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要練習
- (美)戴維·邁爾斯(David G. Myers)
- 3039字
- 2023-08-03 18:26:14
人們在說謊嗎?
我們能相信這些整體樂觀的自我描述嗎?有人可能會質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認為,我們會通過壓抑痛苦的感受來欺騙自己。瑪莎,一位忠誠的43歲的女性,得知自己的醫生丈夫有了外遇。她回憶:“我微笑著,緊緊攥著我的購物卡,前往商場,騙自己說他今天只是在‘工作加班’。”人們是否也會像瑪莎一樣,在欣然擁抱壓迫自己的系統時,仍然說自己是幸福的?
然而,對于幸福研究者而言,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后面的章節將會寫到,與其說幸福取決于客觀環境,不如說它取決于我們對外在環境的反應。心理學研究者喬納森·弗里德曼寫道:“如果你感覺幸福,那就是幸?!@就是我們的意思。”進一步說,如果你自己都沒有告訴別人你是否幸福、是否痛苦,那么,誰能代你發言呢?想象一下,你感覺很幸福,對生活很滿意,非常感恩能生活在這個美妙的世界,并且將這一想法告訴了別人,而對方說:“抱歉,你這是在自欺欺人,其實你過得很痛苦?!蹦悴挥X得很古怪嗎?或者說,想象一下,你感覺很抑郁,心煩意亂,但沒有人相信你。你會覺得這些人太傲慢嗎?他們甚至覺得比你自己更清晰、準確地了解你的感受!當然,參與這些研究的人也會對研究人員拒絕相信他們的體驗感到困惑。
既然每個人都是評判自己經歷的最佳法官,我們能相信大家都是坦率真誠的嗎?人們的自我報告確實易受以下兩種偏見的影響,這兩種偏見對真實性都有一定限制,但不會消除它。
第一種偏見是社會贊許傾向。人們往往傾向于自我報告好的事情。自我報告的選票率(根據調查)低于實際選票率,自我報告的吸煙者低于實際煙草售賣情況,自我報告的逃稅率也低于實際情況。如果人們不確定如何評價自己,往往會往好的一面去說。雖然我的學生都聽說過消極思維可能造成自我破壞,他們也很驚訝地得知,大部分人都體驗過瑪格麗特·馬特林(Margaret Matlin)和大衛·斯坦格(David Stang)提出的波莉安娜綜合征(Pollyanna syndrome)(1)。大量研究發現,人們更容易感知、記憶和交流美好的信息,積極思維往往會占據上風。
舉個例子,羅格斯大學研究者尼爾·溫斯坦(Neil Weinstein)報告稱,大學生往往對未來有著“不切實際的樂觀”。他們認為自己遠比其他同學更可能找到好工作,拿到高薪水,順利買房,遠比其他同學更不容易離婚、罹患癌癥或被解雇。本書第6章將具體討論這種意見,其實這種樂觀主義大體上是健康的。如果我們相信未來只會發生好事,可能會活得更積極大膽(雖然也可能會讓我們陷入真實的風險,如交通事故、艾滋病和心臟病等)。
另一個例子:進入大學時,只有2%的學生認為,如果出現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他們會選擇退學(哪怕只是暫時休學)。但我們知道,剩下98%的人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樂觀主義者。進入四年制學院或大學之后,只有大約一半的學生能成功在五年內畢業。而出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另一半想成功畢業的夢想熄滅了。
因此,大家會質疑,參與調查的波莉安娜綜合征人群(大部分人都是),回答可能會往好的一面偏移。這也有助于解釋為什么特定指標(如抑郁或婚姻失敗率)繪制了一幅不那么美妙的圖景,后面的章節將具體分析這一問題。不過,如果說每個人都有那么一點波莉安娜綜合征,那所有研究中的答案都靠不住了。如果醫院體溫計讀出的數字統一高了10攝氏度,還是可以對比體溫的相對高低的。同樣,我們可以統一降低人們自我報告的幸福指數(比如說,統一降低20%),仍然可以假設“幸福體溫計”作為相對量表是有效的。要找到什么人最幸福,以及他們幸福的原因,我們只需要假設,說自己是“非常幸?!被颉巴耆珴M意”的人,比說自己“不幸?!被颉安粷M意”的人幸福,就可以了。
第二種偏見是人們的暫時性情緒。如果處在樂觀情緒中——不管是通過催眠還是日常生活事件(比如國家隊在世界杯中奪冠),人們看待世界都會帶上一層玫瑰色的濾鏡。這些人會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效率,受人關注,生活整體良好。雨季之后,哪怕只是一個晴天都會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反之,情緒的陰霾籠罩大地時,人們看待萬事萬物也可能蒙上陰影。記憶也可能隨情緒而發生改變。
從某種意義上說,抑郁的成人相當于心情不好的孩子,后者常會想起父母拒絕、懲罰自己,以及因他們而內疚的情形。英奇是一位患有間歇性抑郁的年輕女性,她代表那些了解心境障礙的痛苦的人發言。抑郁癥就像戴著墨鏡看待生活:“我的所有想法都變得消極、悲觀。每當回顧往事,我覺得做過的每一件事都沒意義。所有快樂的時候都像是幻覺。成就、成功就像西方電影中的美麗外表一樣虛假?!币钟舭Y痊愈之后,他們所描述的父母和從未抑郁過的人一樣積極?!霸谝钟羟榫w中,我最喜歡的冰激凌都食之無味?!崩蛘f,“在積極情緒中,萬事萬物看起來都十分可喜?!敝委煄熣J為:患者對其可怕童年的回憶可能同時取決于他們當前的情緒和真實的童年經歷,二者的比重基本五五開。
我們可能同意這種說法。不過,有趣的是,不管在積極還是消極的情緒中,我們都堅持認為,自己的判斷源自真實,而不是一時的情緒。一旦情緒變了,我們會覺得外在世界真的發生了改變。激情會導致言過其實。興高采烈的時候,我們感覺快樂會一直延續下去。而當歡樂轉為憂郁時,我們幾乎想不起來曾經的歡快時光。再次興高采烈起來的時候,我們又感覺歡樂從未離開。
暫時性的情緒會讓人們對人生整體質量的評估染上色彩,從而降低自我報告的可信度。這種幸?!绑w溫計”當然不是完美的。
盡管不完美,這一“體溫計”卻仍然很管用。認識到波莉安娜綜合征偏見和暫時性情緒的影響,我們仍然可以假設,人們對幸福的自我報告值得認真對待。為什么?
第一,在不同時間段請人們評估自己的幸福和生活滿意度水平時,答案會保持相對穩定。一個人今天說自己的生活充滿幸福,非常滿意,大概率在一年后還是會給出相仿的答案。
第二,說自己幸福的人還會表現出各種代表幸福的標志。在訪談過程中,會發現他們微笑、大笑的次數更多,描述的記憶更幸福。對人們進行每天取樣,比如在隨機的時刻取樣(請被試使用電子產品傳送或預設鬧鐘的手表,提醒他們隨時記錄當前的活動和感受),說自己幸福的人也會報告更多歡樂時光。此外,他們的朋友和家人也更傾向于認為他們很幸福。
因此,請人們報告自己的幸福程度,就像請大家報告戶外的溫度一樣。如果要得到最可靠、最精確的溫度,最好的辦法是看溫度計。如果沒有溫度計,則可以參考剛剛出門的人的意見?!安粚?!”有人可能會反對,認為人的估測可能存在誤差,比如有些人剛運動完,有些人靜止不動;有些人穿得暖,有些人穿得少;有些人剛離開溫暖的房間,有些人剛離開寒冷的房間。沒錯,但是,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相信人們大致的估測,這些人可以判斷現在是20攝氏度還是30攝氏度,自己是快樂還是痛苦。
大部分人都體驗到了相當程度的幸福,其中一部分人體驗到的幸福高于其他人,所以報告的幸福程度也相對較高。
因此,我們開始思考:什么樣的人格特質、什么樣的生活環境、什么樣的心理狀態與幸福有關呢?帶著這種持續快樂并傳播快樂的精神,會讓人感覺活著就是最美好的禮物。我們不應期待找到一種單一的答案,因為復雜的人類特質(如智力、善良和幸福)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種影響因素。簡單的解釋無法應對復雜的特質。那么,問題繼續:什么人會獲得幸福?為什么?讓我們從直面美國夢開始吧,幸福來自財富和成功嗎?
(1)波莉安娜(Pollyanna)是愛蓮娜·霍奇曼·波特(Eleanor H. Porter)小說中的主角。她非常樂觀,每次都能從發生的不好的事情中發現好的方面。像波莉安娜一樣,有這種綜合征的人都表現非常樂觀,認為不管碰上什么倒霉事,最后都能有好結果。但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樂觀不太現實,有時甚至可能有害。——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