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唐僧拒絕了寇員外:別讓“拒絕敏感”拖累了你

一、盛情難卻

取經路上,唐僧面對的誘惑很多,有美色、金錢與名利,還有安逸、享樂與舒適,在重重關卡面前,如何堅定自己的內心,做一個有始有終、不被誘惑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不,唐僧師徒眼看就要到靈山了,看到天色已晚,便想在寇員外家借宿一晚。

寇員外一聽有僧人來,歡喜得不得了,拐杖都丟了,一路小跑出門迎接四人。看到唐僧師徒,寇員外也不怕他們長得丑陋,還畢恭畢敬、熱情地招呼他們進來,并親自做起了領路人,把他們引進上房落腳。這還不算,員外還對唐僧師徒說:“老師們請放心地在這住,讓我敬敬誠意,等到一個月后,我會安排車馬送老師上靈山。”

要說盛情款待,真的沒有比寇員外做得更好的了。唐僧看到寇員外這么有誠意,也就沒有什么好拒絕的啦。

二、一心想走

時間一天天過去,唐僧師徒無事可做,就是整日好吃好喝地被伺候,唐僧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去向寇員外請辭。寇員外自然是不許的,就以“只等我做過了圓滿,方敢送程”為借口留人。唐僧一聽也覺得寇員外所言有理,不能耽誤人家“做公德”呀,于是就又留下了。

可是唐僧一心想著雷音寶剎,就算暫時留下,心也是不靜的。這不剛過了三四天,唐僧又去請辭了,員外此時打起了人情牌:“老師,是不是我接待不周,怠慢了你們,你們才急于想離開呢?”唐僧趕緊搖頭否定:“不是的,員外的盛情,我們真的是難以回報。只是我承諾唐王三年可回,現在已經過了十四載了,我還沒有取到真經,心里很是愧疚,希望員外能放貧僧前去,及早了卻貧僧的心愿,待貧僧取回真經,再來貴府常住!”

員外見唐僧一心想走,也不好再說什么,不過心里肯定是極不情愿的。夫人知道老爺的心思,也趕緊出來挽留,說愿以針線活來供養師父們,希望師父們可以再住半個月。員外的兒子也出來湊熱鬧了,還說要以學費來養活師父們半月。

面對這種情況,唐僧是什么態度呢?畢竟一家人都不想他們離開,如果執意要走,豈不是傷了和氣,鬧得雙方都不愉快。我們這樣想,唐僧可不這樣想,他堅定地說:“我今天一定要動身,說什么也不敢留下了,再耽擱下去,唐王會砍了我的頭!”

三、“拒絕敏感”知多少

唐僧難道沒想過他的這些話會讓對方很難堪嗎?不是的,唐僧知道他這樣會傷了這一家人的心。但是在他眼中,取經的重任遠比人情世故更重要,誰要阻礙或者耽誤他去取經,他都會毫不留情地拒絕。

但是決絕地拒絕別人的盛情邀請,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拒絕敏感”。什么意思呢?就是一種不會拒絕,又怕被別人拒絕,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的心理狀態。

患有“拒絕敏感”的人,還有“老好人”“濫好人”“溫柔”“好脾氣”“包子”等一系列稱謂。他們總是熱心助人,口碑好,別人找他們幫忙,他們從不拒絕,可內心的苦水只有自己吞。這就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慮現象。

拒絕敏感者對信息非常敏感。拒絕敏感者很容易察覺出來自親近之人的冷漠(往往從蛛絲馬跡中推斷,或憑空想象出來),而且會將種種跡象解釋為:對方故意拒絕自己。甚至他人毫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拒絕敏感者都會認為是在拒絕自己,這在他人看來似乎是莫名其妙的。

當真的被拒絕時,拒絕敏感者內心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感到難受,可能會表達出一些過激的言詞,比如責怪對方,恐嚇要傷害對方,等等。這將進一步激化雙方的矛盾,對雙方的關系或者心理健康更加不利。

那“拒絕敏感”是怎么產生的呢?心理學研究發現有些人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情緒及行為反應,他們總在焦慮地預期自己可能會被拒。在一些明明不好不壞、模棱兩可的情境中,他們更容易感覺自己會被拒絕。在這樣的認知狀態下,人們就容易形成“拒絕敏感”的人格特質。這種潛意識害怕被拒的感覺有可能和童年經常遭受父母的拒絕或者與以往的消極經歷有關。

四、“拒絕敏感”,在唐僧這里根本不存在

說起“拒絕敏感”,我們再來看一下唐僧的行為。就算面對這么大的人際壓力,他也沒覺得不好意思或難為情。沒有什么可以阻止我西行的心。不管你使出什么招數,我就三個字回應:不答應。

為什么唐僧可以這樣理直氣壯地說出“不”呢?因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不管外面有多大的誘惑,有多大的福利,統統和他無關。他只關心自己的事,他只想完成自己的任務。外人盛情邀約,不行,我還要去取經,不能留在這;旁人想用人情拴住我,想用安逸舒適迷惑我,不行,取經任務沒完成,一刻也不能耽擱。

所以,只要明確自己的目的,說出“不”就很容易了。

五、直接拒絕真的很難

現代社會有很多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人。能夠像唐僧這樣立場鮮明、實話實說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朋友要求幫忙的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明明讓我們很為難,甚至會影響我們自己要做的事,我們還是習慣性地答應了。明明是下班時間,老板突然一個電話過來,讓你緊急加班,完成一項任務。你雖很不樂意,牢騷已經收不住了,可還是乖乖地接受了老板的安排。

面對朋友與領導,我們不敢大聲地說出“不”字,因為我們害怕傷了情分,害怕丟了飯碗,所以我們只能為難自己了。

就算有的時候真的拒絕了,我們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直截了當地說“不行”,而是費盡心機地編個理由,搪塞過去。比如,當你的朋友叫你一起吃頓飯,但你不想去時,你一般不會直接說“不想去”,而是編了個“有事情去不了”的理由;當與你久不聯系的人突然聯系了你,開口就讓你幫忙時,你并不情愿,但是礙于情面,你會說“我最近有點忙,手頭的工作還有很多沒做,可能幫不了你”。

“找個理由”已不只是我們拒絕別人的方法,我們也會建議別人這樣做。比如聽到好友的抱怨:“這事兒我真的不想幫他收拾了,好想把這個人拉黑啊!”我們會耐著性子,勸自己的朋友說:“找個借口拒絕了吧。”

“找個理由”來拒絕別人已經成為我們的“金科玉律”。凡是不想做的事,我們都可以找個理由搪塞過去。可我們為什么寧愿撒謊,冒著被人戳穿的風險也不敢直接拒絕別人呢?我們為什么鼓足勇氣,猶豫了又猶豫,但終究把心里真實的想法扼在喉嚨間?

這可能和我們的人情文化有關。有一句話是“人要臉,樹要皮”,話糙理不糙,在我們的文化教育中,直接拒絕他人,相當于駁人面子。

我們常會聽到對方說:“這點小忙都幫不了嗎?不給我這個面子是不是?”“就咱倆這交情,你就喝這么點?不給我面子!”甚至有的時候,父母或朋友都得進來插一腳:“這事兒還是給人家辦了吧,不然多不給人面子……”

我們生活在“人情”的社會中,受到這樣的文化熏陶,自然不敢直接拒絕別人。但是我們并非無法改變這種情況。要想擺脫“不好意思”,我們必須明白自己的立場,面對真實的內心,善待現在的自己。

就像唐僧,他知道要是他再不走,心理上的焦慮就會日夜折磨著他,讓他吃不好也睡不好。與其這樣身心摧殘,還不如直接說出那個“不”字。雖然員外可能當場掛不住臉,但是事后冷靜下來,應該也會理解他的行為。所以,直面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才不會被“拒絕敏感”拖累。

六、“只要說出來就好”

小蕊在廣州參加工作不久,收入勉強能填飽肚子。可是在老家的人面前,她總覺得不能“掉面子”,于是每次給家里打電話,她都說自己的收入很高,在廣州過得很好,讓家里人不要擔心。

有一天,一向疼她的姑媽打電話說要來廣州看她。對于姑媽的到來,小蕊當然是很歡迎的,可是一想到自己的收入有限,姑媽一來不就露餡了嘛,她就開始焦慮起來。但是這份苦只能往肚子里咽,不能跟別人說。小蕊在電話中信誓旦旦地表示要帶姑媽去吃最有名的小吃,還要游遍全廣州。

姑媽來到廣州后,小蕊就陪著姑媽各處轉了轉。等到了吃飯時間,小蕊身上只剩下60元,這已是她所能拿出招待姑媽的全部了,她很想找個小餐館隨便吃一點,可姑媽卻相中了一家很體面的餐廳。

小蕊沒有辦法,只得隨她走了進去。她們坐下后,姑媽開始點菜,她每點一份昂貴的菜,都征詢一下小蕊的意見,小蕊雖然心里反對,嘴里卻只是含混地說:“隨便,隨便。”

此時,她的心里已經七上八下,放在衣袋中的手緊緊抓著那60元錢。可是姑媽好像一點也沒有注意到小蕊的不安,她不停地夸贊著這可口的飯菜,小蕊卻什么味道都沒吃出來。

最后的時刻終于來了,彬彬有禮的侍者拿來了賬單,徑直向小蕊走來。小蕊張開嘴,卻什么也沒有說出來。

姑媽溫和地笑了,她拿過賬單,把錢給了侍者,然后盯著小蕊說:“孩子,我知道你的感覺,我一直在等你說‘不’,可你為什么不說呢?要知道,有些時候一定要勇敢地把這個字說出來,這是最好的選擇。”

是呀,勇敢地說出“不”,有時候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可是這個“不”字實在是太難開口了,尤其是面對親人的時候。小蕊心里清楚自己的經濟狀況,可還是一個勁兒地打腫臉充胖子,還不是害怕親人笑話自己,看不起自己。我們把自己的面子看得過重,往往就要承受“有臉面”背后所帶來的壓力。

七、善待自己有妙招

也許有讀者覺得我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人情世故誰能逃得了,如果有親人或朋友向你求助,你要是直接回絕,換來的可不是諒解,有可能就是抱怨甚至絕交。另外,誰還沒有無助的時候呀,這次你向別人伸出援助之手,可能下次就換作你去求別人了。所以,別太小家子氣,別動不動就回絕,否則到時候你哭都沒地方哭。

的確,人情世故,你來我往,這是每個人都逃不了的處事規則。但是如果發展到“拒絕敏感”,就不僅僅是人情世故,而是人際病態了。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說出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人際交往放在可控的范圍內,而不是一味地委屈自己,討好別人。

唐僧可以勇敢地說“不”,難道他就不是一個有人情味的人了嗎?不,他還是一個很受人歡迎的高僧;小蕊不敢說“不”,難道她就是一個很懂事很會做人的人了嗎?也并不是。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這其實是軟弱膽怯的表現,我們可能還會有點看不起她。

所以,把人際交往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別讓“拒絕敏感”拖累你,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那我們究竟該如何做呢?

1.明確自己的立場

我們只有堅定自己的立場,才能做到有選擇地放棄。就像唐僧一樣,他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敢于拒絕寇員外一家的深情邀約。這點放在我們常人身上,也同樣適用。立場就相當于方向,方向明確了,心里自然就會有桿秤。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也就很明了了。

那我們該如何找方向呢?如何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呢?這就是我接下來要談的主題,我把它稱為“找回迷失的自我”。

2.找回迷失的自我——石頭的故事

一個人沒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也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他的所作所為都以外在的評價來衡量,別人說他做得好他就跟著高興,別人說他做得不好他就會深深地自責、內疚。讓這類人說出否定的話那簡直比登天還難。所以,他們現在必須要做的就是找回迷失的自己。

自我的迷失,就像是一顆小石頭被扔進了一堆雜亂無章的石頭中一樣,它很難被發現。那么,怎樣做才能發現自我,或者重新找回自我?

自我對于我們來說是無形無體、不可見不可觸摸的。這里向大家推薦我創作的技術——石頭的故事。這個技術我已經使用六七年了,我的很多學員都應用過,學員對此的評價也都很高,所以推薦給大家。

“石頭的故事”,顧名思義,就是和石頭有關的故事,只不過這個石頭不僅是指自然界中真實的石頭,也是我們內心的自我象征。技術的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收集一堆形狀各異、大小不同的石頭,最好有20顆以上,洗干凈。

(2)找一個安靜的獨處時間,把這堆石子放在自己面前,先和它們靜靜相處10分鐘。

(3)體會自己的內心,當內心逐漸平靜下來后,在這堆石頭中尋找一顆小石頭,這顆石頭將代表你的自我。

(4)當你找到這顆石頭,這代表自我被重新發現。這個時候,它就像是一個新生兒一般,需要人來肯定其存在,以獲得安全感。所以,你要給它取一個名字。取名的意義,代表接納自我的回歸,確定它的存在,并正視它,和它溝通。通過這些程序,你可以逐漸找到讓自己迷失的原因,并著手修復和完善。

(5)與這塊石頭溝通,可以和它對話,問你想問的所有問題,包括你的理想,也可以寫一封信給它。

(6)如果你愿意,把它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讓它成為你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和它聊聊天。或者僅僅是看著它,關注它,體會它的存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河市| 山东| 静海县| 清河县| 中牟县| 鄄城县| 抚州市| 嘉荫县| 呼和浩特市| 略阳县| 乐业县| 宁阳县| 明溪县| 怀远县| 冕宁县| 修武县| 遂昌县| 沙雅县| 青浦区| 舞阳县| 军事| 乌拉特后旗| 额敏县| 泗水县| 河北省| 舒城县| 应用必备| 义马市| 洞头县| 铁岭市| 新源县| 宁南县| 临泉县| 修文县| 和平区| 宣化县| 平利县| 宁海县| 射阳县| 潼关县| 广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