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王司徒巧舌搞策反,呂奉先一怒為紅顏

  • 三國侃史官
  • 李飛
  • 10535字
  • 2022-10-17 18:53:14

王允這時站在長安城最高的地方,俯視著如鳥獸散的西涼殘軍,如同看著慌不擇路的螻蟻,他的嘴角泛起陣陣冷笑。

對于這些敗將殘兵,王允心里沒有絲毫仁慈,他既沒有赦免他們,也沒有下令消滅他們,他似乎更想看到他們走投無路,自生自滅。

……

大家并肩上,干掉董卓這頭狼

董卓的倒行逆施終于激起了全國上下的憤怒與反抗。議郎楊勛與皇甫嵩秘密商議,準備共同起事,討伐董卓,在這關鍵時刻,皇甫嵩突然被征調,楊勛勢單力薄,不敢拿雞蛋硬碰石頭,第一個“反董計劃”宣布流產。

沒過多久,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南陽太守張咨和渤海太守袁紹等10余人紛紛起兵,豎起“反董”大旗,從此開始了大規模持續反抗董卓的斗爭浪潮。

隨后,長沙太守孫堅率領豫州各郡軍隊宣布替天行道,征討董卓。結果,在今汝州梁縣西南被董卓部將徐榮打了個落花流水,聯合孫堅“反董”的潁州太守李旻也被生擒活捉。

順便提一句,徐榮這個人其實很厲害,單憑武力值來說,也應該成為三國一員響當當的戰將。

孫堅一生只打過三次敗仗,第一次敗于“黃巾戰隊”,最后一次輸給了黃祖,孫堅也因此搭上了性命。但這兩次都是因為孫堅好勇斗狠,單騎沖殺,導致自己陷入埋伏圈。

而孫堅與徐榮的這場戰斗,雙方可都拉開了架勢,正經八百的兩軍對戰,結果,孫堅慘敗。要不是手下大將祖茂赤膽忠心,甘心給孫堅當替身演員打掩護,孫堅能不能夠逃出生天都兩說。

徐榮還曾在酸棗地區把曹操打得連滾帶爬,曹操不僅戰馬光榮犧牲,自己也受了傷。要不是曹洪發揮偉大的舍己救人精神,將戰馬讓給了曹操,又有夜色給曹操打掩護,老曹說不準當時就掛了。

徐榮這兩位手下敗將,可都是未來三國的奠基人,這勝仗含金量不是一般的高,說徐榮是三國武將中的一流高手,他絕對承擔的起。

然而,徐榮雖然厲害,但他在董家軍卻吃不開。很多時候,能力固然重要,卻未必能夠成為一個人進階的階梯。當然,如果個人能力像呂布那樣超群絕倫,那又另說。

史書里沒說徐榮為什么不受董卓重視,但從兩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些許端倪。

一是圈子因素。跟隨董卓進京的五大干將,只有徐榮一人是東北人,其他四人都是涼州人,就連牛輔手下的李傕、郭汜、賈詡等人都是涼州老鄉。這就跟古代某些商人組成的同鄉會差不多,同一地區的人抱團取暖,利益共享,外人根本擠不進來。

二是受限于董卓的戰略部署。董卓為了遏制討董盟軍,將自己的心腹戰將分別派駐各地屯兵,牛輔守安邑、董越據澠池、胡軫衛長安、段煨屯華陰,戰將有了自己的轄區,就有實權,在最高領導面前也格外受重視。而徐榮,可能是因為能力太突出了,被派出去跟各路強敵廝殺,勝仗沒少打,誰知竟把自己打成了小人物。

當然,小人物也是了不起的,只是亂世的最后勝利者注定不是小人物,所以他們最終往往被歷史所忽略。

卻說孫堅被徐榮挫敗,也不氣餒,重整兵馬,鏖戰虎牢關。此時山東諸路豪杰也紛紛揭竿而起,聲討董卓。

董卓見關東軍氣勢洶洶,對洛陽形成了有效威脅,遂決定遷都長安。遷都之前,董卓先毒死前少帝弘農王劉辯,又因袁紹帶頭反對自己,滅了老袁家一戶口本,袁氏自袁紹叔父太傅袁隗以下,死者50余人。

司徒王允早有除掉董卓之心,可是考慮到董卓平時戒備森嚴,而且他本人武力過人,如果不采取周密措施,恐怕不易得手。幾番思量,王允想到了的呂布……

《三國演義》用一出離奇的美人計展現了整個事件的過程。一個傾國傾城的女子為了家國大義,周旋于兩個勇猛的男人之間,進而將他們玩弄于股掌之間,略施計謀,便將董卓這一大害輕易除去。這種充滿艷情的故事很符合聽眾的需要,但真實性就值得商榷了,大家隨意看看就好。

要知真相如何,咱們還是看正經歷史吧。

或許,這一次背叛是因為愛情

自火燒洛陽,遷都長安后,把持朝政的董卓仗著勇冠三軍的干兒子呂布更加窮兇極惡。一天,百官在朝堂議事,突然呂布來到董卓身邊,耳語數句,董卓點了點頭,呂布來到司空張溫身邊,一聲令下,將張溫揪下朝堂,不久,侍從將一紅盤托張溫頭入獻。董卓命呂布勸酒,把人頭在各人面前一一呈過,然后說道:“你們對我孝順,我不害你們,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會失敗。”一個大臣就這樣無緣無故地殘殺了。王允驚懼的同時,免不了兔死狐悲。

天已很晚,王允仍站在茶蔗架旁想著白天的事情。他知道要除董卓,就必須先離間董卓和呂布的關系。殊不知,此時呂布對董卓已經有了恨意。

史書記載:“卓自以遇人無禮,恐人謀己,行止常以布自衛。然卓性剛而褊,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布拳捷避之,為卓顧謝,卓意亦解。”

董卓對自己的這個干兒子呂布的確是信任的,但董卓的信任對于自負甚高、睥睨天下的呂布來說,卻有些接受不了。

首先,董卓雖然給呂布升了官,讓他做中郎將,但只拿他當自己的貼身保鏢使用。呂布呢,好歹也是有能力、有身份的人,也想在這亂世好好干一番大事業,但如今呢,兵權沒有不說,還成了人家的保鏢加打手,心里難免有幾分憋氣。

好,這也就罷了,保鏢就保鏢,打手就打手吧!然而,自己跟隨的這個老大脾氣還很臭,稍不順心就拿自己出氣,動不動就拿戟拍自己,這是拿自己當兒子嗎?誰家爸爸教訓兒子使用冷兵器啊!

之后,又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很重要,它可能是呂布背叛董卓的直接導火索。

史書上說,呂布和董卓的婢女發展出了超乎友誼的情感。大家注意,史書上說的不是董卓的妻,也不是妾,只是一個婢女,因為這事,董老大竟拿戟擲呂布,要不是呂布身手敏捷,人高腿長跑得快,搞不好就要掛彩。

史書上對這個婢女只是一筆帶過,沒有任何記載,但,據筆者想來,這可能是呂布遇到的一個真愛。我們不妨展開聯想,去試著還原一下當時的場面。

為方便書寫,咱們就給那位婢女隨便起個名字吧。

卻說呂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以來,徒得虛名,一直不受重用,還要充當出氣筒,每天淤氣于胸,心事頗重。這一切都被董卓府里一個叫蓉兒的婢女看在眼里,蓉兒久仰呂布大名,又見他長得果然如人中龍鳳,不知不覺情愫暗生。

呂布自幼混在軍中,哪曾遇到過這般溫柔光景,二人一來二去眉來眼去,便暗通款曲。

事后,呂布對蓉兒指天發誓,一定向義父提請婚事,成為蓉兒這輩子都可以依靠的男子。呂布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他看來,自己為董卓鞍前馬后,向他討娶個婢女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

誰知,呂布不提還好,這一提反而激起了董卓的好奇心:我府中有這么好看的姑娘嗎?連呂布都動心了,我定要看個究竟!這一看之下,頓時發覺,這個自己平時并未在意的婢女,竟然款款動人,風情萬種。當下也不顧什么父子情義,就對蓉兒姑娘不文明了。

當天,呂布興沖沖地趕到相府,準備正式提親。但呂布來到相府時,董卓正在做壞事。呂布等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得到的答復卻是:“夜來太師與新人共寢,至今未起,可能是太勞累了。”呂布一聽大驚,馬上偷偷地來到董卓臥房后偷看。蓉兒剛好起床梳頭,發現了偷看的呂布,立即蹙起眉頭,不斷用手帕擦拭著淚眼。

董卓終于正式接見了呂布。幾句寒暄后,呂布總不見董卓提起為他主婚的事,就癡癡地站在那看董卓吃早飯。這時蓉兒在繡簾后走來走去,甚至露出半個臉蛋,以目送情。霎時,呂布神魂蕩漾。董卓當即警覺,見呂布頻頻側身迎里而望,惱怒地說:“布兒無事就走吧。”呂布一肚子怒氣卻不敢發作,暗自憤恨地回到家中。

董卓自納蓉兒后,情色所凝,月余不出理事。呂布一切都明了了,但越如此,他越思念蓉兒。終于,呂布利用董卓午睡的機會,溜進了董卓的臥室。蓉兒在床后探半身望著呂布,以手指心目不轉睛。呂布一時間頻頻點頭,表示明白她的意思。蓉兒用手指董卓,強拭淚眼,呂布心都碎了。

董卓朦朧中醒來,看到呂布,猛然回身,見蓉兒在屏風后面。董卓惱羞成怒,責問呂布:“你敢調戲我的女人嗎?”忙喊人驅逐呂布,令其今后不許入堂。

沒過多久,蓉兒偷偷將呂布引到了相府后花園中的鳳儀亭,邊哭邊訴說自己如何思念呂布,董卓又如何將自己侮辱。現在自身已污,不得服侍英雄,愿死在呂布面前,以絕呂布的思念。話沒說完,蓉兒就手攀曲欄,望荷花池便跳,慌得呂布一把將其抱住。蓉兒哭著倒在呂布懷中,說道:“妾在深閨,聞將軍之名,如雷貫耳,以為當世一人而已。誰思反受他人之制!妾度日如年,愿將軍憐憫而救之。”

董卓因久未見蓉兒,便到后花園中尋覓。只見呂布把他的方天畫戟放在旁邊,抱著蓉兒正說悄悄話。盛怒之下,董卓搶過畫戟就刺,呂布掉頭便走。董卓體胖,趕不上,就飛起一戟,卻被呂布一拳打落在草中。呂布與董卓的關系徹底破裂。

當然,這段故事,是筆者自行腦補的,大家覺得不太違和就好。

王司徒,你等呂布的好消息吧

王允暗中得知此事,心道:扳倒董卓的機會終于來了!

第二天,王允就將家藏的明珠數顆,令匠人嵌成一頂金冠,使人秘密送給呂布。呂布一介武夫,貪財重利,很容易被抓住了弱點,當即趕到王家致謝。王允盛情招待,當酒飲至七分醉時,王允便將自己想要鏟除董卓的想法告訴給了呂布,并希望他能夠為自己做內應。

呂布雖然受了奇恥大辱,但覺得自己都殺一次爹了,這次再殺爹,恐怕這個污點是永遠也抹不下去了,內心非常躊躇。

王允乘機火上澆油,痛斥董卓把呂布的蓉兒搶走,表示董卓這么做連畜生都不如,聲稱要為呂布報仇。

接著,王允又對呂布說:“你姓呂,奸賊姓董,父子只是名義上的,并非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在已是眾叛親離,你難道還認賊作父嗎?你拿他當父親,平時他待你是兒子嗎?”

這一番話,終于引起了呂布的共鳴,一番同仇敵愾,刺殺董卓的計劃便周密完成。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一首當時流行在長安街頭的童謠,預示著董卓快要死了。

當時,正逢皇帝大病初愈,文武大臣都聚集于未央殿,恭賀天子龍體康復。呂布借此機會,事先安排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親兵,換上衛士的裝束隱蔽在宮殿側門的兩邊。

據說,董卓入朝時,一路上車軸斷了,馬髻頭斷了,而且路上狂風大作,塵土蔽天,董卓大惑不解,認為這些都是不祥之兆。隨從卻解釋說:“棄舊換新,將乘玉輦金鞍;萬歲登基,必有紅光紫霞,這些都是吉兆。”董卓在走進未央殿時,被埋伏在側門的軍士伏擊,一戟刺透董卓咽喉的就是呂布,李肅卻把董卓的人頭割在手中。

董卓雖然被殺,但大家并沒有停止對他的懲罰,而是采取了一種非常殘忍的玩法——暴尸。

守尸吏為了開源節流,把點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臍眼,點起天燈。董卓惡貫滿盈,死后竟然做了善事——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

據說當時火很旺,燒得嘎吱嘎吱響,燒了幾天幾夜,大家都很堅強,一個哭的都沒有,還有人忍不住笑出了聲。最后一晚風很大,骨灰被吹成了天女散花,一點都沒剩下。

如果這一奇異的傳聞屬實,那么就意味著那幾日歷經劫難的長安一直處于光亮之中。似乎預示著黑暗已經結束,光明終將來臨。

不過,這么美好的事情,想想就行了。

董卓雖然倒下了,但大漢王朝最后的尊嚴,也在他的倒行逆施之下變得蕩然無存。過去,雖然搖搖欲墜,但依然可以靠外戚或太監控制地方勢力的朝廷,此時徹底失去了對江山的掌控,大批如同脫韁野馬一般的地方軍閥紛紛趁勢而起,他們之間的相互攻伐,造成了比黃巾之亂更加巨大的損失。

亂世三國的序幕就此被拉開,董卓在歷史上的異軍突起,為大漢王朝敲響了喪鐘,而最終受益的地方軍閥們,也紛紛揭下了偽善的面紗,露出了猙獰的獠牙。

蔡邕一聲嘆息,性命朝不保夕

董卓被誅殺后,蔡邕在司徒王允面前,不知不覺說起董卓來,并為之嘆息,臉色都變了。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他說:“董卓,竊國的大賊!差點傾覆了漢室。你作為臣子,應該同仇敵愾,但你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操守!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你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你和逆賊有什么兩樣!”然后不由分說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

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以求繼續完成《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并想要救他,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磾聽說后,急忙前往對王允說:“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后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

王允反駁道:“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于后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圣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馬日磾離去后告訴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于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

蔡邕最終死在了獄里。

其實,王允當時也后悔了,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蔡邕死后,群臣和士人沒有不為他落淚的。鄭玄聽聞蔡邕的死訊后,仰天長嘆:“漢朝的事,誰來考定啊!”

陸游曾寫下一組四首七絕小詩《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其中,第四首云: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后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當時,在陸游生活的那個時代,流傳著一部叫作《趙貞女與蔡二郎》的鼓書,它唱的就是蔡邕的故事。

故事說,河南陳留秀才蔡伯喈上京趕考,貪圖功名富貴,入贅相府,撇下妻子趙五娘在家中苦熬歲月。趙五娘在家鄉獨力奉養公婆。饑荒年歲,公婆雙雙餓死,趙五娘祝發買葬,又羅裙包土、自筑墳臺。后來,空中降下一面琵琶,趙五娘身背琵琶,上京尋夫。找到京中,蔡伯喈不僅不認趙五娘,反而放馬將她踐踏致死。最后天降報應,蔡伯喈為暴雷殛死。

這個故事在宋元時代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顯然,它和才名孝聲動天下的蔡邕毫不沾邊。只能怪蔡邕倒霉,不知道什么原因就無辜地背了這樣一個罵名,由于鼓書的巨大影響力,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可能真的就以為蔡邕就是那個薄情寡義、忘恩負義的蔡二郎了,這委實是太冤了。這樣的造謠和污蔑讓陸游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便有了我們在文前看到的那首七言小詩。

又過了若干年,終于又有人為蔡邕說話了,他就是元末劇作家高明,高明用《琵琶記》力圖為蔡邕翻案。出于無奈,他只能保留《趙貞女與蔡二郎》的故事框架,于是故事又變成了這個樣子:

陳留縣秀才蔡伯喈與趙五娘新婚不久,恰逢朝廷開科取士,伯喈覺得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去考試,打算留在家中服侍父母。但是蔡公不許,鄰居張大公也在旁勸說,伯喈只好告別父母、妻子,赴京考試。應試及第,中了狀元。朝中牛丞相看中伯喈,有一女未婚配,奉旨招新科狀元為婿。伯喈以父母年邁,在家無人照顧,需回家盡孝為理由,打算辭婚、辭官,但牛丞相與皇帝不從,他被迫滯留京城。

自從伯喈離家后,陳留連年遭受旱災,五娘任勞任怨,服侍公婆,讓公婆吃米,自己則背著公婆私下自咽糟糠。起初她婆婆還懷疑她吃的東西比自己吃的好,當發覺她吃的是糠秕以后,非常感動,堅持要大家一起吃糠。因此,婆婆當場被糠噎死。不久,蔡公也死于饑荒。

而伯喈被強贅入牛府后,終日思念父母,寫信去陳留家中,信卻被拐子騙走,以致音信不通。一日,在書房彈琴抒發鄉思,被牛氏聽見,得知實情,告知父親。牛丞相被女兒說服,于是派人去迎接伯喈父母、妻子進京。

另一邊,蔡公、蔡婆去世后,五娘羅裙包土,自筑墳墓,又親手繪成公婆遺容,身背琵琶,沿路彈唱乞食,往京城尋夫。她歷盡風霜,來到京城,正遇彌陀寺大法會,便往寺中募化求食,將公婆真容供于佛前。正逢伯喈也來寺中燒香,祈禱父母路上平安。見到父母真容,他便拿回府中掛在書房內。五娘尋至牛府,被牛氏請至府內彈唱。五娘見牛氏賢淑,便將自己的身世告知牛氏。牛氏為讓五娘與伯喈團聚,又怕伯喈不認,便讓五娘來到書房,在公婆的真容上題詩暗喻。伯喈回府,見畫上所題之詩,正欲問牛氏,牛氏便帶五娘入內,夫妻遂得以團聚。五娘告知家中事情,伯喈悲痛至極,即刻上表辭官,回鄉守孝。得到牛相的同意,伯喈遂攜趙氏、牛氏同歸故里,廬墓守孝。后來皇帝下詔,旌表蔡氏一門。

然而,這個大團圓結局的背后,卻是“二親饑寒死、子得雙婦歸”的鮮明對比,高明再怎么高明,也無法徹底為蔡邕翻案,世人充其量會在蔡伯喈可悲可恨的情感認知上再加上些許的同情,可憐大文士蔡邕,被亂扣了這么一頂帽子,在一定程度上還摘不下去了。

李傕,你想投降?想得美!

王允這時站在長安城最高的地方,俯視著如鳥獸散的西涼殘軍,如同看著慌不擇路的螻蟻,他的嘴角泛起陣陣冷笑。

對于這些敗將殘兵,王允心里沒有絲毫憐憫,他既沒有赦免他們,也沒有下令消滅他們,他似乎更想看到他們走投無路,自生自滅。

西涼軍倒也沒有辜負王允先生的一番“好意”,五大集團軍全部放棄抵抗,五位中郎將三位主動投入王先生懷抱,兩位在自相殘殺中先后去見了董卓,董卓的勢力在頃刻間土崩瓦解。

下級軍官李傕覺得,自己最好的結局,大概就是聽天由命了。

兵變來的太突然,突然到西涼軍團毫無防備,他的所有上級,無論是高層領導還是中層管理人員,降的降逃的逃,李傕也如野草一般隨風搖曳著。

李傕現在只有一個想法:說啥也不在一線城市漂了,我要回家,我想我媳婦了!

回家,這個看似簡單的想法,如今對于他們這些漂著的人來說,卻又太難了!王允那邊的態度很明顯,你們西涼人去哪,爺都不攔著!但李傕他們想回家,卻始終繞不過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長安。

當初,李傕執行董卓的戰略計劃,跟隨上司牛輔到陜縣駐扎,一面衛戍長安,一面抵御來自東邊的“倒董聯軍”。陜縣在長安的東線,李傕想回西涼,必須途經長安,繞都繞不過去。長安占據了中原和西北地區的交通要道,就像有輛車把你們小區唯一的出口堵得死死的,這車要是不開走或被拖走,你根本過不去。

但長安,現在已經是敵占區了,李傕不敢冒險穿越火線。沒辦法,畢竟李傕雖然地位不高,但在董家軍里也算是有點名氣的人,當初咱老李也曾游說過孫堅,擊敗過朱儁。

思來想去,也想不出個頭緒,李傕只好向王允寫信求饒,態度非常卑微,言辭非常懇切。

不過,王允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在王允看來,如今的西涼軍儼然已經是案板上的魚肉,而自己正是那個持刀人,可以對其隨意宰割。其實,王允也不是不可以對西涼軍網開一面,畢竟現在整個西涼軍已經一盤散沙,能夠稱得上勢力的也就李傕那一小撮人馬,就算放過他們,他們也不可能再掀得起什么風浪。

但王允不想這樣,他要以一個勝利者的姿態,看著自己的獵物在飽受折磨后慢慢死去,就如同貓捉老鼠一樣。這,也許是他在飽受董卓多年凌辱后,想要尋找的一種心理補償吧。當然,他自己覺得,這是疾惡如仇。

走投無路之下,李傕決定放出自己最后一個大招——跑路!為了最大限度地不引人注目,他決定離開隊伍,只帶幾個兄弟踏上回家的路。這一路,也許風餐露宿,也許充滿險阻,但家,才是自己最終的歸宿。

這就是敗寇心態:受人宰割的時候,他們要么逆來順受,要么我弱我乞求,卻從沒想過還有第三條路可走。不是沒選擇,而是沒想過,不是沒資本,而是不知道利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給他們指一條明路,他們很可能會渾渾噩噩地走上絕路。

就在李傕攀登高峰望故鄉,凄楚吟唱的時候,一個人不合時宜地打斷了他的歌聲,這個人叫賈詡。

賈詡這時在李傕軍中任職,見李傕這幾天謀劃來謀劃去,也沒謀劃出個所以然,就說我整兩句,大哥你看中不中?

李傕:“老賈你有話盡管說,反正我也沒法子了!”

賈詡:“浪大了,穩船又有什么用?操家伙干!贏了天下在手,輸了再腳底抹油!”

李傕:“說得好像很有道理……讀書人就是腦殼好使!”

賈詡一句話,不但改變了李傕的命運,也順便改寫了歷史。

賈詡與諸葛亮、郭嘉、沮授等人不同,他是一個純粹的謀士,賈詡用謀,直指人心,且完全不講究道義,就是純粹的就事用謀,頗有“我只管自己,不管別人死活”的意思。他不在意天下在誰的手中,也不在乎是否荼毒蒼生,他可以見風使舵,誰得勢就跟隨誰,在他身上,你甚至看不到忠義與善良,他就是一個純粹的謀略家,是三國的第一毒士。也正是他,一手打開了三國的亂戰之門。

兄弟們,擦亮刀槍,進軍長安

第二天,按照賈詡的策劃,李傕對手下的將士們發表了這樣一番演講:

“兄弟們,咱們現在逃亡或是回家,是個什么身份?而且落單之后,連村里的大媽都能叫人把咱們綁了送官領賞!”看了看一臉悲哀的部下們,李傕繼續說道:“咱們與其現在回去做八線小城沒身份的黑戶,不如殺到長安城拼個身份做大戶!反正,咱們想要回家,除了土遁,無論如何也繞不過長安,摟草打兔子,成就賺了,不行再跑!”

稍作停頓,李傕喊出了一句:“人都是逼出來的!”

“人都是逼出來的”,這句話如雷公大錘,撞擊在每一個西涼殘兵心上,嗡嗡作響,大家不約而同地被這句口號震撼到了。

西涼殘兵骨子里的好勇斗狠逐漸死灰復燃,“順便打到長安”是黑暗里燃起的一把熊熊烈火,使西涼殘兵們找到了方向,他們紛紛向這里聚集。當夜,李傕會同郭汜、張濟等人,率幾千部眾,星夜兼程,殺向長安。

長安城里的王允聽到消息,蔑視一笑——就憑這幫要飯花子一樣的散兵游勇,還能翻天不成?!

當然,王允也不是全無準備,畢竟他當豫州刺史的時候,也曾有過大敗河北黃巾軍的光輝戰績,雖然他的搭檔是段颎和皇甫嵩。在王允看來,諸如李傕、郭汜之流,只要找兩個人出面解決一下即可,犯不著大動干戈,他首先想到的是胡軫和楊定。

當年在西涼軍團,這兩人都是李傕的老首長,老首長都向我王允投誠了,你李傕、郭汜還瞎折騰什么?王允讓胡軫、楊定喊李傕他們來長安吃飯,并發牢騷道:“告訴他們,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然而,王允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胡、楊二人投他投得誠嗎?或許一開始是誠的,但在感受過王先生的疾惡如仇,對他們這幫有前科人員橫挑鼻子豎挑眼以后,思想上就開始不純粹了。

胡、楊二人帶著這樣的思想狀態去為王允招安,不出問題才怪。他們離開長安以后,壓根沒有去向李傕、郭汜轉達王允先生的意見,而是到處招攬老部下,為自己擴充實力。王允先生的策略,宣告失敗。

這工夫,李傕、郭汜帶著隊伍已經到了新豐。“人都是逼出來的”如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樣產生了神奇的吸附能力,叛軍人數從幾千人發展到十幾萬,勝利者王允的那抹微笑漸漸消失……

王先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立刻展開軍事部署,在派誰打前鋒這個問題上,他最終選擇了徐榮與胡軫。降者嘛,就應該努力證明自己,贏得勝利者的信任和賞識,王允決定給他們這個機會。

再深一層,西涼叛將都是帶著隊伍來投誠的,有必要通過戰斗減員消耗他們的實力,這叫防患于未然。

徐榮這個東北漢子肯定想不到這一層,他心中只有領導,從不管領導者的善惡好壞,而且運氣一直不咋地,跟誰誰喪生,何進掌權他就聽何進的,結果何進掛了,董卓掌權他又聽命于董卓,結果董卓也掛了,現在,他聽命于王允……

徐榮這輩子一共打了三次大仗,前兩次大勝,最后一次壯烈犧牲。

徐榮戎馬生涯最后一戰,就是鏖戰李傕和郭汜,曾經的舊同事,現在的新對手,想來徐榮心里必然也是五味雜陳。這次戰斗,他沒能像斗曹操和孫堅那樣,威風八面,在胡軫背后捅刀的情況下,徐榮孤軍奮戰,馬革裹尸還。

新豐之戰,王允損失了兩員大將,敵方還增加了一位,仗打到這個份上,王先生也沒了其他招數,只剩一個大招——開城門,放呂布!

呂布雖然見利忘義、見色忘友,但此時此刻也表現出了一個職業軍人應有的職業態度,面對李傕、郭汜大軍的圍攻,還算盡職盡責。守城期間,呂布還找郭汜單挑了一次。

大家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情節莫過于猛將之間的單挑,比如說關云長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許褚光膀子戰馬超等等,但不好意思,這些刺激荷爾蒙的場面其實都是假的。

當時兩軍對戰,作戰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攻城,一種是對攻。大將雖然經常領兵出戰,但肯定不會動不動就去跟人單挑,刀槍無眼,誰家培養個大將也不容易啊!

然而郭汜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放棄兵力優勢,同意了呂布的要求,估計他是覺得呂布名不副實,虛有其表吧。

當時,那戟,太快,眼睛尚未看到招數,身體已感到冰涼。郭汜被呂布一戟挑下馬去,幸虧身后的騎兵蜂擁而來,才撿回一條性命。

這一次,王允這邊倒是贏了,但于戰局而言,無關緊要,西涼叛軍也只是輸了一點郭汜的智商而已。

這下子,郭汜不裝了,與李傕一起老老實實的攻城,但長安古城豈是說破就破的?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呂布隊伍里有人反水,長安城破。呂布退入城中,與李傕、郭汜展開巷戰,不敵,逃之夭夭。

兩個笨蛋給曹操制造的上升空間

李傕、郭汜就這樣帶著小弟殺進長安,打跑呂布,殺掉老王,挾持皇上,一轉眼當上了國家的代言人。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李傕晉封為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池陽侯;郭汜為后將軍、美陽侯;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鎮東將軍、平陽侯;賈詡為左馮翊。

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三月,馬騰、韓遂聯合關中部分士大夫共攻李傕,李傕派郭汜、樊稠以及侄子李利與馬騰、韓遂大戰于長平觀下。馬騰、韓遂大敗,損失一萬多人,只得退回涼州。李傕擊敗馬、韓之后,郭汜、樊稠因有戰功而加“開府”之權,造成郭、樊權力大增,跟三公、李傕合為六府,朝廷在關中內部的權力大減。此時是李、郭、樊三人權力最大的時刻。

然而,鉛筆即使外表鍍了一層金衣,它的本質還是一支鉛筆。

李傕和郭汜毫不猶豫地支持“鉛筆定律”,兩個人在一起還沒度過蜜月期,就開始上演互撕大戲——李傕綁架了漢獻帝,郭汜扣留一幫老干部,每天出來干架,撕得不亦樂乎。

李傕:“你若感覺有實力和我玩,李傕不介意奉陪到底!”

郭汜:“郭汜最喜歡對那些自認為能力出眾的人出手!”

打著打著,張濟跑出來和稀泥,說你倆是不是又沒吃藥,自家兄弟打得不可開交!另外那什么,這個沒人搭理的吃貨皇帝留著干啥?替老劉家養孩子啊!

李傕和郭汜又覺得別人說的很有道理,于是漢獻帝東返。

等到劉協跑出好遠,李傕、郭汜才反過味來。接下來的故事就像一部極爛的電影腳本,皇帝一直跑,李傕、郭汜一直追,每每關鍵時刻,都會冒出個英雄好漢,感動得皇帝差點以身相許。

劉協:“好漢,我想跟你回家……吃飯!”

諸侯:“不好意思,臣這幾天不餓。”

逃回洛陽的劉協跟叫花頭子無異,一眾人饑腸轆轆、衣不蔽體,生平從未如此渴望過有個諸侯能將自己撿走——好死不如賴活著,窩囊總比餓死強!

打臉的是,堂堂的皇帝幾乎沒人搭理,曾經的香餑餑變成了燙手的山芋,此時離皇帝最近的是袁紹,救濟一下不過舉手之勞,但他裝作不知道。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個小矮個子帶兵晝夜兼程趕往洛陽,把皇帝一抱,回到自己的地盤許昌,從此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美好時光,事業扶搖直上。

事實上,令諸侯是扯淡,但令不動,就可以以官方的名義收拾你,而且還能說自己是出于正義,干壞事都讓人沒脾氣。就這一步,袁紹就望塵莫及。

想必大家都知道了,這個小個子就是三國著名梟雄,曹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应城市| 萨迦县| 青川县| 广宗县| 长治县| 尤溪县| 八宿县| 库尔勒市| 呼玛县| 寿光市| 昭通市| 天气| 中卫市| 黔东| 阳泉市| 武强县| 鞍山市| 平武县| 蓬安县| 谢通门县| 久治县| 新和县| 博湖县| 重庆市| 定结县| 神农架林区| 安多县| 长寿区| 确山县| 无极县| 腾冲县| 秀山| 百色市| 安徽省| 安丘市| 灵寿县| 明光市| 台江县| 沈阳市| 蒲江县|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