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3418字
- 2021-09-28 16:09:25
一 社會主義的傳統發展戰略與傳統經濟模式之間的關系
經濟發展的戰略和經濟體制的模式之間,在客觀上存在著相互配套的要求,選定了一種發展戰略,社會要求一定的經濟體制模式與之相配合;反之,建立了一定的體制,它又會使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固定下來,向新的發展戰略的轉移發生困難。以下就來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為了使我們對這個命題的說明不至成為完全演繹的,最好用傳統的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和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之間的關系為例來進行分析。
所謂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和經濟模式,就是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在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形成起來的發展戰略和經濟模式。它們后來被推廣到幾乎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一直沿用到50年代初期、中期乃至更晚一些時候。
這種發展戰略,是以國力,首先是國防力量迅速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強國為主要目標,而它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則是提高產值,首先是重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這種經濟體制的特征,則是從宏觀經濟活動到微觀經濟活動的決策權的高度集中。
蘇聯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選擇的模式是有它的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原因的。
通過20世紀20年代所謂“工業化論戰”,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力求工農業總產值,首先是工業尤其是其中的重工業,高速度成長的發展戰略。當時,國際局勢不斷惡化,蘇聯作為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于資本主義的嚴重包圍之中,深深感受到帝國主義入侵的威脅。因此,以斯大林為首的聯共(布)中央根據“戰爭日益逼近,沒有重工業就無法保衛國家,所以,必須趕快著手發展重工業”的認識,“拒絕了‘通常的’工業化道路,而從發展重工業開始來實行國家工業化”[2]。
蘇聯選擇的這種發展戰略,決定了它要采取一種高度集權、排斥市場機制的經濟管理體制。
我們知道,蘇聯在確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以前,采取的是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把城市與鄉村以及各個經濟部門聯系起來的“新經濟政策”。然而,在轉而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實現工業化的方針以后,新經濟政策就難以為繼了。這是因為:
第一,在新經濟政策下,城市所需要的大量糧食、原料以及其他農產品是通過市場從農村取得的。市場交換要求遵守等價交換的原則,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卻使國家拿不出很多的輕工業品來和農民進行等價交換。因此,通過市場機構取得農民剩余產品的辦法就行不通了,于是蘇維埃國家轉而謀求用行政命令和強制的辦法來取得這部分農產品。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1929—1934年的強制集體化運動和用“義務交售制”代替商品交換的做法。在工業內部,輕工業是一個周轉較快、利潤較高的部門。在輕工業得到了較大發展的條件下,國家可以通過出售消費品取得盈利,從工業內部積累籌集發展資金。但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條件下,積累非但會由于輕工業發展不足而資源短缺,還會由于重工業有機構成較輕工業更高而需求增加。面對著這種困難,出路何在呢?斯大林說,在這方面,“工業國有化和銀行國有化大大幫助了我們,使我們能夠迅速聚集資金,轉用到重工業方面去”[3]。實際上,蘇聯采取的辦法正是憑借蘇維埃國家掌握的權力,從農民那里取得“貢款”。
第二,在新經濟政策時期,由于存在著工業同農業之間的廣泛的商品交換,國營企業也是作為相對獨立的經營者在市場環境中活動,采取了真正的“經濟核算制”。在采取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工農之間的市場關系否定以后,實行“經濟核算制”的根據就不再存在了;同時,“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發展那些盈利低甚至根本沒有盈利的部門;因此,對國營企業也采取集中經營的辦法,“經濟核算制”名存實亡,成為單純的核算辦法,企業喪失了獨立的經濟地位,它們的一切日常經濟活動,都按上級行政機關的指令行事。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初期的蘇聯逐步形成了行政集權、排斥市場機制的經濟管理體制。這種經濟體制的主要特點是:(1)決策權,包括宏觀經濟活動的決策權和微觀活動的決策權,高度集中于中央領導機關,企業只是行政機關的附屬物,按照上級機關的指令進行生產和購銷活動;(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排斥了市場機制作用,價格、利潤等只是消極的計算手段,調節企業經濟活動的作用微弱;(3)經濟的運行主要靠上級對下級的行政命令和下級對上級的行政責任推動,經濟利益的動力作用很小。
蘇聯在經濟活動兩方面所作出的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趕超戰略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模式,通常稱“傳統模式”或“斯大林模式”。
以重工業的發展為重點的發展戰略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合理的,它使蘇聯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期里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強大的國防工業,只用了10年多一點的時間就進入了工業最發達的大國行列,從而為反侵略戰爭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但是,蘇聯工業的迅速發展也有它的陰暗面。它的主要表現是:第一,長時期從農業抽取剩余產品,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村偏枯,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受到損害,同時,輕工業發展緩慢,消費品供應不足,所有這一切造成了國民經濟部門關系的結構性失調。第二,長期將大量資金投入重工業,引起了積累與消費之間比例關系的失調,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緩慢甚至在某些時期還有所下降,這對群眾的勞動積極性造成消極影響。第三,把總產值的高速度增長作為主要目標,意味著在增長方式上以外延增長,即依靠增加投入的增長為主,而不是以內涵增長,即提高經濟效益為主取得的。換句話說,在這種發展戰略下,容易出現追求產值、忽視技術進步和忽視經濟效益的傾向。因此,在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調整發展戰略就成為一種客觀的要求。
但是,發展戰略的調整卻往往受到適應于舊發展戰略的舊體制的阻礙。它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過于集中的管理體制使戰略目標決策上的偏差不容易得到糾正。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包括眼前的需要和長遠的需要、個人的需要和整體的需要。在規定戰略目標時,必須按照當時國內外的具體情況,把這些需要正確地結合起來,作出恰如其分的安排。然而在集權模式下,一方面由于決策權高度集中于中央領導機關,甚至集中于領導者個人、國家的要求和領導人的目標——如國力的增進、國防力量的加強,經常居于支配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普通群眾直接參與決策的機會不多,而他們借以行使所謂“消費者主權”和影響生產的市場機制又遭到排除,使勞動人民日常需要易于遭到忽視;而且,領導機關和領導人往往強調上述國家目標,代替勞動人民的整體的和長遠的需要,把它們規定為壓倒一切的目標,要求勞動群眾為實現這一目標長時間地作出犧牲。
有時,某些決策者意識到了對傳統發展戰略作出改變的必要性,并使領導集團作出了調整發展戰略的決策。但是在保持傳統的集權體制不變的情況下,要貫徹實施這種決策也是困難重重的。例如,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一段時期中的蘇聯領導人鑒于人民的迫切需要,作出過加速輕工業發展的決定,甚至提出過“優先發展輕工業”的口號。但新方針執行不久,就由于受到部分人的強有力的反對而被取消。
不僅如此,這種管理體制還會進一步擴大高速趕超戰略的缺點,加劇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形成某種不良循環。
行政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在運行中有兩類弊病:一類是由于決策內容不正確產生的;另一類則是由決策體制本身的缺點產生的。后一類缺點的基本點在于:它把企業變成行政機關的附屬物,極大地抑制了企業的經營積極性。這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在這種體制下,考核企業工作的尺度是計劃指標的完成情況,不是滿足市場需要的程度,從而不能鼓勵企業關心社會的需要。(2)企業為了使計劃易于完成,往往采取提供虛假情報,多要資金、物資供應等投入,少報產出可能的辦法,爭取“寬松”的計劃。(3)行政命令控制的本性決定了調節企業經濟活動的基本指標是總產值一類實物指標(數量指標),由此就會產生企業重數量,輕質量,不關心技術進步和產品更新換代的傾向。
以上這些,加劇了高速成長戰略所造成的消極后果。
第一,由于企業不關心社會的需要,產需脫節、貨不對路、積壓與脫銷兩極共生等現象的嚴重存在,人為地增加了對中間產品的需要和加劇了最終產品供應的緊張程度。
第二,由于企業傾向于夸大投入的需要,縮小產出的可能,在計劃編制過程中造成了進一步增加生產能力和提高產出指標的壓力,因而加劇“高指標”的錯誤。
第三,由于技術進步緩慢,效率低下,只能主要依靠外延增長,由此產生了增加投資、擴大基本建設規模的需要,因此,擴大了積累與消費之間比例關系的失調和基本建設戰線太長、投資效益很低的缺點。
- 中國經濟再平衡與可持續增長(“中國經濟前沿”叢書)
- 我國農村集體經濟體制變遷中的農民發展
- 高管薪酬差距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
- 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系列成果)
- 國有資本經營績效評價研究
- 設計軟實力評論:聲譽、文化價值與設計的軟實力
- 中國:將對世界做出更大貢獻:國外戰略智庫縱論中國的前進步伐(之四)
- 城市化、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 新型城市化的深圳實踐
- 綠色城鎮化戰略:理論與實踐
- 中國私募基金投資年度報告2015
- 數字時代:洞察數字技術驅動下的消費新模式新業態
- 建國以來中國產業結構思想演進研究
- 打造老區振興發展的新引擎:以井岡山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為例
- 工業信息安全應急管理技術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