無法與諾基亞抗衡,又錯過了智能手機發展良機,很快衰落。2011年,索尼以10.5億歐元收購愛立信持有的50%股份,至此索愛又變成了索尼,但已無力回天。
電視業務是索尼的根據地,索尼一直不肯放棄這塊市場。在豪賭等離子電視失敗后,索尼于2011年開始對電視業務實施瘦身計劃??上У氖?,索尼不僅削減了大量的電視機產品型號以及財務預算,還錯誤地將上游技術業務剝離了。索尼以9.4億美元將與三星共同投資的S-LCD面板公司的50%股權出售給三星;2012年5月,索尼退出與夏普共同合資的面板企業。
2013年,索尼營收同比增長14.3%,卻虧損12.5億美元。從2002年至今,索尼的轉型不算成功,營收及利潤一直不穩定。
當年,松下CEO津賀一宏在看過索尼的CES展臺后說:“如今誰都能做電視機,但智能手機也會出現這種情況。不只是電視機?!?/p>
這句話道出了索尼的問題,也說出了日本企業轉型的大勢。
在當時,隨著家電及電子技術的普及,日本企業的位置極為尷尬,成本優勢上不如中國,尖端技術及金融優勢不如美國。所以,陷入盈利困境的日本企業的最佳選擇是剝離終端業務。
2002年,松下已連續兩年虧損,這直接導致松下前任社長大坪文雄的下臺和松下從紐交所退市(2013年)。津賀一宏臨危受命接任社長后,果斷放棄連續投資了12年的等離子電視業務,對集團業務進行大規模重組。津賀一宏砍掉了不少家電終端業務,改革后的松下集團分設住宅設備機器、環境方案、汽車電子和機電系統以及互聯解決方案四大公司。
2013年,松下扭虧為盈,實現凈利潤將近12億美元。此后,松下在津賀一宏領導下成功轉型,平穩發展。
2018年,松下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達到7.98萬億日元和3800億日元。這是松下最近七年來最好成績。
如今,家電事業部門收入規模依然最大,占據松下總收入的32%。但是,津賀一宏明確表示,傳統家電業務已見頂。松下在戰略上大力發展汽車電子和機電系統業務,這一業務規模已占總收入的29%。在這項業務上,松下與特斯拉共同投資了動力電池工廠。
另外,環境領域,尤其是節能、環保及安全技術,是松下發展的重點。津賀一宏稱,為了解決環境問題,預計各國在氫氣、水、空氣三個領域的投資,到2030年達到1億日元的規模。
日本企業從大眾視野中逐漸退出后,逐漸向上游技術產業轉型。如今,夏普的液晶面板、松下的鋰離子電池、索尼的攝像頭、旭硝子的面板玻璃等核心部件隱藏在各個品牌的智能手機、超大屏幕電視、平板電腦、電動汽車等里面。
在經濟蕭條的陰影下,不僅是家電及電子企業,還有不少其他日企均加強了上游及核心技術的投資。
例如,日立較早向商用領域轉型,如今智能電網、電梯等基礎設備業績平穩增長,同時,日立的核電技術水平較高。又如,三菱發力氫燃料電池,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逐漸步入商業化階段。日本企業在大型的太陽能—制氫—燃料電池發電領域積累了相當的技術,商業化潛力巨大。幾經波折的索尼,在參股奧林巴斯后,雙方聯合研發醫療內窺鏡,已在該領域占據全球80%~90%的市場份額。
近些年,日本機器人在全球國際展會中大放異彩。日本機器人企業在全球產業機器人市場中所占份額已經超過50%。日本安川電機原來是馬達、發動機的生產商,現在已轉型成為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其主要機器人產品包括焊接、點焊、噴涂、組裝等各種工業機器人,主要用于汽車、電機和半導體生產等。
這些年,日本機器人產業已從工業機器人向服務機器人擴展,以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需求。安川電機擁有機器人伺服器等核心技術,還在發展用于醫院等領域的服務機器人。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受石油危機及美日貿易戰影響,日本成功由煤炭、鋼鐵、石化、造船等重工產業轉向汽車、半導體、通用機械、家電、電子等產業。日本家電及電子產業霸占終端市場,一直延續到泡沫危機之后的90年代。
隨著經濟蕭條持續、新興國家崛起,日本企業被迫向上游及核心領域轉型。如今,日本企業告別了終端家電、電子市場,在商用領域的大型核電、新能源、氫燃料電池、電力電網、醫療技術、能源存儲技術、生物科技、機器人研發等高精技術方面建立了全球競爭優勢。
日本企業的轉型軌跡,是日本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之路,也是日本企業技術迭代之路。
產業上游領域的核心技術,乃國之重器。核電、芯片、精密制造、生物科技、氫燃料、新能源、機器人等,才是一個產業技術的關鍵,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
當人口紅利消失、全球技術紅利吃盡,競爭倒逼企業走向上游核心技術及基礎科學領域,依靠自力更生、自主研發,也就成了必然趨勢。
綜觀全球,德國的西門子、博世、巴伐利亞、蒂森克虜伯、德馬吉森精機、大陸集團、舍弗勒集團,以及美國的AT&T、IBM、英特爾、威瑞森、惠普、甲骨文、思科、通用電氣、亞馬遜、谷歌、蘋果、康卡斯特,都掌握了上游核心技術。不同的是,強大的美國企業上下游通吃。
2000年之后,日本經濟增加值雖然沒有顯著提高,但是日本企業在全世界范圍內,掌控著眾多產業的上游核心技術。日本在工業前沿的十幾個領域穩居前三名,在科技界連續十八年有人獲得諾貝爾獎。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日本企業的營收規?;蛟S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日本的技術實力更強勁、底蘊更深厚。
如今的日本,是一個真正掌控全球核心技術的國家。
這是一種結構性的變化,也是一種國家競爭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