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4216字
- 2021-09-28 16:09:25
二 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的演變及其教訓
隨著斯大林模式被確立為社會主義條件下唯一可能的模式并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擴展,它所固有的弊病也在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發生。我國的情況也不例外。
由于中國共產黨執行了一套適合于自己特點的方針和政策,1949—1952年期間中國經濟的恢復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并于1953年進入了大規模地、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階段。
在中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開始的時候,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迅速建立自己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趕超戰略。這種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要求在經濟管理上也選擇一種較為集中和能夠發揮政權在分配資源上的領導作用的體制。毛澤東在1953年秋季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也就是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化同時并舉的總路線。在當時,由于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缺乏經驗,人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只能有一種模式,即在斯大林領導下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建立起來的蘇聯模式,因此,過渡到社會主義就意味著建立這種決策權集中于行政機關的體制。與此同時,隨著大規模國民經濟建設的開始,糧食和某些其他農產品在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從1953年冬季開始,先后對糧食、棉花、油料實行了統購統銷(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
應該知道,由于帝國主義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嚴重存在,在當時的情況下采取上述趕超戰略從而選擇決策權比較集中的經濟體制,有其一定的理由。但是,由于當時對“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和“學習蘇聯”的口號存在不正確的理解,在執行這一發展戰略和體制選擇的決定時都有片面的地方,無論在工業化進程中還是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都發生了某些“冒進”的傾向。
這種“冒進”的傾向首先表現在片面追求工農業總產值,首先是重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上。錯誤地認為重工業增長越快,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也越高,預定的戰略目標也就能更快地實現。為了加快工業的增長,需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放到工業,主要是重工業中去。因而僅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在1953年和1956年兩年出現了投資增長過快、基本建設戰線拉得很長的缺點,財政出現赤字,市場發生波動。
由于發展戰略上的片面性引起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供應緊張狀況,大大加強了使經濟管理體制更加集中化的要求,以便國家有更大的可能直接支配各種資源。于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中步子過急、工作粗糙和隨之進行的國民經濟改組過程中企業規模過大、管理過死的傾向都逐漸抬頭。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原來規定,我國農業合作化的實現大約需要三個五年計劃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但是實際上1956年年底就實現了農業合作化,把1.2億個農戶組織到大約74萬個平均160多戶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中。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采取過高過急的要求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同高速工業化的步調相適應。這從當時文獻普遍不是從農業本身的發展需要出發,而是社會主義大工業的發展需要出發來論證加快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步伐的必要性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與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適應,同一年實現了對個體工商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由于盲目追求擴大核算單位規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出現了以下缺點:(1)農業生產合作社在160多戶的大范圍內實行集中勞動和統一核算,使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和干部的單純依靠行政命令的作風有所滋長,也使社員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損害;同時,由于對社員家庭經營的副業注意不夠,一部分農業副產品的生產有所下降。(2)手工業和個體商業在合作化過程中,過多地實行了合并和統一計算盈虧,因此,一部分手工業和商業合作社相比自營時產品品種減少,服務質量下降。(3)資本主義工商業在改造高潮中,也發生了一些盲目合并的現象,產生了與合作商業和手工業類似的問題。
上述發展戰略和經濟體制方面的缺點,很快就受到了人們的注意。
毛澤東早在1956年4月就根據全黨對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前三年經驗的總結,在《論十大關系》的著名講演中討論了斯大林模式這兩方面的缺點,指出:(1)我們應盡力避免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因而市場上的貨物不夠,貨幣不穩定”。我們對于農業、輕工業是比較注重的,現在的問題,就是還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2)我們不能像蘇聯那樣,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都沒有。把什么東西統統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給工廠一點權力、一點機動的余地、一點利益,恐怕不妥。各個生產單位都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后,在黨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同志的主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克服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革命中出現的偏差。前者包括調整農、輕、重的比例和增產消費品,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控制社會購買力的增長速度。后者包括調整農業合作社的規模,實行合作社對生產隊的“三包一獎”制度(有些地方還實行了“包產到戶”的辦法);調整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合作社的規模,把許多大合作社改變為小合作社,由全社統一計算盈虧改變為由合作小組或各戶自負盈虧;停止公私合營企業和大合大并,將已經合并而不能適應人民消費需要的,退回按原來的規模經營。并且開始了經濟體制的大規模調查,準備按照黨的八大上中央領導經濟工作的同志提出的原則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
“反冒進”的措施很快收到了效果,使國民經濟的緊張狀態得到緩解。同時,對于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等問題,也作了不少有益的討論。但是,當時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并不像后來那樣深刻,許多人把挫折和失誤看作是由于工作上的缺點造成,而還沒有認識到,那是一定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模式的必然產物。加之當時反映傳統發展戰略模式和經濟體制模式的“左”的思想影響還很深,例如,認為只有通過發展重工業達到產值高速增長才是社會主義工業化道路的思想,越“大”越“公”越“先進”的思想都還繼續保持著。這就為“左”的錯誤更嚴重地重犯留下了基礎。
1957年,在反右派運動擴大化的同時,對卓有成效的“反冒進”提出了不適當的批評。把降低發展指標、壓縮基本建設規模指摘為資產階級的冷冷清清凄凄慘慘的泄氣性;甚至認為“反冒進”“離右派只有20公里”。這樣,原來設想的那樣的體制改革就不可能進行了。到了1958年,就在經濟建設的方針和生產關系的處理兩方面來了一次更大的“冒進”。
1958年這次“大冒進”在經濟建設方面的特點,是把“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片面性發展到更極端的程度。當時提出了“以鋼為綱、全民大辦”的口號,要求當年鋼的生產量“翻番”,由1957年的535萬噸增加到1070萬噸,認為有了鋼鐵,一切都好辦了,它將使我們大大加速趕上和超過某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進程。結果是事與愿違,由于打亂了國民經濟的一切主要比例關系,這次“大冒進”造成社會生產力的嚴重破壞。
片面突出以鋼鐵工業為中心的重工業,追求工農業產值的高成長率,要求采取高度集中化的經濟體制,以便保證把一切可以動員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大辦”中去。這樣,開展了“批判資產階級法權”的運動,來為進一步排斥商品—貨幣關系、強化行政命令手段的支配開辟道路;同時,開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把74萬個合作社合并為2.6萬個“政社合一”、統一核算的公社;在整個國民經濟管理中,廣泛推廣“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的戰斗動員方法,分配中平均主義也日益盛行起來。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消極后果極其嚴重,這使我國不得不在1962—1965年采取“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和生產關系結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比較快地制止了國民經濟狀況的惡化趨勢,并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重新向前發展。問題在于,雖然這些調整的方向是正確的,所采取的某些措施如大幅度調整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實行“三自一包”[4]的政策等也是有力的,但是在發展戰略方面片面追求高指標、高積累和經濟體制方面片面追求“一大二公”的基本指導思想并沒有遭到否定,相反,調整的措施只不過被當作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不得不采取的權宜之計被人們所采納,因而形勢稍有變化,舊的一套做法便又卷土重來。這就是為什么當調整的任務還沒有實現,1962年“重提階級斗爭”,又預示著新的“左”的浪潮將要到來的道理所在。而經濟形勢稍有好轉,“文化大革命”運動又告開始,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左”傾錯誤思想發展到了極端,終至把國民經濟推到崩潰的邊緣。
綜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管理體制的演變,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教訓呢?
第一,傳統的發展戰略和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只適應于某些特殊的情況和特殊環境。當情況發生變化,它們的不利方面開始顯露時,就必須主動對經濟發展戰略進行重大的調整,對經濟管理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反復出現的曲折說明,在我國經濟工作中,不僅存在具體工作上的失誤,更重要的還在于我們長期固守不變的傳統發展戰略和經濟模式具有某些帶有根本性質的缺陷,必須作出重大的、根本性的改變。
所謂重大的、根本性的改變,從發展戰略方面說,就是從通過外延式粗放式的發展實現高速度成長的目標的戰略轉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實現滿足人民需要的目標的戰略。從經濟體制來說,則是從行政高度集權、排斥市場機制的計劃經濟模式,轉向集權與分權相結合,能夠在一定范圍內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的計劃經濟模式。
第二,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和經濟體制的改革必須彼此配套地進行。既然經濟發展戰略同經濟管理體制之間是相互作用、互為因果的,當需要改變其中一個的時候,就必須改變其中的另一個。具體說來,要使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達到滿足人民需要的目的戰略得到鞏固,就必須選擇這樣一種體制:第一,它能使經濟效益不斷得到提高;第二,它能使人民的需要左右整個社會經濟過程。而能夠實現此目的的經濟體制,只能是一種集權和分權相結合,國家通過經濟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對市場調節作用的運用,保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計劃經濟。
這是因為:(1)這種體制把國家代表整個社會的利益對國民經濟實行的計劃領導同企業和勞動群眾的積極主動性的發揚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經濟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得以迅速發展,從而使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發展戰略得到貫徹。(2)這種體制使消費者的各種需要通過國民經濟計劃和市場機制反映出來,對國民經濟的宏觀經濟決策和企業的微觀經營發生影響,保證供給與需求之間更好地協調,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需要的目標得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