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債權型貨幣錯配視角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研究
- 李雪蓮 董建明 馬馳 廉金鳳
- 25字
- 2021-09-10 18:44:52
2 貨幣錯配的界定、理論假說及其對金融安全的影響機制
2.1 貨幣錯配的概念界定
貨幣錯配概念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紀末,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危機頻發。從20世紀80年代初席卷拉美地區的債務危機,到20世紀90年代先后爆發的墨西哥貨幣危機、東亞金融危機和阿根廷2001—2002年的小畜欄危機(存款凍結),還有近年的危機:2008年的全球金融風暴、2011年的歐債危機等。每一次危機的起因都引起了學者們的深入反思。除了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之外,其他各次危機的根源基本上都與貨幣錯配引起的匯率大幅貶值有關。事實上,在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中,也有些企業利用美元利率低的優勢,如韓國的造船企業,對自己的美元應收款項進行遠期過度對沖,形成了貨幣錯配而遭受巨大損失。因此,學者們認為“貨幣錯配”是導致這些危機爆發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所謂貨幣錯配是指一個經濟主體(政府、企業、銀行或家庭)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時,由于其貨物和資本的流動使用了不同貨幣計值,因而在匯率變化時,其資產/負債、收入/支出會受到影響的現象。根據Goldstein和Turner(2005)的定義,在一個權益實體的凈值或凈收入(或兩者兼而有之)對匯率的變動非常敏感時,就出現了“貨幣錯配”。從存量的角度看,貨幣錯配指的是資產負債表(即凈值)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從流量的角度看,貨幣錯配則是指損益表(凈收入)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凈值/凈收入對匯率變動的敏感性越高,貨幣錯配的程度也就越嚴重(Goldstein & Turner,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