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農戶可持續生計的研究框架

目前,在扶貧和減貧領域,一些雙邊或多邊的國際援助組織,如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國際發展研究機構,主要用“可持續生計框架”研究發展中國家貧困與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及特殊區域農民可持續性生計途徑。其他學者提出不同的研究框架,如Scoones提出,可持續生計框架包括減少貧困、增強幸福感和能力、環境的適應性與脆弱性及恢復力、創造性工作的時間等幾方面內容。UNDP(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開發了針對一國范圍內的包含設計、實施與評估在內的可持續生計整體計劃分析框架。除此之外,Camey、Ellis、Leach、CARE(國際關懷組織)等也均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可持續生計框架。隨著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發展和可持續生計方法的成熟,國內外的學者、組織和發展機構,無論政府組織還是非政府組織,都越來越傾向于對DFID提出的可持續生計框架(SLA)進行擴展,運用可持續發展理念來研究貧困的解決方案,農戶可持續生計就是其中之一。

一 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的發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經典的生計框架不斷擴展和延伸,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逐步從一系列分散的圖表和條塊論述轉移到框架性的系統研究,通過對農戶生計資產和生計方法的分析,獲得農戶可持續生計的研究分析框架。因此,關于可持續生計框架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在農戶可持續生計的研究框架中,由于政府通過各項惠農政策來幫助農戶提升生計的可持續性,因此,從這個時期開始,關于農戶生計問題的研究已經不再局限于自然資源(尤其是土地問題)或者單純關注農村的經濟增長方面,轉向研究農戶生計的可持續性問題,主要體現在政府對消除貧困的政治承諾和具體而有效的做法,特別是隨著“Jubilee 2000運動”的開展,這一觀念在英國首先得到廣泛傳播,并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開始。隨后,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逐漸成為農村發展研究的重點部分,該框架在不斷完善過程中,受到學術界的不斷批評和修正,如不少學者認為,政府幫扶資金、政府政策的合理運用以及非政府組織特別是牛津救濟委員(Oxfam)以及國際關懷組織(CARE)在農戶生計的影響研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除此之外,聯合國糧食和農業計劃署以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農戶生計框架也做了研究,認為需要創造一種多樣化的生計研究方法(Carney et al.,1999)。因而,在隨后的時間里,關于農戶生計框架研究的討論和交流活動不斷增加,農戶可持續生計框架也逐漸得以建立和完善,同時,各種關于農戶可持續生計框架的解釋和影響因素以及對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內容的討論仍在繼續。

目前的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首先從“農戶生計”的概念出發,認為農戶可持續生計包括能力、資產以及一種生活方式所在的環境。這個概念的重要特點,一方面是它直接關注農戶能夠提高生存所需收入的最大化滿足,另一方面它也關注農戶所擁有的資產、他們利用資源環境和選擇生計發展的路徑。因此,農戶可持續框架強調農戶個人(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政府政策作用下資產獲取權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以及行動環境,具體包括農戶(家庭)擁有的資產(主要包括自然、物質、勞動力、金融、政治或社會資本等)以及農戶的行動和獲得上述資產的政策依據和途徑,其決定了農戶生存所需資源的來源,以及謀生的路徑和方式。因此,Batterbury和Forsyth構建了包含農戶為了擺脫貧困所需要的能力、資產以及所從事的各類活動的農戶可持續生計框架,突出了政策和機構發揮作用的機制,保證這種生計的改變能夠在當前和未來促使其資產增加和發展能力增強的同時,以不損壞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前提,實現區域可持續性的發展。因而,農戶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包括環境脆弱性(農業的發展更易受到各類環境變動因素的沖擊)、政策、過程和結構的轉化、生計效果以及技術和經濟的多樣性變化、生計資本以及生計途徑。主要表現為,脆弱性環境的沖擊使當地的經濟短期出現震蕩并受到威脅,促使農業長期地發展變化。政府政策、機構和過程調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農戶擁有的資源和響應的程度以及對不同生計資本組合的反饋,同時生計資本較多的人具有更多的選擇權,并有能力取得一些政策措施保障自身生計的安全。農戶生計的可持續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資產的擁有和政策導向,不同的政策和資產組合決定農戶不同的適應性策略,從而達到不同的減貧結果。

二 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的主要內容

(一)環境脆弱性

在一定意義上來講,農戶生計所依賴的環境變化也是由生計本身所決定的,如與農戶生計相關的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等。農戶不同的資源利用模式可以降低或提高當地森林覆蓋、控制土地退化或維持生物多樣性。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投資強度變化,又直接影響到農戶可持續生計,并造成環境壓力。同時,農戶可持續生計分析雖然注重當地的較小規模和短期的脆弱性威脅,但也著眼于長期農村發展(農業產業化實現)問題。政府則主要著眼于建立合適的授權機構或社區的政策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放棄通過發展援助方式為家庭生計提供直接支持,而是通過提供社會公平服務,如醫療、財政、社會保障等,進而影響農戶生計可持續性,因為由生計多樣化和生計決策所導致的“環境”也是一個現實問題。

(二)結構和過程的轉化

結構、過程以及政策機構是決定農戶生計資產獲取權限的核心和基礎,同時也涉及各種不同生計資產之間的相互轉化,甚至以此來確定生計策略(Shankland,2000)?!敖Y構”可以被描述為“硬件”(私人和公共機構)的集,其作用就是執行相關政策和立法工作,并通過提供各種社會化服務和其他各種各樣的非市場化功能來影響生計?!斑^程”則構成了“軟件”,主要是確定不同組織機構和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直接改變農戶生計脆弱性環境,同時可減輕或加重外部沖擊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的影響。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見圖3-1)在傳統可持續生計框架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尤其是加大了關于政府政策的作用和干預機制。Leach等學者著重強調獲取生計資源的“權限中介機構”,而不是簡單地只關注農戶生產和富裕的角度。Mortimore(1989)則認為,非政府組織的作用將增強貧困地區農戶的生計能力,且通過微型信貸的方式,使農作物和牲畜更容易進入市場當中,突出了市場體制的主導作用;強調了以人為本和發展機會的變化,農戶生計必須是動態的以應對這些變化?!吧嬁沙掷m性”應充分考慮經濟效率水平、社會公平以及生態環境安全的制度和參數,在此基礎上設計一個更適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以促進農村貧困人口獲取“固定資產”的權限,減少脆弱性環境的沖擊。Scoones和Wolmer(2000)認為,農戶生計的可持續性應與更為廣泛范圍下的省、國家甚至國際水平的制度和政策架構相連,在這種聯系中,需要強化更加復雜和特征鮮明的組織機構、社會環境以及政策制度,尤其不能忽略與農戶生計可持續間接相關的部分。

圖3-1 農戶可持續生計研究框架

(三)生計效果和技術、經濟的多樣性變化

農戶可持續生計框架設計應考慮技術、經濟的多樣性變化,進而農戶生計效果產生的相應變化。Andrew Warren通過將農戶使用的新技術量化,在以人為本的生計框架下,逐步向外擴展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通過對過去十多年的研究發現,自然資本(表層土)在農戶家庭生計中犧牲的速度很快,特別是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非農產業發展和非農活動干預的增強,這主要是由勞動力教育資源短缺和信息獲取能力的缺乏導致的。一些性別化的生計策略多樣化的研究發現,女性家庭成員在過去40年中與男性(除了不同時期內的自然和社會資本的利用)相比更不容易改變家庭生計。

(四)農戶資產組合及權限

農戶資產可以視為一個網絡框架,它所占據的范圍越廣,表明生計本身更具彈性(Carney,1998)。因此它可以用來表述不同地區或不同家庭,由于本身存在的生計資產的不同配置所表達的生計特征。通過設置生計資產組合可以使其他方面因素對農戶可持續生計產生的影響變得更加清晰(Sanderson,1999)。與此同時,還減輕了原先的可持續生計框架下的資產五角模型中由于其他因素導致的這五種資產的變異性。它也因此引入了新的變量,這就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White and Ellison,2006)。

(五)農戶可持續生計效果

農戶可持續生計框架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分析影響農戶的生計策略和導致的生計效果。生計策略可以被定義為農戶資產投資組合的活動和選擇,以實現其謀生的目的,包括生產活動、投資策略、生育選擇等。對于生態脆弱性區域的農戶而言,由于資產可獲得性有限,他們不得不制定更好的生計策略以綜合開發利用現有資產來維持生計的可持續性。生計的最終效果是由生計策略所決定的,理想的生計效果是更多的收入和福利的增加(如非物質形式的收入、健康狀況改善和獲取生計資產的權限)以及生計脆弱性的減少、生計韌性增強,還包括糧食安全問題改善(如增加金融資本用以購買足夠的食物)、更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如增加適當的產權)和區域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修復。因此,對于最終生計效果的科學測度和評價,有助于挖掘農戶生計可持續性的行為重點,以及利用新的機遇和應對挑戰的思路和方法,改變生計效果會直接影響農戶生計資本資產的現有組合狀態,并且對剩余資產的交互作用產生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白玉县| 紫阳县| 苍山县| 尖扎县| 河曲县| 赤城县| 庆元县| 尉氏县| 黄浦区| 浦城县| 铜山县| 白城市| 法库县| 渭南市| 隆安县| 长垣县| 永清县| 普安县| 晋城| 南康市| 化隆| 雷州市| 林西县| 会同县| 射阳县| 兴仁县| 密云县| 樟树市| 疏附县| 新民市| 磐安县| 即墨市| 贵港市| 铜梁县| 昭苏县| 呼和浩特市| 潮安县| 嘉黎县| 古浪县| 黄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