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戲天性:為什么愛玩的孩子更聰明
- (美)凱西·赫什-帕塞克 羅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 迪亞娜·埃耶
- 3238字
- 2021-06-24 11:26:43
前言
現如今,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疲憊不堪,這不足為奇。在如何培養和教育下一代這個問題上,我們都深陷在一場文化假設的旋風中。周圍人總是告訴我們“越快越好”,我們必須逼孩子加快學習的步伐;人們總說,我們必須讓孩子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有意義,孩子就像空房間,而成年人扮演著室內設計師的角色,必須盡責地把房間裝飾得富麗堂皇。然而,兒童發展專家研究了兒童成長與學習的方式,發現有關兒童及其學習方式的流行文化假設與研究結果完全不符。這本書從科學的視角描述了兒童成長的歷程,旨在為匆忙的孩子、急于求成的家長和操之過急的老師提供一劑良藥。
我們寫這本書動機的源頭要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那時塔夫茨大學的戴維·埃爾金德(David Elkind)教授在費城為他的經典著作《還孩子幸福童年:揠苗助長的危機》(The Hurried Child)做宣傳。早在“腦的十年”[1]之前,埃爾金德教授就已經抓住了育兒觀念問題的核心。當時,家長們被告知要把孩子的大腦開發提上日程。埃爾金德教授擔心孩子會變得成人化:他們開始身穿名牌服裝,參加一系列成人活動改編的學齡前兒童活動,包括計算機課、烹飪課、足球聯賽,等等。埃爾金德教授發出警示之時,互聯網時代還沒有到來,父母還不能僅通過點兩下鼠標就輕而易舉地找到育兒經。我(本書作者之一凱西)當時是哈弗福德學院的助理教授,正在對“揠苗助長”這一現象進行研究。埃爾金德教授來演講時,我很榮幸地擔任了演講的主持人。那時我有兩個孩子:4歲的喬希和2歲的班奇。當時,雖然我知道埃爾金德教授的理論是正確的:家長下班后要多陪伴孩子,享受和他們玩樂的時光,但我也能感受到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的痛苦。每次我朋友告訴我他們又給孩子報了藝術班或是足球訓練班,我都不禁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在奔向成功的“賽跑”中落后。
作為一名發展心理學家,我知道埃爾金德教授關于現代家長及孩子所面臨的困境的觀點是正確的。然而,當身邊家長紛紛給孩子報班時,我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努力抵制誘惑,不加入他們的行列,堅持以兒童發展理論作為指導,讓孩子盡情玩耍。16年后,我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現在我有三個兒子)都考進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對此,我很是欣慰。他們聰明活潑,富有創造力。
埃爾金德教授做那次演講時,我(本書作者之一羅伯塔)在特拉華大學任教,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喬迪(現在叫喬丹)那時9歲,艾莉森5歲。還記得喬迪曾去參加一個私立學校的面試,我因為沒有教他閱讀而緊張自責。但是他那時候才4歲!盡管我是發展心理學家,似乎應該育兒有方,但大眾育兒文化顯然還是影響了我。我之所以能抵抗“誘惑”,是因為我知道揠苗助長往往會適得其反,培養出厭學的孩子。當然,我們并不是只坐在家里混日子,我們也會勻出一些時間給音樂興趣班,但我堅決不會讓孩子學習額外課程,不會剝奪他們寶貴的游戲時間。
有人曾邀請我的孩子們去參加一個鄉村俱樂部的交際舞課程,我拒絕了,但是說“不”并不容易。那份精美的請柬上還有浮雕圖案呢!而且我許多朋友的孩子都參加了這個課程。不過,后來我從兩個孩子(如今他們一個20歲,一個24歲)那兒得知,他們格外珍惜那段在家里以及和同齡人玩耍的時光。最近,我的女兒害羞地告訴我,她在孩提時代,很喜歡玩一種手指游戲,即想象自己的手指是一個家庭,每根手指都有相應的角色。兒子則格外鐘愛我家廚房旁的一個閑置樓梯間,因為那是玩捉迷藏的極佳場所。他們都還記得,他們曾在一個家用器具的快遞包裝盒里玩耍,并將其改造成了自己的秘密基地。他們沒有上過舞蹈課程,沒有在小小年紀就學習如何恰到好處地與異性進行互動。但他們損失了什么嗎?他們是否因此錯失良機?是否因為沒有掌握狐步舞或方形步而在社交中受挫?我不這樣認為。我的兒子畢業于常春藤盟校。目前,他參與了“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項目,已經開始為社會做貢獻。我的女兒目前在一所很好的大學就讀,課余時間在一家性暴力受害者援助中心當志愿者。我的子女都是關愛他人、快樂又聰明的孩子。
我們告訴你這些,是想讓你知道,即使是受過兒童發展領域的專業訓練的我們,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時,仍會感到困惑。我們告訴你這些,是想讓你知道,當你敢于跟隨自己的內心,對那些其他孩子都在參加的課余活動說“不”時,你并不孤單。我們告訴你這些,是想讓你的孩子長大后回首往昔時,同樣會告訴你,他們與親朋好友相處的那段時光是多么重要,是那些經歷讓他們的成長充滿快樂。
為什么寫這本書
本書旨在與家長、教育從業者及政策制定者分享有關兒童發展值得注意的知識和經驗。在過去的40年里,針對嬰幼兒的科學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能與全世界的科研人員一起見證這場科學革命,我們感到萬分榮幸。作為科學家,我們都有25年以上的科學訓練和研究經驗;作為家長,我們誠摯地希望能夠幫助孩子和其他家長找回快樂的生活。我們希望幫助你了解孩子的發展之路,這樣你就能夠基于科學事實做出明智的選擇,然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家庭、課堂以及教育政策中去。
很多有關兒童發展研究的媒體報道所包含的科學事實寥寥無幾。新聞報道和廣告大肆渲染玩具對兒童大腦發育的益處,還把嬰幼兒吹捧成數學天才。在本書中,我們將澄清事實。我們勾勒出了孩子真正的學習模式,幫助你把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活。例如,書中包含很多“最佳教育時機”和“發現孩子的能力”版塊。我們將幫助你抵擋努力培養小天才的誘惑,進而培養出幸福、健康、聰慧的孩子。
我們是誰
凱西·赫什-帕塞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是天普大學教授兼嬰兒實驗室主任。羅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在特拉華大學主持嬰幼兒語言研究項目。我們都是獲得國際公認的學者,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起從事研究工作。我們是彼此最好的傾聽者和育兒顧問,我們還共同撰寫和編輯了10本書,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了80多篇論文。我們與業內同人一起,探索人類發展的秘密。
我們曾在兒童發展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從多個角度分享了我們的觀點。我們的研究經費來自社會,我們希望能回饋社會,與家長和專業人士分享我們的研究成果。我們一起研究孩子怎樣學習語言(這是孩子3歲就能完成的“神秘壯舉”),也許因為我們對這一主題的熱情富有感染力,我們之前出版的書《寶寶是如何說話的》(How Babies Talk)已經被翻譯成四種語言。
如前所述,我們理解那些受苦受累的父母,他們一直在努力和時間賽跑。我們自己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有時,我們也會犯過度規劃的錯誤,每次承擔犯錯后果的都是我們自己。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孩子變得脾氣暴躁、身心俱疲、壓力過大。育兒從來都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相比起來,上班可能反而讓我們感到輕松。我們的孩子從未使用過識字卡,但他們都從小就學會了如廁,知道怎樣讀寫,也熱愛學習。
我們還邀請了在天普大學任教的心理學家迪亞娜·埃耶博士共同撰寫本書,她是知名的育兒書作者。她的著作《母親的內疚》(Motherguilt)和《母嬰聯結》(Mother-Infant Bonding)獲得了《紐約時報》的高度評價。迪亞娜給予我們的幫助至關重要,她幫助我們整理我們想與讀者分享的資料,確保本書始終具有可讀性并引人入勝。
不僅是警告
埃爾金德教授和很多人都發出了警告,許多專家都談到也寫到過,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家長和孩子都面臨著過度的壓力。這本書不僅發出了警告,還進一步為人們提供了良藥。通過檢視書中提到的科學家在智力發展和社會性發展方面收集到的證據,你會理解為什么玩耍等同于學習。讀完本書,相信你會以一種全新又令人振奮的視角看待自己的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能力以及他們真正的需求。
這不是一本典型的育兒書。它不會告訴你什么時候給寶寶拍嗝、什么時候開始如廁訓練,或怎樣管教學齡前兒童。但是,這本書將為你提供力量,為你和家庭創造更平衡的生活。未經媒體炒作和專業營銷,本書所有內容都直接來自實驗室。充分地理解兒童發展專家真正想傳達的信息,你將能更好地以批判的眼光閱讀和評判媒體的相關報道。最重要的是,你將更有信心地在教養下一代的路上向前邁進。
[1] 指1990~2000年,得名于美國“腦的十年”計劃。——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