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傳:十五、十六世紀中國政治史、思想史的聚焦點
- 李慶
- 1081字
- 2022-01-23 15:50:42
一、弘治初期的社會
正當王守仁在紹興守喪期間,明代的社會環境和學術氛圍,發生了相當的變化。
邊疆的烽火,不斷燃燒。韃靼部落進入河套地區,小王子部落進入賀蘭山后,實力日益增強,侵入甘肅地區,進而進攻宣府。土爾番部占據了哈密,遼東地區也有北部部落三次進犯。整個北方邊境都在烽火蔓延,處于動蕩狀況。
國內各地,民眾反叛。南方桂林等地的少數民族紛起。長城以內,所謂的中原和江南地區,水旱災難屢屢發生。黃河決堤,殃及民眾。
整個社會在平穩的表面之下,各種矛盾在積累、加劇。[1]
社會的意識也在演變。
明朝的儒學,永樂年間,厲行以《四書大全》為標準的意識形態。而另一方面,則有終身不仕的吳與弼之學。[2]吳與弼主要有三個學生:陳白沙、胡居仁、婁諒。此三人在承繼吳氏之學的同時,又有發展。尤其是陳獻章,崇尚“自然”,漸由朱子之學,向陸象山轉變,反映了對于百多年來明朝正統的朱子之學的調整。[3]在成化和弘治交替時期,凝固的、以《四書大全》(朱子學)為主體的明代正統儒家意識形態,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動。
在佛道、神仙等宗教意識方面,也有了變化。成化皇帝相信道教鬼神,即位之初,就封了道士為“真人”;相信長生不老,房中術(晚年,在成化皇宮中發現萬安送給他的春藥)。而且,皇宮中佞佛盛行。這樣就使得佛道的實力在社會上有相當的蔓延。但是,到了弘治即位,情況一變。[4]
這種變動,反映到明朝的政壇上。
成化的萬貴妃家族衰敗,代之而起的是弘治皇帝張皇后的家族。與原首相萬安一派走得較近的首相劉吉,在弘治初被罷免。[5]一批受到弘治信任的官員,如王恕、丘濬等走進了權力中心。面對社會現實,他們試圖采用儒家的學說治理社會。
如弘治四年,丘濬被提拔進入內閣。他編撰了《大學衍義補》,在上層傳布。[6]
他注意經世致用之學,“尤熟國家典故,以經濟自負”,欲用儒學的教義,治理國家。
李東陽摘錄《孟子》七篇大義,附論時政得失。張悅上書,陳列“遵舊章,恤小民,崇儉素,裁冗食,禁濫罰”數事。[7]
這些都反映了一種將儒學運用到現實治國方針的傾向。
此外,作為中國知識分子修養和情感主要表述方式的詩文領域也在變化。對于明初以來的臺閣體,對于正統、景泰、天順以來模仿唐詩、過于凝重僵化的情況,出現了要求變革的呼聲,出現了清新化、世俗化的傾向。到了成化、弘治之間,各種民間的歌謠也多傳到宮內。在這一時期,以李東陽為首,詩作儒雅清新,漸開詩賦之新風。[8]
對于當時文壇,李夢陽《朝正倡和詩跋》說:“詩倡和莫盛于弘治,蓋其時古學漸興,士彬彬乎盛矣,此一運會也。”李夢陽弘治六年進士,所言的就是在此前后一段時期的情況。
在這樣的形勢下,考上了舉人的王守仁,從浙江前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