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病防治新技術寶典
- 董世山 許利軍 陳立功主編
- 2505字
- 2021-12-24 18:01:25
二、非洲豬瘟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豬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發病急,病程短,死亡率極高,其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和豬瘟相似,全身各器官有明顯的出血現象。急性型的死亡率在95%以上,1960年以后出現慢性型,死亡率降低到20%~30%。OIE將本病列為A類傳染病,我國政府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2018年8月,我國首次暴發非洲豬瘟。
【病原】ASFV是雙鏈DNA病毒,屬于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該科僅有ASFV一個屬,也是目前唯一已知核酸為DNA的蟲媒病毒。
國內目前主要流行的ASFV屬于基因Ⅱ型和血清8群。其中,沈陽市確診第一例的ASFV毒株(ASFV-SY18株)與格魯吉亞毒株(GA/2007株)相似。在黑龍江省發現的毒株Pig/HLJ/2018和血粉中發現的毒株DB/LN/2018,與波蘭的PoL/2017相似。
ASFV對溫度敏感,56℃加熱70min或60℃加熱30min可滅活病毒。在沒有有機物(血污與糞便)的影響時,pH<3.9或pH>11.5可滅活ASFV。0.8%的氫氧化鈉、2.3%有效氯的次氯酸鹽溶液或0.3%福爾馬林都至少需要30min才能滅活ASFV。在室溫條件下,在飼料和水中分別可以存活1d和50d。ASFV能夠在4℃糞便中存活8d至數周,在37℃糞便中存活3~4d,在死亡豬尸體中存活長達1年。
【流行特點】僅豬對非洲豬瘟病毒有天然易感性。隱性感染帶毒的野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被污染的飼料、飲水、飼養用具、豬舍等是本病傳播的主要因素。傳播媒介有吸血昆蟲、非洲的鳥軟壁虱和隱嘴蜱。康復豬帶毒時間很長,而抗體對同型病毒的免疫性保持時間較短。
豬呼吸道和消化道是非洲豬瘟病毒侵入的主要門戶。因毒株、豬只健康狀況和感染途徑的不同,潛伏期有所差異,一般為5~19d,最長可達21d。OIE將潛伏期定為15d。
【臨床癥狀】根據非洲豬瘟病毒的毒力、感染劑量、感染途徑和豬群健康狀況的不同,臨床癥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或慢性型。
最急性型在無明顯臨床癥狀表現時就突然倒地死亡(圖1?28)。
圖1?28 眼黏膜潮紅(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急性型表現為發病豬群采食減少,體溫高達40~42℃,呼吸困難,眼鼻有漿液性或黏液性膿性分泌物,有的病豬眼黏膜潮紅,滲出性出血,皮膚發紅、發紺和出血(圖1?29),有時可見嘔吐和腹瀉,甚至血便。臨床癥狀出現后5~10d內死亡,死亡率高達100%。
圖1?29 病豬皮膚發紅、發紺(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亞急性型或慢性型非洲豬瘟多表現為關節腫大,跛行,皮膚潰瘍,消瘦,妊娠母豬流產等,可能出現癥狀緩解或耐過豬,但在豬群健康度變低、環境改變、應激等條件下會發生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等問題。病程長的豬常見胸腹部、會陰、四肢、耳朵等部位的皮膚出現出血性壞死斑塊。
【病理特征】耳、鼻端、腹部、尾、外陰等無毛或少毛的皮膚有界限明顯的紫紺區(圖1?30),皮下出血(圖1?31)。耳部紫紺區常腫起,鼻孔常出血。四肢、腹壁等處有出血塊,中央黑色,四周干枯。
圖1?30 皮膚發紅,有壞死斑塊(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31 皮下出血(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淋巴結的變化具有特征性,內臟淋巴結嚴重出血,尤以胃、肝、腎、腸等所屬淋巴結最為嚴重,胸和下頜淋巴結變化較輕,通常呈塊狀出血變化(圖1?32~圖1?34)。
圖1?32 腹股溝淋巴結出血、腫大(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33 淋巴結腫大、出血(1)(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34 淋巴結腫大、出血(2)(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脾臟嚴重腫大、出血(圖1?35~圖1?37),呈黑紫色,質地柔軟,在脾邊緣有黑紅色隆起的小梗死灶。
圖1?35 脾臟腫大、出血(1)(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36 脾臟腫大、出血(2)(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37 脾臟腫大、出血(3)(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心肌柔軟,心外膜及心內膜下散在小出血點,有時可見廣泛出血,心肌常見出血,心包腔中積有大量液體(圖1?38)。胸膜的壁面和臟面散在小出血點,肺水腫、充血、有實變(圖1?39)。喉頭黏膜出血,會厭軟骨出血(圖1?40),偶見水腫,氣管前部的黏膜散在小出血點,氣管、支氣管腔中積有數量不等的泡沫。
圖1?38 心包腔積液,心臟出血(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39 肺臟出血,肉變(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40 會厭軟骨出血(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腹腔積液,腹膜及網膜出血。結腸漿膜下、腸系膜和黏膜下有水腫并呈膠樣浸潤。小腸漿膜有黃褐色至紅色的小瘀斑。胃和腸黏膜點狀或彌漫性出血,或有潰瘍。回盲瓣黏膜腫脹、充血、出血及水腫(圖1?41~圖1?43)。病程較長時,盲腸黏膜有類似紐扣狀潰瘍的病變,但其病灶小而深,表面有壞死組織碎屑。肝臟淤血,實質變性,與膽囊接觸部間質水腫。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膽囊壁因水腫而明顯增厚,其漿膜和黏膜有出血斑點。
圖1?41 腸壁出血(1)(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42 腸壁出血(2)(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圖1?43 腸壁出血,髂淋巴結出血(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腎臟出血一般比豬瘟輕,約30%病豬的膀胱黏膜有出血點(圖1?44),腦膜充血、出血。
圖1?44 膀胱黏膜出血(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慢性病例尸體極度消瘦,具有明顯的漿液性纖維素性心包炎,與心外膜相連的肺組織粘連,心包增厚,心包腔積有淡紅色液體,其中混有纖維素凝塊。脾臟出血、壞死(圖1?45)。肺實變或局灶性干酪樣壞死和鈣化。腸腔積有大量黃褐色液體。腕、跗、趾、膝關節內有灰黃色液體,關節囊呈纖維素性增厚。
圖1?45 病程長的病豬脾臟壞死(孔令聰,張志剛供圖)
【診斷要點】根據臨床癥狀可以初步診斷,確診需要經實驗室診斷。
【類癥鑒別】本病與豬瘟病變非常相似,但非洲豬瘟病豬脾臟高度腫脹,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水,肝腫大,偶見大腸的紐扣狀腫。有豬瘟存在的地方,本病開始暴發時,很難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及臨床檢查作出非洲豬瘟的診斷,特別是已注射過豬瘟疫苗的豬群中,發生可疑非洲豬瘟時,必須從病豬體中檢出病毒或抗體才能作出非洲豬瘟的診斷。
【防治措施】對來自疫區的車、船、飛機卸下的肉食品廢料、廢水,應就地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不可用作飼料。不準從發病地區進口豬和豬的產品,對進口的豬和豬產品進行嚴格檢疫,以預防疫病的傳入。豬群中發現可疑病豬時,應立即封鎖;確定診斷之后,全群撲殺銷毀,徹底消滅傳染源;場舍、用具徹底消毒,該場地暫不養豬,改作他用,以杜絕傳染。
在沒有安全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保護易感豬只的情況下,防控非洲豬瘟只能依靠控制傳染源與切斷傳播途徑的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實踐證明,經過改造的生物安全設備設施與升級的生物安全流程,可以有效地減少非洲豬瘟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