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軟實力:管理心理·生涯規劃·情商溝通·Office三合一·數據分析·教練技術·管理視角必備技能
- 焦學寧 王強主編
- 1829字
- 2022-07-28 10:26:09
第三節 職業生涯定位的3種思維
很多HR在入職初期,面對新環境,尤其是處于變革期的企業,往往會發現很多問題,卻很少考慮問題產生的歷史背景,在做好事務性工作的基礎上,幾乎都在摩拳擦掌地準備做些規范管理的事情。
我們習慣在做所謂的管理工作之前,沒有預判,沒有溝通,不考慮需求與影響,總是想當然地做各種規范,結果自己認為重要的離職管理領導根本看都不看,只是強調人力資源是為全員服務的。這時候,你會如何定位人力資源的工作,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HR的定位與職業生涯規劃密切相關,定位決定了職業規劃的走向:
(1)如果你的定位是服務,事務型HR將是職業生涯的上限;
(2)如果你的定位是管理,你可能很快突破事務型HR,進入專業型HR階段;
(3)如果你的定位是業務,將很容易體現價值,在突破業務型HR之后,很有可能沖刺戰略型HR。
很多時候,HR既有管理職責,又有服務職責。例如,對企業、部門和崗位進行制度制定、流程規劃等,這是管理的具體體現;HR為全體職工提供制度培訓、流程咨詢等服務,這時他們又是服務者。因此,對HR來說,必須扮演雙重角色,其中哪一個角色扮演不好都會給工作帶來損失。
如果我們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我們會發現:HR的定位,不是服務,也不局限于管理,而是業務,這是所有工作的核心。如果你的工作內容不能用業務思維去做,那很快會淪為事務部門(服務);如果你具備了管理意識,可以做二線的管理部門(管理),但并沒有對業務起到直接支撐的作用;真正的HR,表面上履行的是管理職能,真正要做好的是具備業務思維。
在大環境不景氣時,企業會尋求變革,變革意味著不確定,不但事情不確定,人也不確定。如果你不考慮外部因素,悶頭工作,很可能做得越多錯得越多,還容易引起其他利益相關方的軟抵抗。
我們再縱深考慮:變革一定是為了規范嗎?顯然不是,類似規矩多不等于有教養是一個道理。很多企業的變革,是為了消除內部矛盾,讓崗位和資源重新整合,為更大的變革做準備。
HR可以先服務,再管理,但這只是過程環節,并非最終目的。所謂業務思維,就是了解市場變化和外部環境變化,對企業帶來了什么影響,你需要如何應對。
HR找準定位后,經過努力才會轉化為成果。很多HR認為做出成績,領導就會重視自己,其實這個認知有很大的誤區。業績是核心,但方向決定成敗。
一個注重職業規劃的HR,首先要有定位的能力,確定正確的方向,用業務思維開展工作,才能逐步被領導認可。HR常常用事務思維考慮應該干什么,而忽略了為什么干這件事,這件事對企業、對自身的價值如何體現。
為什么你的切入點是離職而非招聘?離職制度再規范,最大的作用也只是規避企業風險;而招聘則是生力軍,可以解決企業的痛點需求。如果用業務思維來分析,你顯然拿錯了產品。
職業規劃也是如此,很多人的規劃設定的是幾年內成為主管,幾年內晉升總監……卻沒有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與企業的需求。你晉升到哪個位置不重要,你具備怎樣的能力、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才是關鍵。
業務思維在職業生涯中的應用,主要在于評估企業還有沒有顧客價值,值不值得繼續投入。假設你對職業規劃的定位是管理或業務,而目前的工作都是事務性內容,這意味著你該離開了;如果這個體系對你的職業規劃還有支撐價值,你可以暫時留下來,積累和嘗試一些事務工作,鍛煉自己的管理意識與業務思維。
職業生涯的定位與發展,需要保持空杯心態。我們都很反感那些新入職員工的口頭禪:我們以前是這樣做的;我們以前不是這樣做的……經驗主義以及思維定式讓新員工很難接受企業文化,得不到老員工的認可,最終難以融入新環境。
因此,在做職業生涯定位時,最好保持空杯心態。只有保持空杯心態,才能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盤點,清空過時的,為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足夠的空間。空杯心態就是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這樣的心態將促使職業生涯不斷突破。
職業生涯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因此心態需要打磨。很多HR在遭遇挫折后,不從自身反思如何改進工作思路,只是一味地抱怨,自怨自艾,失望,心灰意冷,甚至產生跳槽的沖動。跳槽不應該成為逃避問題的捷徑,這樣只會讓人更迷茫、更頹廢。這種狀態,除了客觀環境的影響之外,更多來源于自己的思維模式。
當我們整合了這三種思維,在工作中將會游刃有余:能用事務思維做好的,就用事務思維,解決不了時用管理思維,迷茫困惑時用業務思維。當你具備這三種思維能力時,就很容易解決問題了。作為HR,如果我們不能用這三種思維體現自己的工作價值,職業生涯可達到的高度將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