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70年與新時代經濟學的歷史使命
- 蘇劍主編
- 4837字
- 2021-06-03 10:35:02
1 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對象與方法
社會生產、消費、分配與交換的經濟活動是不同經濟學理論共同的現實對象。但是,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對經濟活動性質的抽象認識不同,理論的問題、對象與方法也不同。比較于西方主流經濟學把稀缺性資源配置效率作為理論問題,理性選擇作為理論對象,建立了分析資源配置效率因果關系的經驗實證方法,政治經濟學則需要把現代化的性質、目的與原因作為理論問題,把歷史范疇作為理論對象,建立綜合分析歷史范疇邏輯演進的辯證方法。
1.1 理性選擇與稀缺資源配置
新古典經濟學奠定了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基本范式。這一范式可以用5個公式表述。①描述消費者偏好的效用函數:U=U(X1,X2);②描述生產技術的生產函數:Xi=F(Li,Ki),i=1,2;③對稀缺性資源約束的描述:L1+L2≤L?,K1+K2≤K?;④描述交換與分配的收支等式(斯密等式):piXi=wiLi+riKi;⑤描述貨幣供求的,例如貨幣數量論的M=kPy,以及凱恩斯的貨幣理論與弗里德曼的新貨幣數量論等。這一理論范式核心內容是從理性選擇的角度分析個體與社會的關系。
首先,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個體理性(Rational)選擇描述經濟活動配置稀缺性資源的性質:假設社會由一個個體構成,并假設個體關于(X1,X2)的偏好是理性的(偏好具有完備性和傳遞性),個體在生產技術和稀缺資源的約束下,選擇(X1,X2),最大化效用U。新古典經濟學正是從理性選擇與稀缺性的概念出發,定義了人行動的經濟性質:只要個體對行動的選擇具有配置稀缺性資源的性質,個體的選擇就具有經濟內涵。新古典經濟學根據人行動的這一經濟性質解釋價格的含義:價格反映了資源相對于偏好的稀缺性,這一含義蘊含在理性選擇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均衡條件中。
其次,新古典經濟學通過供求理論,將個體的理性選擇擴展為社會的理性選擇,分析市場經濟配置稀缺性資源的機制與效果。個體對行動的選擇將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個體行動具有策略理性的性質。由此,新古典經濟學分析家庭與企業的供求行為與市場均衡。新古典經濟學通過帕累托最優定義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論證完全競爭市場中收支等式表現的分配關系符合社會對稀缺性資源有效率的配置,而貨幣數量只會影響名義價格,不會影響實際價格與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
最后,20世紀后,在理性選擇范式的基礎上,西方主流經濟學有著進一步的發展。例如,計量經濟學對政策效果的經驗實證分析,微觀經濟學對市場失靈的條件以及政府作用的分析,凱恩斯對貨幣非中性的認識,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對策略理性的擴展分析,行為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對人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特征的分析,等等。然而,理性選擇仍然是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概念。
1.2 歷史范疇與現代化的性質
當西方主流經濟學把稀缺性資源配置效率作為經濟學的理論問題,把理性選擇作為理論對象時,卻忽視了經濟學應該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F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轉變,中國也正處于由傳統的農業文明轉變為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為此,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性質、目的與原因是政治經濟學應該回答的一個基本問題。
社會生產、消費、分配與交換的經濟活動具有歷史性。什么是歷史?歷史作為一個范疇,其外延和內涵是什么?現代歷史又具有怎樣的性質?對此,本文的出發點是:一切社會現象、社會存在或者社會生活都是人們的行動及其相互關系的表現,更為具體地,是人們所思、所言、所行及其相互關系的表現。歷史學家通過描述人們的思、言、行描述歷史,歷史也是社會現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會現象就是歷史范疇的外延。那么,歷史范疇具有怎樣的內涵呢?我們仍需要通過人的思、言、行及其相互關系描述歷史的內涵與現代性質。
首先,人們的實際行動呈現為所創造的種種具體的文明事物,例如,人口、消費品、勞動工具、家庭、鄉村、城市、法律、制度、政府、國家等。這種種的具體事物構成了人類社會現實存在的文明體系。而人類社會的文明體系是不斷變化發展的?,F代化的一個基本性質是人類社會由傳統的農業文明轉變為現代工業文明,這一轉變不僅伴隨著社會商業化與金融化的發展,這些發展還推動著社會結構與法律制度的變化,推動著現代企業、現代政府、民族國家以及現代國際秩序的形成與發展??傊?,工業化、商業化與金融化是現代文明的基本性質。
其次,從思想的角度,現代化是現代科學技術推動的一系列社會變遷。(8)在西方的現代化過程中,伴隨文明體系的劇烈變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推動著西方現代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此時,人們面臨的一個具體思想任務是認識怎樣的文明體系是好的(善),例如怎樣的法律制度是好的。而判定一個文明體系是好的(善)的基本標準是這個文明體系是否能夠真實地(真)實現人們對美好(美)生活的追求。社會的思想體系具有真、善、美的內容,使得人們對文明體系善惡性質的判定,不僅能夠體現人們對自身主觀目的美與丑的認識,也能夠體現人們對自身行動客觀結果真與假的認識?,F代化也是人們思想體系的現代化,而理性(Reason)則是現代思想體系的基本性質。
最后,現代化還是人們言語方式的現代化。人們通過言語活動交流思想,言語活動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符號的使用,使得社會具有文化屬性。人們不僅通過言語活動表達和交流思想,這還使得人們通過實際行動所創建的文明體系具有了思想內涵。我們可以將社會現象看成人們通過言語活動把思想體系與文明體系聯系起來的一個文化體系。歷史是人類文化體系的變化發展,表現為人們的言語方式,以及文明體系與思想體系相互關系的變化發展?,F代化的一個文化特征是,貨幣成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使用的最一般的形式符號。(9)(10)現代經濟學正是研究人類文化這一形式特征背后原因的學問。(1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把商品作為理論的邏輯起點,準確地把握了人際交往的商品化是現代文化的基本性質。
總之,我們不能夠脫離個體行動的選擇,抽象地敘述“歷史”,若如此,這樣敘述的歷史是沒有任何具體社會生活內容的歷史,或者是沒有任何外延的歷史范疇。同樣,我們也不能夠脫離社會存在文明、思想與文化的具體歷史內涵,純形式化地分析所謂個體的“理性選擇”,因為任何個體行動的意義總是由歷史范疇的具體內涵規定的。為此,當我們把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性質、價值與原因作為政治經濟學應該回答的問題時,歷史范疇必然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對象。人與自然關系的工業化,人際關系的市場、貨幣與資本化,以及人認識與實踐主客體關系的理性化,是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我們需要在歷史、哲學、經濟學的框架下認識現代化的性質、價值與原因。
1.3 現代化的哲學內涵
當現代化成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對象,我們又應該如何認識現代化的目的與原因?這就涉及對現代化歷史范疇理性內涵的哲學認識?,F代自然科學發源于西方社會,現代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有兩個重要的來源:一個是源于古希臘歐幾里得幾何學公理化的形式邏輯的思維方式,另一個是源于文藝復興以來對可觀測現象因果關系的實驗?,F代自然科學不僅僅是獲得經驗知識的方法,還是一種人文精神,使得人們相信人可以通過發現正確的思維方式創造新的思想體系與文明體系,由此實現人自身的目的,創造人存在的價值??傊F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使得西方人認識到,人自身而非上帝是他所生活的世界的創造者,人的理性(Reason)是這種創造力的原因。
笛卡爾對主體與客體的明確區分及其對兩者關系的分析,不僅奠定了現代科學“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理性精神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西方現代哲學的出發點。(12)西方現代哲學的一個基本任務是從主客體關系出發,力圖完整地認識現代化歷史進程的理性內涵。但是,西方現代哲學對理性內涵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例如休謨對因果關系經驗知識客觀性的質疑,邊沁對因果關系經驗知識功利性質的認識,以康德和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對真善美思想體系理性內涵的邏輯分析,以及馬克思所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等等。在西方現代哲學史的基礎上,如何認識歷史范疇的理性內涵,本文概括如下三條原則。
第一,人們思言行的社會現象是對主客體關系的認識與實踐,在實踐上表現為文明體系,在認識上表現為思想體系。人們通過言語活動將思想體系與文明體系聯系起來,并賦予文明體系思想的意義,使得社會成為一個文化體系。人們對主客體關系的認識與實踐是本文對歷史范疇的哲學抽象,即人們對主客體關系的認識與實踐是歷史范疇。第二,人在主客體關系的認識與實踐中同時具有主體性與客體性,并體現著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精神屬性。人在對主客體關系不同屬性的認識與實踐中展現著人不同的價值追求,即福利、公正與自由。第三,人在福利、公正與自由的價值追求中展現著不同的思維方式。人的思維方式表現為范疇體系形成概念并運用概念的邏輯過程。歷史也是范疇和概念變化發展的邏輯過程。
總之,從哲學的角度,人們在生產、消費、分配和交換中所面對的問題不僅是如何理性地(Rational)配置稀缺性資源,更應該是如何創造性地認識與實踐主客體關系。此時,理性(Reason)是人們探索人自身創造性原因的一個永恒的問題。這一問題既具有客體性內涵,體現人行動的客觀規律性,也具有主體性內涵,體現人行動的主觀能動性。經濟學所要發現的規律不僅是社會經濟生活中資源配置效率的經驗規律,并在形式邏輯上將經驗規律系統化,構成一個無矛盾的理論體系,還應該是人類創造現代文明、思想與文化的辯證邏輯。恩格斯指出,理論自然科學具有狹隘的形而上學性質,還需要學會掌握2500年哲學發展的成果,才能一方面可以擺脫任何單獨的、處在它之外和凌駕于它之上的自然哲學,另一方面也可以擺脫它本身的、從英國經驗主義沿襲下來的、狹隘的思維方法。(13)恩格斯還指出,近代自然科學的第一個時期——在無機界的領域內——是以牛頓結束的。從自然史的角度,無機界基礎上形成的有機界會產生思維著的精神,而人的正常狀態是一種同他的意識相適應的狀態,是需要他自己來創造的狀態。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既不能把握自然史的這一演進,也不能把握人創造的狀態。為了把握自然史的演進與人創造的狀態,現代科學需要從形而上學向辯證法這一高級思維方式復歸,而希臘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是辯證法的兩種形態。(14)“現代唯物主義把歷史看作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于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于是,在以往全部哲學中仍然獨立存在的,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其他的一切都歸到關于自然和歷史的實證科學中去了。”(15)這就要求中國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不僅重視形式邏輯的分析方法,也要重視辯證法的綜合方法。
1.4 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與綜合方法
當我們把現代化歷史進程的性質、價值與原因,而不僅僅是稀缺性資源的配置效率,作為政治經濟學需要回答的問題時,就需要把歷史范疇而不是理性選擇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對象。當我們考察現代化的性質、價值與原因之間的關系,或者考察現代文明體系、思想體系、文化體系的理性內涵時,可以進一步提出三個具體的理論問題:第一,如何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認識工業化、商業化與金融化的現代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第二,現代文明與人的思維方式以及與人的福利、公正、自由之間的關系是什么?第三,貨幣表現的價格現象(包括工資、地租、利息)與人的思維方式以及與人的福利、公正、自由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顯然,相較于稀缺資源的配置問題,這三個問題都具有歷史性,政治經濟學可以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把握歷史進程的辯證邏輯。
本文下面通過20世紀前的西方經濟思想史說明經濟學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形成了兩種發展趨勢:一種趨勢是對人在主客體關系中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進行有所側重的研究,由此發展出了不同的分析方法;另一種趨勢是辯證綜合地認識人在主客體關系中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與精神屬性。新古典經濟學是第一種趨勢中的多種理論成果之一,側重研究了人的自然屬性,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則是第二種趨勢的一個理論成果??傊?,對現代化的性質、價值與原因之間關系的不同認識,或者對現代化的性質與理性關系的不同認識,產生了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我們還需要通過西方經濟思想史的這一性質,結合中國經濟思想史,認識我們如何構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
- 中國零售業“走出去”對接“一帶一路”
- 瘋狂的谷子:千億市場的財富密碼
- “十三五”及2030年發展目標與戰略研究
- 城鄉一體化與勞動就業: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就業結構優化效應與路徑研究
- 高鐵:歐亞大陸經濟整合與中國21世紀大戰略
- 高成長企業論·第三季:中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異質企業與中國經濟升級
- 經濟改革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研究書系)
- 中國重組:一個中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
- 深化改革與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國經濟前沿”叢書)
- 中國改革開放與發展實踐叢書:中國式反貧困模式演進與實踐
- 云南30年的沿邊開放歷程、成就和經驗
- “雙碳”目標下綠色技術市場推廣問題與策略
- 中國經濟轉型與金融發展研究
- 以綠色區域治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研究系列·智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