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

1.4.1 研究內容

根據對國內外文獻的綜合分析,本書以匯率政策、貨幣錯配理論和相關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為基礎,基于匯率與貨幣錯配之間的協動性和傳導機制的研究以及對目前各行業貨幣錯配風險程度的考察,建立了一個開放經濟下匯率制度福利變化跨期動態優化模型,考察我國債權型貨幣錯配對人民幣匯率制度福利變化的影響,探討在我國當前貨幣錯配程度下預期經濟的福利水平最大化時的均衡匯率制度的彈性特征,并結合我國貨幣錯配的內生變化規律及其演進趨勢提出了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合理策略、具體路徑及步驟安排。

本書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研究一:首先對貨幣錯配的概念進行界定和分類,明確了本書所要探討的貨幣錯配類型,并梳理貨幣錯配風險的相關理論假說。其次,從宏觀、微觀視角探討了我國債權型貨幣錯配對金融安全的影響機制。在宏觀層面,債權型貨幣錯配給我國的匯率制度選擇和匯率政策的實施帶來困難,并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當遭遇匯率沖擊時,金融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在微觀層面,債權型貨幣錯配通過資產負債效應、資產組合效應、凈值效應和競爭效應四種機制對金融安全產生影響。并且各種作用機制彼此間并不孤立,而是相互疊加、相互影響的。

研究二:首先,梳理了已有的貨幣錯配測算指標,并在宏觀層面利用AECM?指數,測算了我國的貨幣錯配程度,并對我國貨幣錯配程度的變動進行分析。其次,構建ICMI指標,根據申銀萬國2017版分類標準,測度了申萬一級22個行業的貨幣錯配程度。最后,利用基于VaR模型的綜合權數法估計貨幣錯配風險。先利用Garch模型(廣義的自回歸條件異方差模型)來擬合貨幣錯配指數,分別基于正態分布、T分布和GED分布(廣義誤差分布)測算Garch模型的條件異方差,并利用上述結果分別計算了不同分布條件下的動態VaR值。之后,利用VaR模型的有效性作為確定權數的依據,對三種分布得出的VaR上限及下限進行加權平均,以計算貨幣錯配加權平均的VaR值。此外,還利用相同方法分別計算外幣資產和外幣負債的動態VaR值,進一步加強我們對貨幣錯配構成的認識。

研究三:借鑒了國際上游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微觀經濟主體貨幣錯配的實際特點,研究匯率等因素的波動對貨幣錯配的傳導機理、作用機制以及傳導的變異性;通過VaR模型對傳導的邊際效應、響應程度以及匯率、利率與貨幣錯配協動關系及沖擊效果進行深入分析。首先,我們利用H-P濾波方法過濾匯率、利率和貨幣錯配的時間趨勢,提取波動項,進而考察三者之間的協動性。其次,我們從外匯儲備、外幣凈資產角度考察貨幣錯配與國內外利率、人民幣匯率之間的關系,并通過計算滾動相關系數來測度其協動性的大小。結果不僅有助于把握貨幣錯配的變化特點和演進規律,而且具有直接應用于在匯率制度改革和利率市場化推進的背景下如何弱化貨幣錯配,進而規避、降低和防范貨幣錯配對國家金融體系和企業造成風險和危害的實用價值。

研究四:本書構建了一個具有債權型貨幣錯配特征的開放經濟模型。該模型在貨幣需求函數中加入外部凈資產因素來考察債權型貨幣錯配的凈值效應,在貨幣供給模型中加入了外匯干預因素,在利率方程中加入了資本管制的內容,以考察凈值效應對產出的影響及央行的政策應對。在理性預期假設下,我們運用最小狀態變量法求出了模型的一般均衡解,得出了債權型貨幣錯配凈值效應對經濟的影響非中性、而外匯干預對經濟的影響中性的結論。基于這一結論,我們構造了基于產出和物價穩定的福利損失函數。在福利函數的基礎上,我們分析了凈值效應對福利函數的影響機制。我們發現,債權型貨幣錯配凈值效應對福利損失函數的影響不僅取決于一國經濟面臨的沖擊類型和沖擊大小,還取決于該國的經濟結構特征、經濟系統參數的大小、外匯干預程度和資本管制程度。同時債權型貨幣錯配凈值效應對福利損失函數的影響是非線性的且不連續的。我們還發現外匯干預可以調控凈值效應對福利損失函數的影響,但在調整外匯干預程度時,漸進式的調整未必是最優的。最后,我們測度了我國的宏觀經濟參數及面臨的各項沖擊的大小,并根據參數及沖擊的估計值,計算出了最優的外匯干預程度。

研究五:綜合前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在我國目前的貨幣錯配程度下,進一步完善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原則、路徑和策略,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在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進程中應予以配套實施的有關宏觀金融調控措施。

本書采用的技術路線設計如圖1-3所示。

圖1-3 本書技術路線設計

1.4.2 研究目標

本書研究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構建一個具有債權型貨幣錯配和外匯干預特征的開放經濟模型,考察我國當前貨幣錯配程度下預期經濟福利水平最大化時的均衡匯率制度的彈性特征,計算出最優的外匯干預程度,闡述貨幣錯配對我國匯率制度選擇的約束,從債權型貨幣錯配視角為我國進一步完善更具彈性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提高人民幣匯率制度的福利效應和實施有效的宏觀金融調控政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撐。具體可歸納為以下6個分目標:

(1)探索匯率波動對貨幣錯配的傳導特性、傳導效應以及傳導機制;

(2)揭示匯率等影響因素與貨幣錯配協動性關系的實質;

(3)分析微觀經濟主體貨幣錯配風險,由此構建貨幣錯配風險評價方法體系并對我國目前累積的貨幣錯配風險進行評估;

(4)考察貨幣錯配與匯率制度變化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以及貨幣錯配程度的變化對均衡匯率制度選擇的影響;

(5)測度我國的宏觀經濟參數及面臨的各項沖擊的大小,并根據參數及沖擊的估計值,計算出最優的外匯干預程度;

(6)提出貨幣錯配條件下我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選擇原則、改革策略、步驟和配合實施的宏觀金融調控政策建議。

1.4.3 研究方法

本書以文獻研究、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三者相結合作為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方案遵循“理論分析—模型構建—參數估計—實證檢驗—政策選擇”的思路。

(1)文獻研究法。總結國內外上游研究成果,并分析其在本書研究中的適用性。

(2)多學科綜合分析法。綜合運用宏觀和微觀經濟學、國際金融學、計量經濟學和統計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以及模型進行研究。

(3)理論分析與模型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以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國際金融學等為理論基礎,形成總體研究思路。在總體思路的指導下,本書構建了四大類模型體系:第一類模型用以評估貨幣錯配風險的特征和程度;第二類模型用以探討匯率等因素對貨幣錯配的傳導機制問題;第三類模型用以探索匯率等因素與貨幣錯配的協動性關系及其程度;第四類模型用以研究貨幣錯配和不同匯率制度彈性對社會福利的非線性效應,闡述債權型貨幣錯配對我國匯率制度選擇的約束。

(4)實證分析和政策選擇相結合的方法。實證分析以理論為基礎,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包括:動態優化、計量經濟學結構估計方法、數值模擬、回歸分析等。使用的統計軟件包括Stata、Matlab、Eviews等。本書根據理論和實證分析的結論提出在貨幣錯配條件下我國匯率政策和金融調控政策的選擇原則、策略、路徑和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龙县| 宜昌市| 榕江县| 乐山市| 卓资县| 遂宁市| 偏关县| 厦门市| 新龙县| 鹤庆县| 施甸县| 巴青县| 灌阳县| 鹤壁市| 三亚市| 大关县| 建水县| 福泉市| 阳山县| 汝阳县| 六盘水市| 合江县| 巴东县| 方正县| 信阳市| 育儿| 阿合奇县| 同心县| 仁化县| 安图县| 甘谷县| 定远县| 莎车县| 电白县| 梅河口市| 朝阳区| 芦溪县| 镇赉县| 阜新| 若羌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