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3689字
- 2021-09-28 16:09:26
三 如何使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和經濟改革協調地、有步驟地進行
根據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黨中央確定了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八字方針”,其中兩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工作中調整和改革之間的關系應當如何處理是一個關系重大的問題。它要根據對于二者之間關系的科學分析來確定。
經濟發展戰略同經濟管理體制之間不僅相互作用、互為因果,而且相互制約、互為前提。
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發展戰略的轉變,需要有管理體制的相應改變,才能得到鞏固。
然而,經濟管理體制從高度集權的經濟模式到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模式的全面改革,又是以國民經濟的大體協調為前提的。這是因為:
第一,在比例關系嚴重失調,需求遠遠大于供給的條件下,價值規律難以在短期內有效發揮它對于生產和經營的積極作用。
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重要的是發揮價值規律的積極作用,把原來完全由指令性計劃調節、排斥市場機制的經濟改變為采取多種調節方式的經濟。所謂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使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動通過價格變化起獎勵先進,鞭策落后,督促企業改進產品設計、提高產品質量、應用新技術、加強經濟管理和主動使生產適應于社會需要的功能。但是,價值規律要起這樣的短期調節的作用,是以供銷正常為前提的。在求大于供、產品嚴重脫銷的市場(即所謂“賣方市場”)中,價值規律卻難以起到這樣的作用。這就是說,當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對于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需求遠遠大于供給的情況下,短缺的產品即使質次價高,也不愁賣不出去。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允許企業在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上有些自主權,允許價格浮動,也不能收到迫使企業改進生產和經營的效果,相反,還會由于取消了行政控制而增加市場和價格的波動,甚至造成搶購、套購和物價飛漲等現象。當然,價格的大幅度波動,能夠促使資源從滯銷生產部門移入短缺部門,即起長期調節作用。但是,市場機制的長期調節作用的發揮,以人力、物力資源的自由轉移為前提,而且不可避免地引起較大的社會震動。這樣,就有一個社會承受能力的問題。而為了避免市場和價格的波動和社會震動過大,國家就不可能完全取消計劃收購(統購)、計劃調撥(統配)和定量供應等行政干預,也不可能放松對這些短缺產品的價格的控制。這些又使價值規律不能充分地起作用。只有在商品的可供量同有購買力的需求大體協調、略有多余的情況下,價值規律才能有效地發揮它的短期調節作用。所以,經濟改革應當與調整國民經濟的進程相適應。
第二,在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物資、能源的供應很不正常的情況下,很難通過以收抵支、自負盈虧等機制對企業進行準確的考核和合適的獎懲。
經濟改革在企業管理上的要求,是把企業變成相對獨立的經營主體,使它們對自己的經營成果承擔全部經濟責任。經營得好的企業,贏利多,收入水平也高,反之贏利就少,收入水平也低。這樣,抓住了和企業職工收入息息相關的利潤指標,也就牽住了能夠嚴格貫徹經濟核算原則、督促企業不斷前進的“牛鼻子”。但是,在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企業生產和經營的外部條件不正常、產供銷難以很好地銜接的情況下,企業生產狀況的好壞、贏利水平的高低卻常常不能由企業本身所左右,而要由外部因素決定。例如,許多企業由于原材料、燃料、電力不能按質、按量地及時得到供應,而不能正常進行生產,由于缺乏原材料和停電,它們有時不得不停工停產,以致不能履行銷售合同。這樣,就引起了成本提高、營業外損失增加和收益下降。顯然,這種贏利減少和虧損增加,并不是企業經營不善的結果,這類經濟責任,也不能和不應由企業來承擔。在這種情況下把權力和責任下放給企業,只能增加企業經營中的困難;用利潤等價格指標考核企業的經營成果,也會由于影響企業贏利水平的主觀因素同客觀因素難以區分開來而形成企業之間苦樂不均的現象,使整個核算和考核工作陷于混亂??傊?,通過企業盈虧來考核企業經營成果和對企業進行獎懲,要以產供銷大體正常的宏觀條件為前提,而在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情況下,嚴格的經濟核算,準確的優劣考核,公平合理的物質獎懲,等等,是很難做到的。
第三,在財政收支嚴重不平衡、后備很少甚至有較大赤字的情況下,大幅度地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和阻力。
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表現出來的。經濟改革要對經濟關系作大的調整,就不能不涉及各個集團之間的利益關系。例如,要進行稅收、利潤的調整,價格體系和價格結構的改革,會引起國家、集體、個人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的變動。這種變動是必須慎重對待的。一般來說,使各方面都增加利益、得到好處的措施,易于受到人們的支持和擁護,只增進部分人的利益卻會減少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措施,就易于引起摩擦,遇到較大的阻力。因此,雖然利益的調整從長遠看會使國家、集體、個人都增加收入,但在一個短時期中,有時卻會減少某一部分人的收入。為了減少阻力,保證個人、集體增加收入,往往需要選擇增加國家的支出的辦法。這在比例關系失調、財政緊張的情況下,將難以做到?;蛘?,就會對增收節支帶來不好的影響,加劇財政緊張。而且,在做各方面利益關系的變動時,還難免會發生計算上不準確和失誤的情況,如果有充足的財政后備,這種失算易于得到彌補,否則就會造成經濟上和人們關系上的緊張。
與此同時,由于在現代經濟中生產的社會化程度很高,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生產的各個環節之間的關系密切,各種變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產生復雜的連鎖反應,因此,經濟改革需要注意措施的同步性,以進行整個國民經濟的“一攬子”改革,即國民經濟各主要環節同時進行改革最為有利。這就更加提高了對于良好的國民經濟狀況的要求,而這往往是經濟調整還沒有取得重大成果以前難以達到的。
然而,如果認為只有在經濟發展的戰略轉變已經完全實現以后才能著手進行經濟改革,那也是不正確的。我國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是在很長的時期中形成的,要把比例關系完全調整好,也不是在短時期中所能做到的。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是一項極其復雜、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搞好的工作。如果非要等到比例關系完全協調才能著手進行,那就會曠日費時,把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出現推遲到遙遠的未來。
把以上情況統統考慮在內,我們最好在經濟發展戰略的轉移同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問題上采取這樣的策略:首先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國民經濟比例關系的調整上,同時選擇某些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部門(如農業)進行經濟改革,然后隨著國民經濟調整的進程逐步推廣到其他部門,使經濟改革的步調同國民經濟的狀況相適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正是采取了這樣的策略進行我國的發展戰略的轉變和經濟體制的改革的。在執行“八字方針”的第一階段,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的調整上,以調整為中心,改革服從調整并促進調整,逐步展開發展戰略的轉變和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工作。
我國是一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國,80%的居民在農村,農業和農民的狀況如何,對整個國民經濟以至政治狀況的影響極大,過去的“左”傾錯誤,都首先是在農業和農民問題上發生,因此,無論對于調整來說還是對于改革來說,農業都是關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首先抓住這個環節,號召全黨“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當時采取的措施主要是:(1)“落實政策”,恢復和擴大集體經濟的自主權,恢復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逐步實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2)提高糧食和其他部分農產品的收購價格。這些措施的實施,使農業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農村面貌由原來的停滯不前變得欣欣向榮。1979年,我國糧食獲得空前的大豐收,1981年和1982年,盡管不少地方連年出現嚴重的水旱災害,糧食仍然連年增產;棉花、油料、糖料和肉類的增長幅度更大。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農村經濟復蘇和振興,是近幾年我國經濟形勢日益好轉的重要基礎。
隨著農業情況的開始改善,1979年下半年開始了國民經濟全面調整的工作。調整工作的重點,是解決輕、重工業的比例失調,使輕工業得到比較快的發展。同時,調整了重工業的服務方向,由過去主要為本部門的產量增長服務,轉變為為農業、輕工業服務,以及為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服務。與以上的調整相適應,還對積累和消費的比例作出了調整,壓縮了過大的基本建設規模,提高了基本建設中非生產性基本建設(首先是住宅建設)的比重。這些措施的實施,改善了國民經濟的內部比例,也改善了人民生活。在1979—1982年國民經濟的大調整中,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戰略逐步充實和完備。1981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今后經濟建設的十條方針”?!笆畻l方針”規定,在今后的經濟建設中,要切實改變長期以來在“左”的思想指導下的一套老做法,真正從本國實際出發,圍繞著提高經濟效益,走出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新路子。接著,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上,胡耀邦同志的報告又提出了今后20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這樣,我國就有了一條比較完整的馬克思主義經濟發展戰略,它將保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