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戶體驗至上:體驗驅動的企業數字化轉型
- (挪威)西蒙·大衛·克蘭特沃斯
- 2155字
- 2022-01-07 14:47:44
1.5 為什么隔了這么久
正如派因(Pine)和吉爾摩(Gilmore)在1999年出版的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體驗經濟。這一經濟形態追求讓人渴望的客戶體驗。The Experience Economy(哈佛商學院出版社)對我來說是一本開創性的書。它確定了體驗經濟的其中一個核心原則——人類是由體驗而不是功能驅動的。以星巴克為例,盡管人們花幾分錢就能做出不錯的咖啡,但他們還是愿意去連鎖咖啡店花上幾美元。為什么理性經濟人會選擇多花十倍的錢去購買這樣的產品?現在,在充分了解咖啡體驗之后,我們明白了星巴克不再只是一家咖啡供應商,而是一家提供體驗的企業。
距離The Experience Economy出版已有20余年,理性經濟人已經逐漸退隱(參見本書第6章),甚至經濟學家現在也能理解人類行為、情感以及感受是我們作為人的核心。這看似顯而易見,但是前路遙遙,20年前就已昭示的歷程,至今仍未到達其目的地。
Olof Schybergson采訪

作為芬蘭設計顧問公司峽灣公司(Fjord)的首席執行官,奧勒夫·謝柏格森(Olof Schybergson)非常了解科技變遷。峽灣公司是埃森哲互動科技的一部分,目前在全球27個辦公室有數千名設計師。這讓它們成為全球最大的設計和創新咨詢公司。他堅定地相信設計是一種戰略資源,將在整個產業的變革中發揮作用。
我百分之百同意這本書中所描述的變遷路徑。從根本上來說,體驗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唯一最突出的特點。像“強迫癥”一樣關注客戶,站在人的視角,并成功傳遞卓越體驗,是世界上那些成功的公司最重要的一條紅線。在峽灣公司,我們簡化了客戶體驗這個詞,只說體驗,也包括員工的體驗。明日的商業社會是由傳遞卓越體驗來構建的,無論是為客戶還是為員工。
我很喜歡“以體驗為中心的組織”這個概念,當人們提到“聚焦消費者”時,意味著消費者是你的選民,他們的目的是進行消費和購買。體驗可以適用于所有人,包括員工、消費者、病人、公民,囊括所有領域。它從客戶體驗出發,然后發展到直接面對客戶的雇員,并逐步在整個企業中進行擴張。
在峽灣公司,我們目睹了工作上的轉變,越來越多來自客戶的需求是關注客戶以及雇員的體驗,或者只關注雇員的體驗。這是一種人才競爭的趨勢。你要為員工提供堅定的價值主張,以及好的工作體驗。當項目的焦點放在更高層級的客戶體驗上時,公司意識到它們還要改善自己員工的體驗,對于面向客戶的公司來說尤其如此,所以實現雇員滿意非常重要。這對公司提出了挑戰,以通過競爭獲得更好的人才。
問:你覺得公司做好準備應對這種轉變了嗎?
答:公司完全沒有做好準備。大部分大型企業是在工業模型下構建的,分為多個事業部,有關鍵績效指標,企業的目標是盡力在這個框架下進行優化。為了在所有與客戶有接觸的點提供卓越的客戶體驗,企業需要圍繞客戶轉變核心,與其討論把市場營銷和銷售分成不同的事業部,不如多關注每個與客戶有關的體驗時刻。
大部分企業并不是圍繞體驗建立或組織的,而且沒有做好變革的準備,或是結構上無法整合所有事業部進行變革。體驗需要成為一種戰略,并用于重新指導企業的思考方式。那些無法面對圍繞體驗的需求進行改變的企業將會消失,并很快被取代。這將是一場生存游戲。當我們和斯普林特(Sprint)公司合作的時候,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塞洛·克勞爾(Marcelo Claure)說,“我從來沒有想過我的企業會是這樣的!我把企業想成12個不同的營銷渠道,現在我的想法改變了。要提供最好的體驗,我們要以人為中心,在各個渠道都要圍繞關鍵的體驗時刻開展工作,這才是真正改變企業的地方?!?/p>
“那些無法面對圍繞體驗的需求進行改變的企業將會消失,并很快被取代。這將是一場生存游戲?!?/p>
問:什么是企業的體驗基因?
答:體驗基因(experiential DNA)是由品牌基因進化而來的。品牌由一系列體驗組成,而一系列體驗構成了品牌。假如體驗和品牌宣傳的不匹配,你直覺上會更相信你的體驗,而不是廣告。所以市場營銷和廣告最后都會向體驗發展。
很多企業無法說清楚其企業基因是什么,大部分的首席執行官都意識到要解釋清楚很困難,于是他們會參考其他以體驗為中心的組織。他們知道自己要做同樣的事情,但是又不知道要怎么做。
我們要轉變思維,不再思考“這里有一堆產品,我們要怎么推向市場”,而是思考“我們的客戶是誰?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更接近他們的需求,并且為他們提供好的體驗?”。這是一場決定性的戰斗,會花很長時間。企業會面臨短期的危機以及每日的陣地戰,這些會影響到更長遠、更重要的改變,以致拖延轉變的發生。
忠誠的概念也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企業應該問:“我怎么做才能對我的客戶保持忠誠,而不是讓他們忠誠于我?”答案是能可持續地保證每個時刻、每次交互都和客戶密切相關,是對他們有意義的,能夠基于他們的需求以及期待。
體驗經濟是生活的中心
2018年,一位名叫艾麗·亨特(Elle Hunt)的新聞記者[10]決定研究一下,假如她午餐不再吃牛油果三明治、喝拿鐵咖啡,是否能夠存足夠的錢買一套公寓。這件事的起因是,房地產經紀人批評千禧一代寧愿花錢買各種花樣的三明治,而不是買公寓。亨特找了一位財務顧問,顧問告訴她,如果她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一段時間內省吃儉用,就能慢慢存錢。試了幾個星期后,亨特發現她確實能夠存錢,但得出的結論是,對于她個人而言,從各種社交活動、咖啡和牛油果三明治中獲得的體驗比一個公寓更有價值。也就是說,體驗經濟或者說“此時和此地的經濟”,對她來說比延遲滿足后得來的房屋所有權更為重要。體驗已成為我們生活的核心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