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
- 周月亮
- 2007字
- 2022-07-12 14:40:33
3. 超拔的家風
遺傳這“看不見的手”,撥弄人于“冥冥之中”。一個家族的特點、徽征如樹之年輪,能穿越歲月風雨和人事代謝而顯出內在的脈絡。王陽明家族徽章的標記一句說盡,就是超拔、超越、超脫。王陽明的心性顯現著遺傳的基因。
僅說淡泊俗名微利這一條,就是他們的“傳家寶”。王陽明的六祖王綱,字性常,文武全才,元末世亂,往來于山水之間,時人莫知,從終南山隱士趙緣督學筮法,還會相面(舊稱“識鑒”,像看風水叫“地理”一樣)。他與劉伯溫是朋友,他對劉說:“老夫性在丘壑,異時(你)得志,幸勿以世緣見累,則善矣。”后來他七十歲時還是被劉推薦到朝中當了兵部郎中。因為他懂養生術,年七十“而齒發精神如少壯”,朱元璋接見他時頗感驚奇。最后他在廣東征苗時死于增城。王陽明也好養生,也是出征時客死于路。
十六歲的王彥達,用羊皮裹父尸背回老家。“痛父以忠死”,而朝廷待之太薄,遂終生隱居,躬耕養母,讀書自娛。給他的兒子與準留下先世傳下來的書,說:“但勿廢先業而已,不以仕進望爾也。”與準“閉門力學,盡讀所遺書”。信奉儒家“遁世無悶”的信條,既不去參加科考,也逃避薦舉。因他會打卦,知縣總找他算卦,他的倔脾氣發作,對著知縣派來的人,把卦書燒毀:“王與準不能為術士,終日奔走豪門,談禍福。”縣令懷恨在心,王與準逃遁到四明山的石室中。
當時朝廷為裝點大一統氣象,“督有司訪求遺逸甚嚴”,以消化更多的不合作者。縣令特“舉報”了他:“王與準以其先世嘗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朝廷派來的部使大怒,拘留與準的三個兒子,作為人質,再上山追與準。與準“益深遁,墜崖傷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見王的確傷得很重,又見他“言貌坦直無他”,不像個叛逆。王又向部使講了燒卦書逃遁的原因。部使放了他一家人,見他的二兒子世杰有出息,便對他說:“足下不仕,終恐及罪,寧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世杰當了領取“助學金”的秀才。他為了感謝傷了他腳的石頭,遂自號“遁石翁”。
王世杰即王陽明的曾祖。他勉強當了秀才后,趕上大考之年,按規定,考生須散發脫衣接受檢查,以免夾帶作弊的東西。世杰覺得是侮辱,未進考場而返。后來又有兩次當貢生的機會,他都讓給了別人。理由先是雙親老,后來父死又以母老。但是不當官的日子是艱苦的,以奉養母親為名不出仕,單靠種地教書,常常“饔飧不繼”。他母親臨死時曾說:“爾貧日益甚,吾死,爾必仕。勿忘吾言!”
古人有諛墓的習慣,我們讀到的是王氏門人編撰的《世德記》,也許這三代人所謂不出仕,實乃沒能出仕的好聽的說法。盡管如此,三代人耕讀養氣,不失“江左望族”的余風。在明代政治的旋渦外,在世風日替的齷齪聲浪之外,保持著“隱儒”風范,真有腐敗權貴世家或單純農商家族所不具備的文化力量。“隱”是獨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的人格基礎。
世杰因先世在門前種了三棵槐樹而號槐里子。平時言行一以古圣賢為法,以曾點為楷模,灑然自得(王陽明在詩文中頻頻向曾點致敬),對爵祿無動于衷。最后被舉貢到南雍(南京),沒當成官還客死異鄉,自著的《易、春秋說》《周禮考正》的手稿“為其同舍生所取”,散失不知所終,僅存《槐里雜稿》數卷。
他的兒子就是一手帶大王陽明的王天敘,名倫,以字行,號竹軒,“性愛竹,所居軒外環植之,日嘯詠其間”,靠教書過得窮自在。槐里先生也是只給他留下幾箱書,每開書箱,都傷感地說:“此吾先世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則將落矣。”他有良好的藝術感覺和文人雅趣,“善鼓琴,每風清月朗,則焚香操弄數曲。弄罷,復歌以詩詞,而使子弟和之”。他教育出個狀元郎和新建伯來,自有過人之處。可以說,王陽明辦書院、會點撥人,是家傳也是遺傳。己酉年(1489),王陽明十八歲時,這位能吃暗虧的可愛老人謝世。
他遺傳給了王陽明“細目美髯”的相貌特征,還有仁義和樂、與人交際親切藹然而尊嚴不可侵犯的個性,以及敏捷練達的才智。他為文好簡古而厭浮靡,作詩則援筆立就,若不介意,卻合格律。他母親性格嚴厲,又偏愛她娘家的孩子和他的弟弟,但他像舜一樣照樣孝敬母親、愛護弟弟。這種以仁義之道處不公正之境的涵養也熏陶了王陽明處逆心順的作風。更重要的是,這位被視為陶淵明一流的人物傳給了他親愛的孫子瀟灑的隱逸之氣。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因曾讀書龍泉山中,人稱龍山先生,晚號海日翁。生而警敏,讀書過目不忘,天敘口授的詩歌,經耳成誦。他六歲的時候在水邊玩,有人丟掉一袋金子,他知道那人必來找,又怕別人拿走,就將袋子放在水中。一會兒,那個人邊哭邊找過來。王華告訴了他,那個人取出一錠來謝他,他扭頭走了。他氣質淳厚,坦坦自信,不修邊幅,議論風生,由衷而發;廣庭之論,入對妻子無異語。常面斥人惡,因而得罪人;但人們也知道他無惡意,也結不下深怨。他有定力,組織能力強,百務紛陳,應之如流;在危疑震蕩之際,能卓然屹立。王陽明起兵平寧王時,家鄉人慌亂,怕寧王派兵來,他應付裕如。他家的樓房失火,親朋齊驚,他款語如常。這些都遺傳給了他兒子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