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人生需要自律:寫給“普通人”的六大自律法則作者名: 龐金玲本章字數(shù): 1978字更新時間: 2021-07-07 18:08:52
1.3 自律的本質(zhì)與目的,你了解多少
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對于自律許多人都會有同樣的錯誤認知:一是夸大自律的作用,把自律當成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二是混淆自律的目的,陷入為了自律而自律的泥潭。
這種錯誤認知,也造成了許多人為了擁有自律這味“靈丹妙藥”,總是逼迫自己堅持“苦行僧”般的生活。
毋庸置疑,自律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在促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但要想真正擁有這種生活方式,還要從認識自律的本質(zhì)和了解自律的目的開始。
1.3.1 自律的本質(zhì):自律更多的是環(huán)境問題而不是個體問題
關(guān)于“自律”本質(zhì)的探究,發(fā)端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把一群小朋友關(guān)在一個房間里,給每個小朋友發(fā)一個棉花糖并告訴他們:這糖可以吃。但是,如果你再等15分鐘就能得到兩個棉花糖。如果你實在抵御不了誘惑,把棉花糖吃掉了,那么后面你就什么都得不到了。
實驗結(jié)果是:但凡繼續(xù)等待15分鐘的孩子,在其今后的人生中,各項成績、同學評價、人際關(guān)系等表現(xiàn)都優(yōu)于“立刻吃掉手中的棉花糖”的孩子。
如今,我們所說的“延遲滿足”正是來源于這個實驗。只是,在后來,這個實驗被許多人誤解了——他們誤以為“一個人只要足夠自律,抵制住眼前的誘惑就會更容易成功”。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僅在于自律,還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環(huán)境。
有位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小實驗:讓吸煙上癮者去選擇,是要錢,還是要煙。實驗結(jié)果很有意思:當讓吸煙上癮者去選擇是要50元還是5根煙時,上癮者中有一部分人會選擇50元。但當心理學家把現(xiàn)金獎勵提高到200元時,他們幾乎都放棄了5根煙。
在這個實驗中,吸煙上癮者實際上是理性決策者。當有其他可選的更好選項時,他們不會選擇煙,但倘若沒有比煙更好的選項時,很顯然,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煙。這也就意味著,從某種程度說,吸煙習慣的養(yǎng)成,也許并不是因為缺乏自律,而僅僅是因為吸煙者處于一個沒有其他任何選項和可競爭的替代品來滿足他們的欲望的環(huán)境。
自律更多的是環(huán)境問題而不是個體問題。
當然,自律本身并不是一件壞事,但也無須過分夸大自律的作用。否則,一旦達不到自律的標準,你反而會變得更沮喪、無助和不自信。
舉個例子,2020年伊始,為了緊跟時代,也為了分享和推薦我讀過的好書,我專門開通了一個名為“撰稿人讀書會”的抖音號。在抖音后臺,有讀者曾給我留言說:“龐老師,我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最近在通過讀書來提升自己,可是有一本書我一直讀不太懂,每天晚上剛翻幾頁就想睡覺,我是不是太不自律了?”
我告訴他:你這不是自律,是自虐。
讀不懂就放下,為什么一定要強迫自己呢?那么多有價值的書籍難道就沒有一本適合你的,能讓你讀懂又能獲得樂趣的嗎?找到更好的選擇和替代方法,這種“不夠自律”的焦慮就會少很多。自律其實很簡單,它們有用,但無須被過度吹捧和宣揚;自律受價值觀的影響和限制,使我們在多種復雜的環(huán)境中完成衡量與取舍,這便是自律的本質(zhì)。
與其說自律是一種標準、一句口號,不如說它是讓我們的狀態(tài)變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讓自律滲透靈魂深處,這才是我們走向成功,走在他人前面的關(guān)鍵。
1.3.2 自律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律而自律
聊完了自律的本質(zhì),我們不妨接著來聊一聊自律的目的。
其實,無論是在自律還是在自控等類似的詞語釋義中,都有兩個基本要素:
表 自律的兩個基本要素

雖然自律未必是某種特定的行為,但讀書、冥想、健身,似乎常會被看成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才能夠?qū)崿F(xiàn)的事。
但這些看上去很好的事與物,絕對不是自律的終極目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完成這些事本身當作目的,為了自律而自律,那么自律就會成為我們發(fā)展的障礙。
讀書也好,鍛煉也罷,這些都是一個成長、學習的過程。在做這些事的過程里,讓你的心重新對某一件事變得赤誠。慢慢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不是非要每天讀書、健身就代表著自律。如果因為某天有更重要的人要見面、重要的事要做而耽擱了,那也不能說明你不夠自律。
能夠真正做到自律的人,首先是懂得自我尊重的人,其次是擁有積極自信態(tài)度的人。
回想一下過往,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自律的經(jīng)歷,只是,這種自律稍縱即逝。
通過上述思考,我發(fā)現(xiàn)“自律”不再只是我們所認知的簡單的兩個字,而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涵蓋了責任感、價值觀。它會因你的妥協(xié)而中斷,亦會被某種力量所驅(qū)使。所以,在我們的“人生字典”里,不應(yīng)該只有“自律”,還應(yīng)該有一個自我完善的體系,讓它支撐著你不因一次借口而放縱,不因一時失敗而放棄,伴隨你終身成長。畢竟,停滯不前很容易,自我完善卻無法一蹴而就。
作家湯姆·羅賓斯說過一句話:“倘若你沒有鋼鐵般的意志來把握自己的人生,上帝會讓你付出代價,讓你為自己的軟弱吃幾次苦頭。倘若你不能親自掌舵,就不要怪你的航船停靠在莫名其妙的港口。”
自律不是紀律,但它會時刻提醒普通的我們,不要總是在吃了無數(shù)次苦頭之后,才想起來要親自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