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招聘到離職:HR必備的十大法律思維及勞動仲裁案例實操
- 王鋒
- 2050字
- 2022-07-28 10:47:35
目的思維:把員工作為企業經營的目的
引言
陳某于2011年3月9日到某酒店從事餐廳服務員工作,雙方簽訂了勞動合同。2014年12月9日,因接到客人投訴,該酒店口頭要求陳某回家反省,自次日起不用上班。12月17日,酒店又通過快遞向陳某郵寄了一份公告,稱因有客人投訴,公司決定開除陳某。該酒店《員工手冊》第2.2.3條規定:“企業對有下列行為的員工,記嚴重過失一次,并解除當事人與企業的勞動合同:……服務不周造成客人惡性投訴……”陳某訴至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要求酒店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庭審中,酒店提供了其工作人員與顧客李某的往來電子郵件,酒店發送郵件內容為:“尊敬的賓客,您好!針對您提出的投訴我公司員工陳某服務態度問題,首先對于員工態度不端正給您造成了不好的困擾,我們表示深深的歉意。針對此次事件,我們做出如下決定:解除與該員工的勞動合同,針對我們的處理結果您是否滿意?期待您的再次光臨!”顧客李某的回復郵件內容為:“對于貴酒店對該員工的處理方法很滿意,希望可以將這種管理制度延續下去,謝謝!”
啟示
從法律角度看,根據《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須滿足事實清楚、規章制度合法有效并經過公示、解除程序合法等要件。案例中,酒店以服務不周造成客人惡性投訴為由與陳某解除勞動合同,但僅提供了客人的投訴以及對處理結果的回復,并無直接證據證明陳某存在服務不周的事實。所以,本案中酒店對陳某的處理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從規章制度本身來看,也存在不合法之處。雖然是服務行業,但也不能僅僅依據客人的惡性投訴就解除與員工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仍然負有調查核實事實以及確定勞動者過錯程度的義務。最終,仲裁部門支持了陳某的申訴請求。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了公司在利益主體存在沖突的情況下,應當平衡好各方利益,不能有所偏廢。傳統的公司法理論認為股東利益至上,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為股東服務,但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認為,企業在維護股東利益的同時,也要兼顧公司員工、客戶、債權人等其他主體的利益,達到利益主體之間的平衡。就公司員工來說,傳統公司法理論認為,員工與公司之間僅僅是勞動合同關系,除此之外不享有其他利益,但是公司社會責任理論認為,企業的利益與員工的利益息息相關,企業的穩定發展離不開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因此應當將員工地位提升為公司的利益主體來考量。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一定要盡力實現各種利益關系主體之間的平衡,不能顧此失彼。前文案例就是員工利益與顧客利益發生沖突的典型例子。傳統的說法是顧客至上,顧客是上帝,但是近年來很多企業已經放棄或者修正了這個觀念,在顧客利益和員工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不再一味地保護顧客利益,有些企業還針對性地提出“員工第一”。
對于企業HR來說,一定要搞清楚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說,當有一天老板問你,你們人力資源部門的目的是什么,你會怎么回答呢?有人說是防控風險,沒錯,防控風險確實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目的,但是不是最終目的呢?筆者覺得可能不是。首先,這樣回答你的老板未必滿意。因為公司其他部門,如生產部門、銷售部門的目的是什么?肯定是創造效益啊!既然如此,那么整個公司的目的應該是一致的,為什么人力資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防控風險了呢?其次,做事情的目的或者說目標從來都是與行為相關聯的。比如:如果你問你的孩子:“你上學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為了考試取得好成績。”你可能不會滿意,雖然考試取得好成績也是學習的目的之一。對筆者來說,上學的時候是把這句話抄在筆記本上的——“永遠不要把考試作為學習的目的,考試成績好只是能力提高之后一個自然而然的副產品”。的確,目的影響行為。如果說你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就是為了管理風險,那么你做的僅僅只是各種風險防范,從而防止公司損失。但事實上,我們能做的更多,也應該做得更多。
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被稱為“經營之圣”,赤手空拳40年創建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并且創造了50年企業不虧損的奇跡。他在經營過程中總結出一套經營哲學,在其著名的企業經營十二條中,第一條就說要經營好企業,首先要明確事業的目的和意義。稻盛先生認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貢獻,并為員工謀取物心兩面的幸福”。把為員工謀取幸福作為企業存在的目的之一,稻盛先生的見解是十分深刻的。一般企業的“員工關愛制度”,如給員工支付高工資、設計職業生涯發展通道、對員工實施人性化管理等,本質上并沒有擺脫將員工作為“手段”的窠臼,而將員工作為目的則意味著企業經營的根本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把個人的發展和成長融入企業的發展之中,正是一個偉大公司和普通公司的重要區別。
總之,要真正把員工作為企業的目的,不斷在關愛員工方面用心著力,善待員工、關愛員工,這樣企業才會獲得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專家建議
企業要從根本上樹立把員工作為企業經營的目的或者重要利益關系主體的意識。防控風險和關愛員工,就好像一個是防御性武器,一個是進攻性武器,缺一不可。只有將這兩種武器都掌握了,企業才能攻守兼備,練成金剛不壞之身。
- 公訴語言學:公訴人技能提升全程指引
- 常用法律適用全書(第六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第二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改建議:第三法域之理論視角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報(2004年卷)
- 治安執法基本技能實訓
- 勞動爭議實務操作與案例精解(增訂4版)
- 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法律實務精解與百案評析(第二版)
- 中國法院2018年度案例:刑事案例二(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 商業保理操作實務
- 稅收法律糾紛案件裁判規則解讀:疑難案件辦案思路和實務要點詳解
- 道路交通法百事通(案例應用版)
- 上海市社區服刑人員個性化教育矯正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市社區矯正理論與實務叢書
-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解讀
- 傷殘鑒定·注釋版法規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