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二十歲以前(8)
- 毛澤東傳:崢嶸歲月
- 李銳
- 4051字
- 2014-07-15 15:09:01
嚴復(1854—1921)是中國第一批到英國留學的人,也是中國近代第一個系統介紹西方資產階級學術文化的啟蒙思想家。自1896年至1908年,他先后譯出西方著作除上述六種外,尚有甄克思的《社會通銓》和耶勞斯的《名學淺說》,后人稱為嚴譯八大名著。嚴復不僅對近代的西歐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頓、康德、培根、霍布士、洛克、笛卡兒等都有所研究,就是古代的歐洲思想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伊壁鳩魯、德謨克里特等,也有相當了解,在其譯著中對他們都有深淺不同的介紹。在他留學英國時(1876—1879),正在廣泛傳播的達爾文進化論,以及哲學中的實證論、不可知論等,對他的思想影響特別大。他一生最活躍的時期是甲午戰爭后到戊戌政變前這三年,除譯述《天演論》等外,還創辦天津《國聞報》,發表了幾篇震動一時的鼓吹變法救亡的文章:《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他高舉西學旗幟,對舊學進行全面的理論批判,包括宋學義理、漢學考據辭章等,都是“一言以蔽之”,“曰無用”,“曰無實”;揭出制藝八股的三大罪狀:“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彼硇挠谖鞣降奈幕瘜W術思想和社會政治制度,批評洋務派的“新政”,只不過是“形下之粗跡”的弩機兵械,并非西方的“命脈之所在”;他認為真正的命脈是“于學術則黜偽而存真,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前者指西方的自然科學、邏輯學和社會政治學說,后者即西方的國家政治制度與自由經濟政策。這就是說,西方的強盛源于學術思想,“彼以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中國當前的需要首在學術思想的自由與民主。他指出舊學之所以無用、無實,根源即在并不是從考驗事實出發,而是從古書成訓的教條出發;不問理之然否,而只盲目對之崇信不疑。他以自然科學的樸素唯物觀點,強調知識要經過事實的驗證;人的主觀認識應當符合于客觀實際:“西學格致,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驗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為不易。”他堅決反對“師心自用”,“強物就我”。他還強調要讀“無字之書”:“吾人為學窮理,志求登峰造極,第一要知讀無字之書。”“夫理之誠妄,不可以口舌爭也,其證存乎事實?!币虼藝缽统蔀榍迥┕拇底兎ㄗ詮?,提倡“尊今叛古”、“尊民叛君”民主思想的最出色的理論家與宣傳家。康有為、梁啟超等不能直接閱讀西方著作,只能從間接所得,附會于原來所接受的孔孟陸王(包括王夫之)儒家舊學,以倡導反對專制的維新理論。嚴復于西方學術造詣之高,對西方社會了解之深,當年舉國無出其右者,在這一方面,康、梁就顯得遜色多了,因此,梁啟超稱嚴復為清代輸入歐化之第一人。蔡元培也說:“50年來介紹西洋哲學的,要推侯官嚴復為第一?!庇捎诩孜鐟饠〉拇碳?,他翻譯了《天演論》,1889年出版后,立即轟動全國。
《天演論》是嚴復譯赫胥黎著《進化論與倫理學》一書部分內容的書名。原著1883年才出版,嚴復翻譯西方學術名著就是從這一部書開始的。赫胥黎是達爾文學說最熱烈的宣傳家,不知疲倦地撰文捍衛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說,他的活動和著作影響了一個時代,推動了科學的發展。赫胥黎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生物界的發展規律,生物是不斷進化,絕非自古不變。“物競”即“生存競爭”,“物爭自存”;“天擇”即“自然選擇”,自然淘汰?!耙砸晃锱c物物爭,或存或亡,而其效則歸于天擇?!薄耙粻幰粨?,而變化之事出矣?!彼J為這種生物的發展規律,也可以用來解釋一切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
《天演論》“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進化規律,同中國傳統的“厚古薄今”、“今不如古”的觀點完全相反。對于已經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種種不足和諸多缺陷,而希望變法維新的中國知識界,這不僅是一種自然科學學說,更是一種社會學說,自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加上嚴復那種典雅直逼先秦諸子的文筆,這本薄薄的6萬字左右的“西書”風靡一時,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幾年之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已成為社會上流行的口頭禪。由此胡適改名為“適”,陳炯明取號為“競存”,可見其對世人的影響了。嚴復在翻譯此書時,首倡“信、達、雅”三條標準,多是意譯,不擇直譯,常常就原著某一思想或觀點,脫離原文,插入自己的見解,有的注明“復按”,有的夾譯夾議未作注明,使這書同中國的現實結合得更緊密。因此魯迅說嚴復“做了天演論”。在晚清面對列強“瓜剖豆分”的威脅之下,此書向全國敲起救亡圖存的警鐘,在當時維新運動中起到了輿論指導和思想武器的作用。盡管我們認為社會達爾文主義是不科學的,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并不是互不搭界,自然觀與世界觀、歷史觀是相互有影響的。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中,自然科學的發展與人文主義思潮,是同步發展,相互影響的。關于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說過:“達爾文的著作非常有意義,這本書我可以用來當做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泵珴蓶|當年很受《天演論》的影響,在《倫理學原理》的批注中,他常常運用進化論的觀點。嚴復“做了”《天演論》,值得后人永遠紀念。因為進化論的思想,終究是導致中國人學習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歷史觀的先河。因此,毛澤東晚年在會見英國前首相希思的時候,還贊揚了赫胥黎。
1905年出版的《穆勒名學》,是毛澤東讀到的頭一本講邏輯學的書。
穆勒是一位有創新精神的學者,他在繼承培根邏輯學的基礎上,建立了—套新的邏輯體系,他排斥演繹邏輯,而重視歸納邏輯,對歸納邏輯作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同時強調,新的邏輯學不應簡單反對舊的邏輯學。嚴復的譯本歸講演繹邏輯的那一半,另外講歸納邏輯的那一半,因為老來精力不濟,沒有譯出。這是一本近30萬字的頗為艱深的學術著作,讀來是很吃力的。邏輯學是關于思維形式及規律的科學,研究概念、判斷和推理及其相互聯系的規律、規則,以幫助人們正確地思維和認識客觀真理。先秦諸子中“名家”公孫龍子、惠施等人,號稱“辯者”,因而嚴復就借用,把邏輯學譯作《名學》。墨子、荀子都研究過名實關系的邏輯問題,《荀子·正名篇》是著名的邏輯著作??墒窃谕砬鍟r期,西方的邏輯學對于中國學人來說還是一門比較生疏的學問。自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學制傳入中國后,舊時的中學多設有“論理學”課程,這是日本人對邏輯學的譯名。毛澤東一生對哲學懷有極其濃厚的興趣,愛讀邏輯學書,是從《穆勒名學》開始的。他讀這本書時還只有19歲,就接受了邏輯學的原理,此后他一直十分重視思維的邏輯性、寫作的邏輯性。
孟德斯鳩是18世紀政治哲學家,他于1748年脫稿的《論法的精神》,是政治理論史和法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可說是奠定了現代政治科學的基礎。他根據政府實施政策的方式,將政體分為三類:一是共和政體,“國中無上主權,主于全體或一部分之國民”;一是君主政體,“治以一君矣,而其為治也,以有恒舊立之制度”;一是專制政體,“治以一君,而一切出于獨行之己意”。他認為,共和政體基于道德,君主政體基于榮寵,專制政體則基于刑威。書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三權分立說,“無論何等政府,其中皆有三權之分立:曰立法之權,曰行政之權,曰刑法之權”。這三種權力必須分別授予不同的人和團體來執掌,獨立行使,才能最有效地促進自由和避免弊端。如果“三權者合,既議其法令,又主其施行,又審其所行者與法之離合,是憲(立法權)政(行政權)刑(司法權)三權者聚而集于一人一眾之身,是一人一眾者,無論為貴族,為平民,其治皆真專制,雖有粟且不得食,國群自由云乎哉”。嚴復在清朝末年譯出此書,對于抨擊專制帝制、鼓吹民主共和,有明顯的作用。
這些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經典著作的傳播,正反映了五四運動以前中國文化思想戰線上的主要斗爭——資產階級新文化同封建階級舊文化的斗爭。當時的革新運動者,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做了許多啟蒙的工作。這就是所謂“新學”運動。這種“新學”思想有同中國封建思想作斗爭的革命意義,是替舊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服務的。關于這種情況,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這樣寫道:“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都看。向日本、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派遣留學生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國內廢科舉、興學校,好像雨后春筍,努力學習西方。我自己在青年時期,學的也是這些東西。這些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文化,即所謂新學,包括那時的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和中國封建主義的文化即所謂舊學是對立的。”
由于嚴復的譯文古奧難讀,不如梁啟超的文章順暢流利,致使當年思想啟蒙的影響,前者反遠不如后者,這一直是學界的看法:“嚴先生的文字太古雅,所以少年人受他的影響沒有梁啟超的影響大。”(胡適《四十自述》)“這兩部書(指《穆勒名學》和《名學淺說》)當時很負盛名,可是能讀的人并不多。”(馮友蘭《哲學回憶錄》)“可惜嚴復所用的翻譯文字太艱深難懂了,并且所選原著,如《穆勒名學》及《法意》之類,又不是一般知識分子可以一讀即懂的,所以,他在介紹西方資產階級與學說的思想,可能還沒有超過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中所寫的文字給當日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按常理說,嚴復的書是公開出版的,梁啟超的書(雜志)是禁止發行的,嚴復對西方資產階級學問的造詣,又遠非梁啟超所能及。而嚴復翻譯文字所以在中國近代啟蒙運動史上沒有如他自己所預料的,也沒有像我們實際看到的那么蓬勃而具有魔力,他的文字的艱深及一部分原著的難讀,未始不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保ㄍ踉嚒秶缽团c嚴譯名著》)這種情形,毛澤東可能稍有不同,他雖然也是將及弱冠之年,但他的古文根底和領悟能力使他能啃得動嚴復“太務淵雅”的文筆,不過從后來的讀書批語和筆記看來,究竟梁文的引用大大多于嚴文。
這半年的自學收獲很大,影響到青年毛澤東后來思想發展的方向??墒沁@種自學生活遭到父親的反對。為了能繼續從家庭取得有限的費用,以維持最低的生活,而又得到學習的機會,毛澤東最后不得不考入不收學膳費的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