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20世紀前西方經濟思想史上的分析方法與綜合體系

20世紀前,西方經濟思想史上形成了三種主要的分析方法:對人的自然屬性因果關系的經驗分析,對人的社會屬性的邏輯分析方法,以及對人的精神屬性的歷史分析方法。對現象因果關系的經驗分析是現代科學的基本方法,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這一科學方法對經濟學理論發展趨勢的影響。但是,對人社會屬性的邏輯分析方法,以及對人精神屬性的歷史分析方法同樣也是人們認識主客觀關系不可或缺的科學方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表明,對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精神屬性的綜合研究需要辯證方法。

2.1 亞當·斯密的綜合體系

亞當·斯密的理論體系是西方現代經濟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綜合,這一綜合奠定了西方現代經濟理論后續發展的基礎。亞當·斯密看到了人類社會由狩獵、農耕社會向商業社會的轉變不僅是人們生存技巧的變化,同時也是法律制度的變化,以及語言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亞當·斯密的學術抱負是以人際交往為出發點,探究人類的思維能力如何使得人能夠從最初簡單的努力開始,逐步形成復雜的現代文明體系。亞當·斯密最終正式出版的代表作是《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前者是以人際交往為出發點,分析公法形成思想上的原因,后者是以人際交往為出發點,分析私法形成思想上的原因。在對現代文明起源與發展的分析中,亞當·斯密顯示了一種將邏輯演繹、經驗歸納與歷史描述綜合起來的辯證的研究方法。

《國富論》是一部奠定了經濟學理論基本框架的偉大著作,有四個部分:經濟理論(卷1、卷2)、經濟史(卷3)、經濟思想史(卷4)和經濟政策(卷5)。亞當·斯密在理論部分提出了經濟學的三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增長與分工、價格(包括工資、地租和利息)與價值、財貨周轉與貨幣。《國富論》的第二部分是經濟史,亞當·斯密通過對經濟史的描述表達了“看不見的手”的歷史觀念。例如,在歷史的變革中,封建貴族為了經濟利益如何放棄了政治權力等。最后,亞當·斯密對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經濟思想進行了批判,對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的政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總之,亞當·斯密把現代社會的文明體系與思想體系,以及思想體系與思維方式關系的形成與發展,也就是把歷史范疇,作為了研究對象。

2.2 亞當·斯密之后經濟學三種方法的發展

亞當·斯密之后,經濟學在方法上有三種不同方向的發展。李嘉圖的分析方法是邏輯演繹。從形式邏輯的角度看,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有矛盾。李嘉圖對亞當·斯密經濟理論三個問題之間的關系做了不同的處理,試圖化解亞當·斯密價值理論的矛盾。李嘉圖并沒有把增長與分工的關系作為理論的內生問題,其核心問題是分配,并認為決定分配的法則具有社會屬性。李嘉圖以等量勞動交換等量勞動這一社會法則為邏輯出發點,在周轉理論的基礎上指出,為資本家帶來利潤的資本品實際上也是人們通過勞動生產的一種耐用的財貨,資本家與工人之間交換的本質是長時段的勞動與短時段勞動的交換。為此,利潤與工資的決定都服從等量勞動交換等量勞動的法則,由此試圖建立一種邏輯一致的價值理論。在此基礎上,李嘉圖進一步通過不同區域土地農作物生產量的不同,解釋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總之,李嘉圖通過邏輯演繹的方法分析經濟活動中的社會法則。

不同于李嘉圖,經濟學發展的第二個方向側重于研究生產—消費中的自然規律,其研究方法不是李嘉圖以等量勞動交換等量勞動這一社會法則為前提的邏輯演繹,而是對現象因果關系的經驗分析。這個方向的研究把人的消費動機作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首要目的,在此基礎上對生產、消費與分配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經驗分析,并由此解釋價格現象(包括工資、地租和利息),例如薩伊。(16)這種研究方法把發現具有自然屬性的一般經驗規律作為經濟學的理論任務,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馬爾薩斯對人口增長與糧食產量增長矛盾關系的發現。(17)這一方向成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先驅,對經濟增長原因的分析成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核心問題。薩伊和馬爾薩斯的貢獻代表著一些經濟學家力圖把對現象因果關系的經驗分析確立為經濟學的主要方法,以便使得經濟學能夠成為一門“科學”的努力。

經濟學發展的第三個重要方向是以李斯特為先驅的描述性的歷史方法。(18)無論是亞當·斯密、李嘉圖還是薩伊,都試圖為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尋找理論依據,而這種理論依據通常都具有規律性或一般性,無論是先驗邏輯的還是經驗實證的。但是,李斯特展現了一種歷史學家對理論方法的警惕和質疑,他直接在歷史的基礎上分析國家經濟政策制定的根據,此時,理論不過是分析歷史與政策關系的一個中間環節。通過這種研究方法,李斯特發現,解釋不同國家興衰的關鍵是一國經濟政策是否把國家競爭能力作為首要目標,以及根據不同國家的歷史條件所采取的恰當政策。而一國之民族精神則是影響國家政策選擇的重要因素。李斯特強調了國家在個體與社會以及個體與世界關系構建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國家豐富的經濟、社會、政治與精神內涵。(19)在李斯特之后,以羅雪爾和施穆勒為代表的德國歷史學派,以凡勃倫和康芒斯為代表的美國制度學派發展了經濟學的歷史方法。

2.3 約翰·穆勒與馬克思的綜合體系

在這些方法發展的基礎上,不僅如何在一個理論體系中綜合分析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精神屬性成為經濟學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分析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矛盾,也成為經濟學理論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19世紀形成約翰·穆勒與馬克思的兩個綜合性的政治經濟學體系。約翰·穆勒不僅是自由主義的奠基者,在新古典經濟學形成與發展中也還是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者,對認識新古典經濟學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之間的區別也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我國經濟學界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認識較為充分,本文這里側重于對穆勒的分析。

穆勒功利主義的分析方法來源于邊沁。邊沁的功利主義使得法學成為一門經驗科學,良好的法律體系需要通過經驗知識來支撐,而經驗知識需要通過對現象因果關系的科學認識來獲得,并且這些知識是可以不斷增進的,由此不斷推動法律體系的發展。(20)穆勒發展了功利主義:首先,穆勒以個體為出發點,認為人行動的目的(效用)具有豐富的精神內容。其次,穆勒認為人們不僅會將功利主義的原則運用于個人生活中,還會將功利主義的原則運用于社會關系的處理中,此時,禁止人們在運用功利主義原則時的相互傷害是人的社會意識。由此,維護大多數人幸福的功利原則將轉變為人們正義的社會意識,正義的社會意識成為法律的公正原則。(21)最后,在闡明功利主義個體層面的福利與社會層面公正的含義后,法律面臨著如何處理個體與社會關系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穆勒又闡述了功利主義的辯證內涵,把功利主義發展成了自由主義,即好的法律還應該把個體不加限制地運用自身的思維能力作為目標加以追求。(22)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穆勒的思想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利益,表達了功利主義的福利、公正與自由的價值觀,建構了一個相對完備的意識形態。穆勒由此也成為西方社會現代意識形態重要的奠基者。

功利主義與自由主義是穆勒政治經濟學的哲學基礎。穆勒在《政治經濟學原理》中依次分析生產與消費問題、分配問題,以及交換與價格問題。(23)首先,在《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第一部分,穆勒明確指出,社會的生產—消費活動服從自然規律。人類的生活水平將取決于技術進步的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體現為資本積累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其次,在《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第二部分,穆勒分析了分配問題。和李嘉圖一樣,穆勒認為分配有著自身的社會法則,區別于生產—消費的自然法則。但不同于李嘉圖把等量勞動交換等量勞動作為分析分配問題的邏輯前提,穆勒指出社會如何分配產品本質上是政治問題,社會對產品的分配具有任意性,政治力量(例如統治者的暴力)可以任意決定分配的比例。勞動者生產出的產品未必能夠歸屬勞動者,只不過統治者可以將通過暴力建立的分配比例通過法律制度的形式加以確認而已。穆勒明確指出了政治的經濟功能,以及法律制度的政治屬性。但是,社會民主化的進步必然使得法律制度面臨著價值評判。面對當時的社會主義思潮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穆勒認為人們不能夠以生產效率來判定公有制與私有制的好壞。無論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都會存在著生產效率問題,也都存在著激勵問題。穆勒認為,如果社會只是面臨效率與激勵問題,無論在哪種制度下,人類的智慧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穆勒將公正與自由的價值追求,而不是效率的價值追求,作為評判不同經濟制度好壞獨立的政治理念,由此奠定了自由主義的政治原則,并由此來分析所有制問題。總之,穆勒的分配法則不是自然法則,而是社會與精神的法則。最后,在《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第三部分,穆勒又用因果關系的經驗方法分析價格的決定問題。穆勒把價格、工資、地租和利潤作為可觀測的交易現象,從因果關系的角度解釋決定這些現象的其他因素是什么。顯然這些因素來自兩個方面:一個來自供給方,一個來自需求方,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價格。由此,穆勒也奠定了新古典經濟學供求分析方法的基礎。

雖然穆勒的政治經濟學體系具有綜合性,但穆勒與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有五個重大的區別:首先,不同于穆勒從生產—消費的自然屬性的角度描述資本、勞動和土地的性質,馬克思描述的是資本、勞動、土地的社會屬性。其次,穆勒雖然堅持了分配的社會與政治屬性,但實際上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再次,不同于穆勒將生產與消費的自然法則與分配的政治法則割裂開來的做法,馬克思強調了物質財富生產技術的變遷對體現分配關系的所有制形式變遷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分析現代國家以及國際秩序的階級屬性。(24)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內容(25),建立了經濟與政治的相互關系。復次,兩者對經濟與政治關系的不同認識也體現在意識形態上,對福利、公正、自由的內涵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不同。穆勒的哲學基礎是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馬克思的哲學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與空想社會主義,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最后,穆勒構建經濟學的方法是基于形式邏輯基礎上的經驗分析,而馬克思構建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是基于辯證法基礎上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

馬克思試圖建立一個涵蓋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的政治經濟學體系。(26)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周轉理論作為其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并把這種周轉理論發展成為一種歷史理論。馬克思把歷史看成一個“生產”的周轉過程,社會不僅生產物質財富,還生產人和社會結構、法律制度以及思想體系。馬克思在黑格爾辯證邏輯的基礎上,把這個歷史過程描述為邏輯演進的過程。進一步,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將勞動價值理論發展成為剩余價值理論,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分析資本積累,由此揭示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勞動過程與資本運動過程的矛盾。馬克思通過生產力、生產關系與生產方式,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理論框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綜合性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精神屬性之間的矛盾,通過對這些矛盾的分析預期共產主義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的邏輯演進趨勢。

2.4 理性選擇與新古典經濟學

邊際效用革命導致新古典經濟學的形成。邊際效用革命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強調經濟學應該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強調在數量上對因果關系的精確分析,不僅在數學形式上探尋經濟學原理,也試圖將經濟學原理與現實經濟制度聯系起來,從而揭示現實經濟制度背后的數理邏輯基礎。但是,新古典經濟學不僅放棄了勞動價值理論,也放棄了亞當·斯密的歷史分析方法、李嘉圖的邏輯演繹的分析方法,以及穆勒對生產—消費的自然法則與分配的政治法則之間的區分,試圖在生產—消費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確立經濟學所謂純粹的理論對象。(27)

首先,邊際效用理論把消費中的自然規律作為解釋價格出發點,使得新古典經濟學可以從消費的角度解釋效用和價格的關系,例如回答了水與金剛石的悖論。邊際效用理論也奠定了新古典經濟學理性選擇概念的邏輯基礎。其次,龐巴維克的迂回生產理論把邊際效用理論的分析方法擴展到了生產的時間過程中,其時差利息理論奠定了新古典經濟學分析資本的基礎。再次,克拉克的邊際生產率分配理論將邊際效用的分析方法擴展到工資、利息和地租的決定上,把勞動、資本和土地都作為生產要素看待,并把社會的分配法則歸屬為生產—消費中的資源配置的效率法則,由此排除了分配的社會與政治屬性。最后,馬歇爾在供求理論的框架下對新古典經濟的理論內容進行了綜合。馬歇爾通過所謂的連續性假設,將不同階層社會成員經濟活動的動機都歸結為性質相同的動機,所有社會成員都是經濟人,并把這種同一的經濟動機作為分析經濟現象的出發點,力圖把收益—成本的分析方法確立為經濟學的一般方法。進一步,馬歇爾把貨幣看成人類所發明的大規模度量人經濟動機的工具,使得貨幣脫離了其應有的政治屬性,奠定了新古典經濟學對實體經濟與名義經濟關系分析的基礎。

總之,亞當·斯密之后,在薩伊、馬爾薩斯、約翰·穆勒等學者的基礎上,新古典經濟學從生產—消費的自然屬性出發,通過對個體選擇的數學抽象,建立了一種形式化的理性選擇概念——約束條件下的目標優化,把理性選擇作為理論對象,將經濟學的問題描述為稀缺資源配置問題,理性選擇也成為經濟學家通過分析人的行動增進經驗知識的邏輯基礎。這種對現象因果關系的數理分析方法,使得西方主流經濟學看上去更像一門“純粹”的自然科學,然而,西方經濟學的方法論畢竟是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是在功利主義基礎上構建的自由主義。需要指出的是,功利主義僅把科學理解為對現象因果關系的系統化認識,而馬克思認識科學需要認識現象背后的本質。馬克思把歷史范疇作為理論對象,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不僅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具體體現,也是論證社會主義科學性的理論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民丰县| 双桥区| 泸水县| 类乌齐县| 汉寿县| 双鸭山市| 唐海县| 绥德县| 略阳县| 庆云县| 漠河县| 攀枝花市| 轮台县| 海宁市| 麦盖提县| 蓝山县| 关岭| 北川| 延安市| 白山市| 呈贡县| 饶阳县| 揭阳市| 定边县| 碌曲县| 门源| 盐山县| 浦城县| 高州市| 曲水县| 耿马| 绍兴市| 杭州市| 丽水市| 成都市| 满城县| 西平县| 博罗县| 安庆市| 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