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驅動的生鮮農產品庫存優化決策研究
- 楊亞 范體軍
- 22字
- 2022-07-27 10:33:13
第2章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庫存管理環節的相關研究
2.1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方面的研究
2.1.1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特性與策略及供應鏈協調方面的研究
關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主要研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特性與策略。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方面,Akkerman等(2010)對生鮮產品供應鏈及其動力學性質進行了綜述。Lowe和Preckel(2004)提出農產品供應鏈具有長提前期、供需不確定和利潤薄等特點。Clements等(2008)以新西蘭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為研究對象,運用實證方法研究了農產品需求、特征和供應鏈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而指出該供應鏈具有信息交換、相互合作、強大運作連接和買賣細節等特征。定量研究方面,Rong等(2011)對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和分銷建模,研究生鮮農產品質量和成本。Blackburn和Scudder(2009)提出采用時間邊際價值比率研究農產品供應鏈策略模型問題,研究表明采用基于成熟冷藏的混合響應模型能有效降低農產品價值損失。李琳和范體軍(2014)考慮RFID技術應用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影響,研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技術投資策略。
另一類研究主要考慮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問題。Pathumnakul等(2009)以最小庫存成本為目標,研究泰蝦供應鏈協調問題,認為供應鏈的協調有助于提高供應鏈服務水平。肖勇波等(2008)針對到岸價格商務模式對一類涉及遠距離運輸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了研究,并通過成本分擔機制實現供應鏈協調。Cai等(2010)研究了離岸價格商務模式下遠距離運輸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考慮分銷商保鮮努力程度對供應鏈的影響,分別得到分散決策系統和集中決策系統中供應鏈各參與方的最優決策,并進一步建立激勵契約協調供應鏈。Cai等(2013)研究了鮮活產品供應鏈物流外包,在物流運輸時間不確定、產品新鮮程度不確定、市場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供應商和分銷商的批發市場出清契約及供應商和第三方物流的批發價格折扣共享契約,有效協調一個三級供應鏈。林略等(2010)也研究一個生鮮農產品的三級供應鏈,考慮供應鏈損耗和產品新鮮度的影響,使用收益共享契約有效協調供應鏈。王沖和陳旭(2013)針對生鮮農產品流通中損耗大的特性,引入期權合同工具,運用Stackelberg模型研究由一個供應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單周期兩階段供應鏈的定價和協調策略。但斌等(2014)、伏紅勇和但斌(2015)考慮不利天氣對農產品生產的影響,研究兩級農產品供應鏈協調及相關契約。熊峰等(2015)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關系契約的穩定性進行研究。由此可以看到,許多研究者圍繞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特性、策略和協調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2.1.2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的RFID技術應用方面的研究
物聯網和RFID等傳感和多元數據采集技術已經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Piramuthu and Zhou, 2016)。在針對生鮮農產品庫存的研究中,有關變質率、新鮮度、保鮮期及交叉易腐性等質量因素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以及生鮮農產品的保鮮控制都可以通過物聯網和RFID等技術獲得和進行。這些技術的應用被認為是減少產品損耗和改進管理效率(Fan et al., 2015),提高庫存準確性和改善供應鏈性能的有效方法(Fan et al., 2014)。很多圍繞傳感技術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方面應用的研究集中于農產品質量的提高。Wang等(2010)基于RFID技術獲取的實時信息,研究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質量監控。Chebolu-Subramanian和Gaukler(2015)基于RFID技術和傳感技術,從供應鏈計劃角度研究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污染問題。Gaukler等(2017)認為基于RFID等傳感技術可以估計農產品的實時價值和溫度信息等,并可以通過這些信息建立動態的農產品有效期。Kim等(2015)通過使用一種新的技術(新鮮度計量器)進行數據的自動識別和獲取,控制可食用產品的庫存溫度和濕度,以提高管理質量。在農產品信息追蹤和追溯方面,RFID技術的應用也時常被提及。Karlsen等(2011)研究基于RFID技術標簽進行生鮮產品信息跟蹤和追溯的關鍵追溯點。Aiello等(2015)考慮傳感技術對最優訂貨批量決策的影響,并獲得一個經濟追溯量。還有部分研究者關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RFID技術應用后的收益,如李琳和范體軍(2014)研究RFID技術應用對生鮮農產品流通中雙重損耗的影響并構建收益模型。Piramuthu和Zhou(2013)認為結合源自RFID技術的產品質量信息進行管理決策可以幫助提高零售商的總收益。楊亞等(2018)考慮新鮮度信息不對稱下生產商隱瞞新鮮度信息的情況,研究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投資RFID技術前后的利潤模型,提出RFID技術投資的標簽成本閾值。Grunow和Piramuthu(2013)通過研究高易腐性食品供應鏈中食品的剩余貨架期可以通過產品級的RFID技術標簽的數據確定,指出供應鏈各個成員在投資RFID技術后獲益的條件;同時提出了高易腐性食品供應鏈的RFID技術投資決策。更重要的是,RFID技術、物聯網和大數據,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決策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角度。基于RFID技術和傳感技術,不僅可以評價變質產品有關的時間和環境溫度信息的價值(ketzenberg et al., 2015),而且可以利用這些信息設置變質產品動態的保質期(Gaukler et al., 2017)。Aiello等(2011)用無線傳感網絡和生物成熟模型對葡萄的物候期進行了研究。De Keizer等(2017)介紹了一個基于RFID技術信息的通用的變質產品供應鏈物流網。Herbon和Ceder(2018)結合時間—溫度指示器(time-temperature indicator, TTI)技術,探索新的庫存管理情景并擴展庫存模擬實驗的范圍,以研究生鮮農產品等變質類產品的庫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