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端正,認真負責的媽媽
有一天,媽媽帶著小明出去玩,母子倆等了好長時間終于過來了一輛車,車剛進站,小明的媽媽就推搡著孩子上去占座位。小明匆匆忙忙跑上車,鉆來鉆去,順利地占到了一個座位。可是媽媽上來一看,臉色頓時變得很難看。下車后,小明的媽媽一路上不停地小聲數落兒子:“光長個兒不長腦子。怎么就不會多個心眼!”孩子一臉茫然,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錯了。后來,小明就問:“媽媽,您這是怎么了?”媽媽沒好氣地說:“你還問,你這個笨蛋,就知道自己占座,不知道把書包放在前面的座位上,給我也占一個!”后來,媽媽大聲訓斥道:“以后記著點,多長一個心眼,不要光顧著自己!”
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正如人們常說的“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提出了越來越嚴格的要求,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廣博的知識和聰明的智能,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個性品質和社會適應性。一個人是否具有愛心、同情心,是否善良,直接決定他對人、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進而決定他在其他各方面的發展。
在這里,特別要指出的是,媽媽的言談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為了教育孩子,媽媽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規范,不能把錯誤的、不良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傳染給孩子。最重要的是媽媽要以身立教,萬萬不能一方面要求孩子有好的行為,另一方面自己卻做反面教材。
從一定意義上講,父母的責任感可以影響孩子的責任感,一個負有責任感的父母,孩子也會表現出相應的積極的方式。如果媽媽做事總是不守承諾,推卸責任,那么,即使你給孩子再多的口頭教導也不會起到任何作用。
洋洋正在院子里開心地玩,他一會兒擺動著胳膊,做出飛機飛翔的樣子;一會兒把玩具堆成一座小山;一會兒學青蛙的樣子跳來跳去……就在他學飛機做一個“俯沖”動作時,被旁邊一把椅子絆了一下,摔倒了,洋洋大聲地哭了起來。
這時,在屋里忙家務的媽媽聽到了哭聲,立即放下手中活,從屋子里趕忙跑了出來,看著倒在一邊的椅子,看著放聲大哭的洋洋,一邊把洋洋抱在懷里,一邊說:“洋洋不哭,洋洋乖,椅子壞,椅子不聽話,絆了你是吧?媽媽打它啊!”然后把椅子重重拍了兩下,洋洋止住了哭聲,下去打椅子了。
洋洋母親的教子行為,在中國家庭看來,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似乎,從我們媽媽的媽媽開始,每當幼小的孩子與周圍的世界發生矛盾時,就是這樣,在這種幾乎不講道理的呵護下,孩子接受了最初的責任教育。
實際上,我們大家都知道,錯誤并不在那把椅子,是洋洋自己不小心碰到了椅子上。而洋洋的媽媽好像也沒有錯。因為媽媽認為洋洋還小,什么都不懂,覺得只要他不哭不鬧就好,她是想安慰兒子,讓孩子不再哭。但是,媽媽的這種做法,并不會讓被椅子碰到的洋洋從“疼痛”中吸取“教訓”。因為,他已經在媽媽的教導下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了椅子,他自己沒有錯。作為母親,這樣的教育方法讓孩子很容易想到推脫責任,不能自我反省。當他以后被人生路上的一些“絆腳石”絆倒的時候,他也會養成找各種客觀理由不愿意自責自省的壞習慣。
所以,媽媽們應該反思一下了:與其等到孩子長大后,再為孩子沒有責任感而苦口婆心地勸說,不如抓住最初的、最合適的教育孩子責任感的時機。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如果他做錯了事,責任就應當由他自己來負責,只有這樣,他以后才會慢慢懂得,在他與這個世界發生關系時他應負的責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