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新中國70年與新時代經濟學的歷史使命作者名: 蘇劍主編本章字數: 1273字更新時間: 2021-06-03 10:35:02
理性選擇、歷史范疇與中國政治經濟學的綜合建構(1)
黃 淳 易定紅(2)
摘要:中國正處在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政治經濟學不僅需要把稀缺性資源的配置效率作為理論問題,更需要把這一歷史進程的性質、價值與原因作為理論問題。為此,中國政治經濟學應該把歷史范疇而不是把理性選擇作為首要的理論對象,建構能夠分析中國的現代文明體系、思想體系與文化體系形成與發展邏輯的辯證方法。這就要求我們從主客體關系的角度識別不同經濟學理論對現代文明理性內涵的不同認識,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綜合不同經濟學理論對人自然屬性因果關系經驗實證的分析方法、對人社會屬性邏輯演繹的分析方法以及對人精神屬性的歷史分析方法,從中國人民自身的所思、所言和所行出發,分析中國人民對主客體關系認識與實踐的創造性,使得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邏輯能夠把握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邏輯。
關鍵詞:歷史范疇;理性選擇;中國的現代化;經濟學的方法論
目前人們認識到,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綜合西方主流經濟學、西方非主流經濟學以及中國自身的經濟思想,是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途徑。(3)(4)然而,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對經濟學的性質有著不同的認識。馬克思指出:“凡不是自然科學的科學都是歷史科學。”(5)馬克思強調了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屬性。西方非主流經濟學,例如李斯特的經濟學、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也具有鮮明的歷史屬性。一些中國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應該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來源,同樣也強調中國政治經濟學自身的歷史屬性。(6)總之,這些理論和思想都強調,歷史不僅應該是經濟學的現實對象,其作為一個范疇也應該是經濟學的理論對象。但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的西方主流經濟學把稀缺性資源的配置效率作為經濟學的理論問題,理性選擇作為一個概念則成為西方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對象。(7)中國政治經濟學的建構必然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歷史范疇而不是理性選擇應該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學首要的理論對象?我們如何以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為基礎綜合西方主流經濟學,以及其他的經濟學理論建構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本文的目的是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初步的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先說明西方經濟學對經濟學問題、對象與方法的認識,然后說明當我們分析現代化的性質、價值及原因時,為什么要在歷史、哲學、經濟學的框架認識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問題、對象與方法。本文第二部分通過分析20世紀前西方經濟思想史,說明我們還需要在價值觀與方法論上,辨識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不同。例如,西方經濟學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以數理邏輯為基礎的對現象因果關系的因素分析方法,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共產主義的價值觀,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的對現象背后本質的分析方法。本文的第三部分說明中國正處于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需要學習西方實現現代化,然而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又不同于西方,我們還需要在歷史、哲學與經濟學的框架下,比較中西方不同的現代化道路,認識中國政治經濟學作為歷史范疇的性質,以及歷史構建的方法。最后是結語。
- 農村地權的穩定與流動
- 健全公平有效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
- 2019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 產學研協同創新與區域創新績效研究
- 三去一降一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中國家族企業年輕一代狀況報告
- 設計軟實力評論:聲譽、文化價值與設計的軟實力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西部發展研究(2017年第1期 總第7期)
- 產業經濟熱點問題研究(第三輯)
- 產業空間重構與經濟非集聚研究:2006年以來中部六省經濟分化的一個解釋
- 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1978~2018)
- 清代東北地區水災與社會應對
- 中國科技之路·信息卷:智聯萬物
- 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