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
- 李慶
- 929字
- 2022-01-23 15:50:42
二、北京考場碰壁
成為舉人之后,弘治五年下半年,王守仁告別了仍在故鄉服喪的父親,前往北京,準備參加明年春天的全國會試。[9]
明代的科舉考試,在成化時期,漸漸走上了正軌。底層的士人,經過考試被提拔到關鍵性的崗位,有了向上的通道,得以躋身統治階層。[10]
王守仁要走的正是這條道路。
在弘治五年秋冬之際,前往北京的途中,王守仁到濟南和岳父諸讓相見。當時,諸讓在山東任布政使。岳父對他鼓勵有加。[11]弘治六年(癸丑)二月,王守仁參加了北京的會試。
這次會考的主考官,或是李東陽。[12]
科舉的道路,并非任何人都一路順暢。滿懷著期望,趕到北京,首次參加會考的王守仁,這次撞了南墻。落榜了。在科舉考試的道路上,他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苦澀滋味。
王守仁會試下第,有挫敗感,內心不舒坦。和王華交往頗洽的禮部侍郎李東陽,[13]一次見到他,加以勸慰,開玩笑似地對他說:
“你這次不中,下次必當為狀元,你不妨作一首來科狀元賦。”王守仁也不客氣,提起筆來,立馬寫就。在一邊的老人們都顯出佩服的神色,異口同聲地贊嘆:“天才!天才!”
文人政客,口蜜腹劍者不少見,所謂人情叵測。有的人過后就在背后嘀咕:“這家伙如果取為上第,那將來他眼中還有沒有我們的位置?”[14]
落榜以后,王守仁帶著妻子前往山東任職的岳父那里。大概是散散心吧。王守仁在濟南過了數月。[15]岳父安慰他,加以鼓勵,要他把失敗和屈辱,當成動力,并對他寄予期望。[16]
年輕人在受到挫折時,長輩在心理上的疏導和鼓勵,往往是很有效的營養劑。王守仁受到啟發,逐漸恢復了重新出發的信心,在這一年稍晚時節,回到北京。
為何回北京呢?
因為在弘治六年的閏五月,父親王華服闕,服喪期滿,起復,被晉升為右春坊右諭德,充任經筵的講官,[17]到了北京。
王華的被提拔,和他處于王恕、丘濬、張悅、李東陽等這樣一批已經在權力中心的官員網絡中的位置有關。
王華和丘濬、李東陽、王鏊等都是成化皇帝《憲宗實錄》的修撰者,這是朝廷中臣子交往的重要平臺。他和丘濬相識,要為皇帝講的,就是丘濬的書。另一方面,和丘濬政見不和的吏部尚書王恕,是提拔張悅等有影響官員的重臣,也對王華有所關照。王華處于這樣的位置,加上他自身的資歷,處事的風格,官途順暢,可以想象。這顯然是一顆正在不斷上升的新星。
王守仁,也就有了更廣闊的活動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