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與存在的意義:探尋船橋屋的經營理念
通過制作葛餅,讓與其相關的所有人變得幸福
堅持組織改革,與父親發生沖突,結果就是讓自己變成了恐懼俱樂部的白金會員。這樣下去,我是不能執掌船橋屋的。
經常苦惱的人能讓自己的顧客們感到快樂嗎?這都做不到的話,就更不要提讓那些與自己共同奮斗的員工們感到幸福了。
然而,那時的我就是這樣,完全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感覺自己已經失去了作為經營者的進步空間。
怎么才能無憂無慮地經營呢?怎么才能從“應該……”當中解放出來呢?怎么才能像我之前提到的那樣,不對改革獨斷專行,而是與員工們一起努力發展船橋屋呢?
我經常這樣詢問自己。不僅在工作時是這樣,在家休息的時候也不斷地思考著這些問題。
而告訴我這些問題的答案的,就是葛餅的真實價值。
我作為經營者,并不了解正確的經營之道,但后來我明白了,我必須要回到原點。
我們的船橋屋到底是什么?
具體點說的話:
① 為了誰而存在?
② 為什么會存在?
再次深入地審視這些問題后,我得到了下面這些答案:
① 船橋屋為了誰而存在?
為了我們的員工、購買商品的顧客以及這個社會而存在。正是因為買方感受到了物質與精神上的快樂,我們才能從事以顧客滿意為第一宗旨的商業活動,并且為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做出貢獻。這個目標,就是近江商人“三方獲利”的立足點。
② 船橋屋為什么會存在?
我們要繼承并發展葛餅獨一無二的食品文化,要讓相關的人感到幸福。

當明確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之后,我豁然開朗,看清了自己應該走的道路,明白了自己應該做的事。
無法保持自然的狀態,就不能被稱作葛餅
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什么是葛餅?
我們的船橋屋,一直以通過制作葛餅這種神奇的日式傳統點心,來讓周圍的人感到幸福快樂為目標。因而,我意識到,我必須整理一下葛餅的真實價值。
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作為食物所應有的美味”“日式點心中獨一無二的發酵食品”等各種評價。但把它們匯總起來,那就是自然。
葛餅是選取優質小麥粉,去除其中的谷朊粉,再把所得的淀粉經過450天的漫長發酵,最后加工蒸制而成的食品。
也就是說,從原料到餐桌上的食物,它要經歷450天的時間。但它的保質期只有2天,所以制作這種商品的效率
很低。
而這樣的制作方法,船橋屋一直在延續著。
以前的船橋屋人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現在,如果使用一些防腐劑延長其保質期的話,我們可以將其推廣至全國,其銷量也會大大上升。
可是,那種做法是不自然的。
無論制作需要多長時間,保質期只有2天。這么短暫,就好像是天空中轉瞬即逝的煙花一樣。但對于我來說,那種剎那間的口福比什么都重要。
為什么前輩們會選擇制作這種如此消耗時間的食品呢?為什么這種制作方法200年都不曾變過呢?
因為,這樣的商品就是我們船橋屋的招牌。
我們企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保持它的自然狀態。這種自然狀態,也可以理解為它的固有屬性。
我們不追求不合理的利益,而是保護它的固有屬性,然后讓人們感覺到快樂。讓客人享受食物的快樂,讓客人共情我們的快樂。在客人快樂的同時,我們共情客人的快樂。這就是我們船橋屋存在的意義。
松下幸之助先生主張的“自然法則”
保持自然狀態才是經營的本質,這樣的經營理念,除了我之外,還有一位被稱作“經營之神”的商界前輩也曾提到過。
沒錯,他就是松下幸之助。
探究一下松下幸之助先生的經營秘訣,我們就會得到這個答案。
“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硬要說的話,那就是在工作時遵從天地自然的法則。”(松下幸之助《實踐經營哲學》)
就像我們在下雨天為了不讓自己淋濕要打傘一樣,對一件事,就應按照其規律來實踐。這才是經營。
所謂的公司經營,就是要生成并發展自然法則的特質。并且,即便在遵守自然法則的前提下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也不要強行違反這種法則來進行工作。應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別做,所謂的成功就是這么簡單。
我在想到這些之后,終于可以確認:“我們一直以來所做的事就是這樣的。”
自然絕對不能去違反。以固有屬性為主旨的船橋屋,就一直在遵從著自然法則。
食品本是最具有自然屬性的產品,但是,今天的飲食文化卻在追求快速化和效率化。在這樣的大潮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葛餅幾乎成了一種奢侈品,而這就是我們船橋屋通過葛餅的制作一直在履行的使命。
對抗自然,人就會變得苦惱
這樣一來,我對自己會變成煩惱型經營者的原因,就全部了解了。
從那以后,我就把“要做一個優秀的第八代掌柜”“守護船橋屋的招牌”等想法漸漸放下了。實際上,這還并不是我苦惱的最直接的原因。直接原因是,之前的我認為這些想法很重要,因而我會為了實現這些而拼命努力。
簡單點來說就是:我一直在做一些違反自然法則的事。
只注重以自我為中心的理想,一味追求提升銷售業績和利潤的管理是一種不自然的行為,它必然會讓人感到苦惱。
不得不說,我在辭去銀行的職務來到船橋屋的時候,這件重要的事情被我忘得一干二凈。我由于違反了自然法則,才會不斷地和工作伙伴產生沖突。
為了不再忘記這件重要的事,我將其牢牢地記在了心里。以平常心去接受此時的狀況,用心感受此地,事情該怎么做就怎么做,然后面對此人(自己),發現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通過這樣的觀念,我經常告誡自己:
“此時,此地,此人”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