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社會建設70年
- 李培林 張翼主編
- 1414字
- 2021-09-30 11:51:09
第三章 新中國70年家庭結構變遷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城鄉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在集體化、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因素影響下,社會結構、價值倫理不斷處于轉型重塑之中,社會組織形態也在持續發生變化。而家庭作為社會組織最基本的單元,其巨變也體現在家庭結構、代際關系、生育、婚配、養老等方方面面。
家庭結構是家庭研究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有關新中國成立后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也非常豐富。相關研究或基于國家人口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1] 或基于研究機構、大學組織的調查數據,[2]或以家庭結構變遷的村莊歷史個案數據為依據。[3] 從理論視野看,經典家庭現代化理論在我國家庭結構變遷的研究中影響甚廣,即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推進,世界各國都將由傳統擴大家庭轉變為核心家庭。[4] 該理論的主要假設,尤其是家庭結構變遷的動力和方向,在歐美國家引發了大量的學術爭論和批評。[5] 中國家庭結構變遷的經驗研究文獻對經典家庭現代化理論持不同態度。不少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家庭結構逐漸趨于小型化,家庭和婚姻的變遷程度與社會變遷程度基本同步。[6]第二類研究認為我國家庭結構正在走向核心化、小型化,但認為家庭變遷的動力不僅僅來自于城市化和工業化,更與改革開放前農業集體化制度削減傳統大家庭生產職能密切相關。[7] 第三類研究也贊同我國家庭結構的核心化早在集體化時期就已發生這一觀點,但其在計算國家人口普查數據后發現改革開放后,家庭結構核心化趨勢并未進一步增強,直系家庭也未進一步衰落。[8]
本章將借助國家人口普查、1%抽樣調查、統計年鑒和學術研究文獻中的村莊家庭結構變遷數據,以家庭戶規模、家庭類型結構、家庭代數結構、家庭人數分布四個指標綜合勾勒新中國成立70 年以來的家庭結構變遷,在資料允許的情況下也將盡可能比較不同階段城鄉家庭結構的差異及其各自的變遷趨勢。我們贊同第三類研究的觀點,對前兩類研究持保留態度,認為家庭結構變遷與集體化、城市化、工業化等多重因素有關,改革開放后我國家庭結構既有總體趨于小型化的一面,又有傳統家庭形態穩定的一面。與前人研究相比,本章主要有如下特點: (1)增加2010 年以后的數據,這一個階段呈現的趨勢與2010 年之前略有不同,這既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反思中國經驗與西方經典家庭現代化理論的分殊,也有助于理解我國家庭結構變動中的波動與反復;(2)不同時期家庭結構小型化與核心化趨勢并不同步,且影響因素也不太一樣,改革開放前家庭類型結構趨于核心化,但在家庭戶規模上卻大幅波動,改革開放后規模總體小型化,但未有進一步的核心化趨勢,已有研究并未對其中的差異進行仔細辨析;(3)在資料使用方面,主要運用國家人口普查、1%人口抽樣調查、統計年鑒數據,[9] 這些數據比小規模抽樣調查數據更有說服力,但考慮到土改與集體化時期官方數據相對有限,我們盡可能借助這一時期研究文獻中的村莊歷史個案數據和抽樣調查數據,盡可能多角度還原這一時期的家庭結構變遷趨勢。
新中國70年的歷史進程將被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土改與集體化時期(1949—1965年)、“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8年)、改革開放前期(1979—2000年)、改革開放深化期(2001—2018年)。總體來講,我國的家庭結構呈現小型化趨勢,但不同時期存在波動,且傳統大家庭仍占有一席之地。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政治運動、計生政策、工業化、城市化、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等多重因素,是推動家庭結構變遷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