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招聘到離職:HR必備的十大法律思維及勞動仲裁案例實操
- 王鋒
- 1071字
- 2022-07-28 10:47:35
合規思維:你最好“照詞說”
引言
曾有一篇網絡報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某知名企業集團老總在某廠區視察,在餐廳門口發現兩名員工在抽煙,老總好意提醒員工把煙滅了,但一位員工不認識老總,直接回罵:“你誰啊!關你×事!”老總大怒,打電話叫來該廠區主管:“你不修理他,我就修理你。我們×××不要這種員工!”
啟示
此事一經報道,網上一片嘩然,大多是批評或調侃員工不應該不認識老總。其實,站在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度,此事也能引發很多思考。比如,公司能否以上述理由與兩名員工解除勞動合同?腦補一下,腦海中馬上出現了以下畫面:某員工與公司老板爭吵,最后老板大怒:“你被解雇了!”或者更決絕一點:“你馬上從我眼前消失!”于是,員工抱著紙箱子灰溜溜地離開。這是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場景,給人的感覺是,公司可以隨意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甚至有一種“不順眼解除權”。事實上,很多老板也正是這么想的:“大不了就是多賠點錢嘛”。可現實是這樣的嗎?
從法律的角度講,《勞動合同法》沒有賦予公司這種“不順眼解除權”。用人單位與員工解除勞動合同必須符合《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如果沒有合法依據,如員工不勝任工作崗位、嚴重違紀等,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員工可以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員工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可以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賠償金。換句話說,公司要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甚至公司付出慘痛代價也未必能解除勞動合同,像前文“風險思維:發現企業的‘黑天鵝’”中的案例。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現實與影視作品中完全不同,并非公司想解雇一個員工就能解雇一個員工,有時候給再多的錢也不行。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判決太極端了。現實中,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裁決機構,甚至不同的仲裁員確實可能有不同的結論,但作為人力資源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管理風險,不要把命運交給裁判者掌握,這才是最體現一個人力資源管理者能力的地方。
郭德綱先生的相聲里經常有一句調侃:“你最好照詞說!”其實,對于我們企業HR來說也是一樣,如何防范和避免風險呢?答案就是你最好照著規則來做,這里的規則,包括勞動法律法規,包括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包括勞動合同,等等。嚴格按照規則來做,能避免大部分風險。
總之,老板可以“沖冠一怒”,但如果HR沒有盡到提醒義務,讓公司處于敗訴的風險中,那無疑是HR的失職。
專家建議
企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要嚴格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勞動合同等進行操作。作為企業管理者,不管是企業老板還是HR,都要具備這種規則意識,“照詞說”、按規矩來,避免隨意性,這樣就可以避免絕大部分風險和“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