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之王:超級品牌管理日志
- 彭雅青
- 1151字
- 2021-05-19 17:41:50
1月19日 品牌文化警鐘:中國國產(chǎn)可樂的集體之殤
品牌的終極競爭,就是品牌文化的競爭。
? 品牌案例
生活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可能都還記得“非常可樂一開,好事自然來”“汾煌可樂,大家齊歡樂”的廣告語。
20世紀80年代,天府可樂甚至被定為國宴飲料,一度占據(jù)了國內飲料市場75%的份額。
娃哈哈集團旗下的非常可樂,年銷售額曾近30億元。
還有少林可樂、嶗山可樂、幸福可樂……細細數(shù)來,我國的可樂品牌曾經(jīng)多達數(shù)十種。
但如今,它們大都已銷聲匿跡。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中國市場達到了絕對壟斷。
? 品牌分析
一提起圣誕老人,你可能就會想到那個紅衣、紅帽、白胡子的快樂老人形象。這,已經(jīng)是標志性的世界文化符號。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個形象源自可口可樂的品牌廣告。
此前,市面上圣誕老人的形象多種多樣,服裝花花綠綠且高矮胖瘦不等。1931年,可口可樂請著名商業(yè)插畫家Haddon Sundblom以可口可樂品牌色創(chuàng)作了圣誕老人形象,并以此作為形象代言。此后數(shù)十年,隨著可口可樂品牌廣告的不斷持續(xù)和強化,這一形象,慢慢變成了全民共識,成了經(jīng)典文化符號。
之所以提及這段往事,是想告訴讀者——文化,才是“兩樂”橫掃世界的最大“殺手锏”,也是中國本土可樂品牌集體潰敗的根源。
可口可樂代表快樂,百事可樂崇尚青春,它們背后的可樂文化實際上是美國文化的縮影。
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國產(chǎn)可樂品牌的締造者,似乎都默認了這種認知。于是,大部分國產(chǎn)可樂從口感到稱號,從包裝到概念,從廣告到活動,都迷失在對“兩樂”的模仿里。盡管許多國產(chǎn)可樂大打民族牌,宣稱是“中國人自己的可樂”,但沒有人能夠給出下面這個問題的答案:遮掉Logo,一瓶同“兩樂”并無明顯差異的國產(chǎn)碳酸飲料,與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到底有什么關系?
這樣的尷尬,似乎注定了中國可樂品牌的集體之殤——當可樂市場的大門一步步打開,“兩樂”攜原生可樂文化長驅直入,幾十種國產(chǎn)可樂竟無一能與之抗衡。
品牌戰(zhàn)略家斯科特·多哥曾指出:“打動你頭腦的品牌你會為它而改變,打動你心靈的品牌你會為它而奉獻。”品牌文化的價值,在于它通過精神境界的塑造,賦予產(chǎn)品以溫度和靈魂,帶給消費者更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價值共鳴及精神歸宿。
可以說,品牌的終極競爭,就是品牌文化的競爭。
最典型的莫過于非常可樂,它由娃哈哈集團于20世紀90年代末推出。當時的“兩樂”已經(jīng)雄霸中國城市市場,非常可樂轉而進軍農(nóng)村市場,憑借娃哈哈在二三線市場的渠道優(yōu)勢,年銷售額一舉突破20億元,與“兩樂”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當“兩樂”渠道下沉,可樂文化開始在中國農(nóng)村普及時,無法形成自有文化的非常可樂很快就潰不成軍,至今已難覓蹤影。
沒有文化的強力支撐,資本、渠道、市場、營銷等幾乎所有的壁壘都將不堪一擊。這便是品牌之“魂”的力量,更是品牌之“魂”的警鐘!
? 品牌感悟
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
——《華為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