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讓幸福更靠近自己
- 王瀾
- 1738字
- 2022-01-12 11:27:16
適時切換模式讓勞逸相結合
二十年前我在老家備戰高考的時候,常常絞盡腦汁卻思路枯竭,強抵困意卻精神渙散。每當這個時候,我便會起身出門,到室外隨意走走。我家不遠處就有一座小山,那是我最愛的去處。
南方夏季多雨,雨中的山景令人陶醉。山中云霧繚繞如夢似幻,其景清入骨,其色淡如云。我沿著小溪踏尋山嵐輕靈的芳蹤倩影,傾聽絲絲霽雨、裊裊微風、潺潺流水交織而成的清新旋律,頓感倦意消融。
此時此刻,遠離鬧市的喧囂,遠離車輛尾氣的污濁,沁人心脾的是山中獨有的綠草芬芳和清幽陰涼,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看似是在浪費光陰,其實卻是一舉多得。
一是拉伸頸椎和腰椎,讓久坐不動的我筋骨舒展;二是呼吸新鮮空氣,讓疲憊的大腦在天然負離子的滋潤中恢復清醒;三是休息疲憊的眼睛,在大自然的綠意中緩解眼部的壓力;四是調整學習思維,在遠離書本的舒適世界里迸發靈感;五是放松緊張的神經,在愉悅自在的游山玩水中釋放壓力……
記得列寧曾說過:“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
人如果一直處于緊張忙碌的狀態,就好比那繃緊的琴弦,遲早有一天會崩斷。人必須學會合理休息、適時切換大腦模式,才能調節壓力放松身心,應付高強度的工作和學習。
動靜相宜、勞逸結合,是公認的科學休息方式。只要不是耽于享樂,只要不是過度休息,適當的休養反而能促進一個人的身心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士熱衷于外出度假,即使不能擁有悠長假期,也會趁著周末和小長假來一個周邊自駕游。當人們寄情于美景中時,不知不覺屏蔽了塵世的煩惱,自然而然就填補了虧損的元氣,甚至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有一次,我應邀寫一篇情感類文章,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僅有血有肉,還能有獨特意境。
我坐在電腦前冥思苦想了很久,一直擠不出任何思路來。我還查閱了不少情感類文章,希望能得到些許啟發,但我在那些作品中找不到共鳴。
我意識到,我想要的風格終究是異于市面大多同類文章,所以只能靠自己去挖掘靈感。
距離截稿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我仍然沒有動筆。一天晚上,我孩子央求我帶她去公園玩,我對她的撒嬌毫無免疫力,縱然心有牽絆也陪著她出去了。
那是一個月色宜人的夜晚,公園里飄蕩著馥郁的花香,我們深吸著香甜的空氣,不由自主地循香而行。我們跟著香味找到了一片桂花樹,孩子高興得又蹦又跳,我的心情也雀躍起來。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如紗月色與渺渺花香暈染出了朦朧的幻境,而傳說中月宮里的桂樹就近在眼前,我不禁心生感慨,此乃天上還是人間?
這不就是我苦苦尋覓的意境嗎?桂花又被稱作“花中月老”,若以桂花為背景,來描述男女主人公的初遇,豈不是言“意”兼得?
回家以后我文思泉涌,終于寫出了一篇情景交融的愛情文章,寫到萬分投入之時,我似乎感覺到有桂花之香從字里行間流淌出來。
若不是當初我暫停了寫作的進程,給自己放了一小時的假,陪同孩子出去轉了轉,我的寫作靈感還不知何時才能冒出來。而且,我又不愿向自己妥協,非要構思唯美的意境。如不是帶娃去了趟公園,我恐怕很難找到我想要的意境。
所以,當有些父母以為八小時之外帶娃也是一種負擔時,我卻對此持保留意見。因為,對于大多數上班族來說,帶娃是一種低成本的自我調節方式。與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在一起,分享他們的點滴快樂,你會綻放出發自內心的微笑,你會遇見一個卸下偽裝的自己,你會感受到童趣帶來的輕松愜意。
當然,勞逸結合的方式數不勝數,比如聽聽音樂、看看電影、逛逛超市、做做運動、寫寫畫畫……哪怕只是跟人聊聊家常,也是一種大腦模式的切換,對于調劑身心大有裨益。
家電遙控器上往往都有各種模式的切換,來滿足人們不同的功能需求。而人腦各種模式不僅可以自由切換,還能相輔相成。例如,高效的休閑模式既能幫助你修復精力,為良好的工作狀態打下基礎;又能激發你的大腦潛力,促使你腦洞大開,破解困擾多時的難題。如果你身心俱疲亟待休整,何樂而不為呢?
努力,并非意味著不給自己喘息之機。勞逸結合、張弛有道,恰恰是為了補充體能持續努力。努力中的人們,深知適時小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自己就有切身體會,當我不停地寫作時,我不僅會越寫越慢,還會越來越“傻”,經常話說到一半突然卡了殼,這應該就是我的大腦在鬧罷工吧。
因此,請善待我們的身心,充分保障其“正當權益”,這樣才能保證生理機能的有序運轉,才能有效提升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