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八戒的消極:惰性思維人人都有
- 向《西游記》取心靈成長經
- 韋志中
- 3994字
- 2021-05-06 17:00:34
一、八戒最消極
要說取經團隊中誰最不積極,我們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八戒了。八戒動不動就嚷著要散伙: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莊,沙師弟回他的流沙河!有人做過統計,在《西游記》小說中,八戒共說了九次散伙。
1.第三十回:黃袍怪將唐僧變為老虎,白龍馬要去刺殺黃袍怪卻被其打傷,八戒看見后對白龍馬第一次提出“散伙兒”。
2.第三十二回:孫悟空為了讓八戒去巡平頂山,故意流出眼淚。八戒認為悟空見到了連他都敵不過的厲害妖精,對沙僧提出了“散伙兒”的意見。
3.第四十回:唐僧被圣嬰大王擄走,孫悟空提出“散伙兒”,八戒急忙附和悟空。
4.第五十六回:孫悟空將幾個強盜的腦漿打了出來,把八戒嚇了一跳。急忙跑回去對唐僧報告,并要“散伙兒”。
5.第五十七回:六耳獼猴冒充孫悟空,在八戒、沙僧不在師父身邊的情況下,一棒打昏了唐僧。八戒、沙僧回來后,以為唐僧死了,提出“散伙兒”。
6.第七十四回:師徒們到了獅駝嶺,太白金星變作老人前來傳報消息,豬八戒得知三個妖魔的神通后,嚇得急忙回報唐僧等人說:“唬出屎來了!”并要求馬上“散伙兒”。
7.第七十五回:孫悟空被獅駝嶺大魔頭青毛獅子怪吞下肚去,八戒看見后,以為悟空死了,急忙跑回來告訴唐僧與沙僧,并要求“散伙兒”。
8.第八十一回:唐僧在鎮海寺得病,八戒便商量著賣馬賣行囊,買棺材給唐僧送終。最后“散伙兒”。
9.第八十二回:八戒聽無底洞的女妖說老鼠精要與唐僧成親,趕忙跑回山上對悟空與沙僧說要“散伙兒”。
通過這九次提議散伙,我們可以看出,八戒的散伙之心是貫穿前后的。一遇到厲害妖怪,八戒便會嚷著散伙;一遇到師父有難,八戒也會叫著散伙。
二、原來是惰性思維在作怪
八戒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為什么一遇到困難,他就想撂挑子不干呢?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是他的惰性思維在作怪。
惰性思維是我們思維深處存在的一種保守的力量,表現為主觀依賴性嚴重,或者人生態度消極。通俗來說,就是“遇到問題就躲,看到困難就想退”的思維方式。
看到這里,你也許會對惰性思維有一個主觀印象:這是一種不太友好的思維模式,會把我們引向消極,引向逃避,我們應該盡量擺脫這種思維習慣才好。但是心理學家接下來的研究,卻會給你的心頭潑上一盆冷水:想擺脫它,根本是不可能的。
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學家謝恩·弗雷德里克曾做過調查。他讓普林斯頓大學和密歇根大學的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一個球拍和一個球,共1.10美元,球拍比球貴1美元,球是多少錢?正在看書的你,也可以參與一下,你不需要告訴我答案,只要自己心里清楚就行。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兩座世界知名學府的學生們是怎么回答的。50%以上的學生都脫口而出:球拍1美元,球0.1美元。這個答案正確嗎?稍加思考,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應該是球拍1.05美元,球0.05美元。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知名學府的學生,居然連一道簡單的數學題都算錯,這實在太“打臉”了吧!我們有這樣的疑慮,謝恩教授同樣也存在好奇。于是他就在聲譽稍差一點的大學里做了同樣的調查,結果發現錯誤率更高,有80%以上的學生直接給出了球拍1美元,球0.1美元的錯誤答案。
在這個實驗中,為什么學生們會立馬給出球拍1美元、球0.1美元的答案呢?因為1.10美元正好可以分為1美元和0.1美元,1.10美元減去0.1美元,是1美元,這看上去像是球拍比球貴了1美元。所以他們很自然地就給出了這個答案。只要稍加驗證就會發現,這其實是錯誤的。但他們過于相信直覺,覺得這么簡單的題不需要費腦子、費時間去思考。這正是惰性思維在作怪。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證明,人類大腦這套裝置中有兩個系統:一個系統是理性的,它能夠有意識地根據邏輯處理信息,工作起來很慢;還有一個是“本能”的系統,工作起來快速、自動,很難掌控。前者是積極的、理性的,后者是消極的、惰性的[4]。但是我們的大腦往往會選擇捷徑,運用本能系統來思考問題,這就形成了惰性思維。
所以,惰性思維是人的本能反應模式,并不是僅存在某些人的頭腦中,只要你還活著,就一定會受到惰性思維的支配或者侵擾。每個人都會有惰性思維,就算是世界知名學府的學生也不例外。
三、八戒的惰性思維
了解了惰性思維的理論后,我們再來看看豬八戒“散伙”的想法。豬八戒都是在什么時候提出散伙的呢?無非就是料想師父遇害了,要不就是妖怪太強大自己打不過,覺得與其白白送命,還不如回高老莊過太平日子呢。
我們從對抗黃袍怪這一難中,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八戒的想法。由于猴哥被師父趕走了,師徒三人遭遇黃袍怪時,毫無還手之力。沙師弟被捉入妖怪洞中,師父被施法變成猛虎,白龍馬雖有救人之心,但能力不夠,也被打成重傷。這時豬八戒在干什么呢?
八戒對白龍馬說:“你要是還有力氣,就回東海吧,這行李我老豬就挑去高老莊了!”白龍馬一聽這話,立馬咬住八戒的袖子,不讓他走,眼淚汪汪地說:“師兄呀,現在危難關頭,你咋又要偷懶啦!”八戒反問道:“不偷懶怎么辦,沙師弟也被妖怪拿住了,我又打不過妖怪,不散伙還能有啥辦法!”
從這師兄弟的對話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出豬八戒的態度是十分消極的。豬八戒遇到問題就想逃,看到困難就想躲,雖然這和他的能力不高有關,但主要原因還是他的惰性思維太嚴重。面對困境,不想著怎么去解決麻煩,而是想著自保。
四、允許惰性思維存在
按理說,取經隊伍中是不應該有這樣的人的,這八戒功夫不怎么樣,偷奸耍滑、消極逃避絕對是高手中的高手。一個團隊中有這樣的人,會對周圍人造成不好的影響,可吳承恩為什么要安排這么個角色在取經隊伍中呢?
我妄自揣摩一下,單從惰性思維這方面來說,其實豬八戒最像我們普通人。我們遇到問題,同樣也是常常在想怎么躲過去,避免問題危害到自己。這是人的天性,我們無法消除它。
吳承恩老先生也是料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明確寫出豬八戒有消極逃避的毛病。隊伍允許他逃避但卻不是縱容逃避,這從師兄弟對付豬八戒偷懶行徑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
五、不縱容惰性思維猖獗
面對豬八戒的惰性思維,師兄弟是怎么對付他的呢?其實可以總結出三個字——不縱容。
這不,在平頂山的時候,悟空想指使八戒去捉妖,擔心師父護短,故意把眼睛揉得紅紅的,看上去就像哭了一樣。八戒一看猴哥這架勢,就料到妖怪厲害,又嚷嚷著分家了。悟空可不管他這一套,仍向師父提出了要八戒幫忙的請求。師父應允,八戒只好去尋妖了。
可這八戒雖口頭答應,卻走出去沒幾步便倒頭睡起大覺來了。悟空早就料定八戒會來這招,于是故意和他作對。想睡覺,不成,變成啄木鳥,照著他的嘴唇一陣亂啄;想騙人,不成,當著師父的面,揭露他的罪行。可憐的八戒,偷一次懶,就弄得又是流血又是磕頭求饒請罪的。這還沒完,欠下的還要補回來,沒巡的山還要繼續巡。
所以,對于八戒的偷懶行徑,師父和悟空都是不姑息的。
六、惰性思維人人都有
惰性思維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譬如碰到某件事的時候,我們想當然地以為,它就應該是某個樣子的,或者它就應該朝著某個方向發展,我們還總會以此為借口,去怠慢進一步的思考。
其實從八戒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惰性思維的影子。工作時間長了,熱情被消耗殆盡,慢慢地就開始疲倦了。每天一成不變地機械工作,又有幾個人能受得了?從周一開始盼周末,只要到星期五,心情就會明顯好轉,但一到星期日晚上,心情又跌入低谷;為了能不上班,甚至還期盼自己能生場大病……
據調查顯示:70%以上的女性白領感覺在工作中會精力不濟,甚至厭惡工作。職業倦怠已成工作常態。雖然這現象不如八戒的散伙來得鮮明,但卻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人們會情緒消極,厭倦工作,其實惰性思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人們總是縮在自己的視角內不敢挑戰,不敢突破,害怕出錯,也害怕麻煩,由惰性思維引發的一系列行為問題就出現了。
以前聽過一個笑話:每一個人心里都有一個勤奮小人和一個懶惰小人,當我們猶豫不決時,他們倆就會打架。小學的時候總是勤奮小人獲勝,初中的時候他們就平分秋色了,高中時懶惰小人贏的次數漸漸增多,但是大學以后他們就不打架了,因為勤奮小人被打死了。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惰性,隨著惰性前進,我們就只能抵達悲哀。好在人類同時也具有理性,理性的思考能幫助我們從千頭萬緒中整理出有序的思路和計劃,并推動我們做到持之以恒。年齡增長,我們的惰性也會越來越強。怎么戰勝惰性,堅持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方面,八戒不失為一個好的發言者。
八戒也是惰性思維的嚴重患者,但是在眾師兄弟的監督下他仍然能夠堅持完成取經路,修成正果。這也在啟示我們:當惰性思維猖狂,自己又沒有辦法壓制時,我們要學會借力,學會借助周圍人的力量來減少惰性思維對自己的侵蝕。
七、減少惰性有妙招
正如我前面說的,惰性思維是一種本能選擇,我們無法百分百消除它,但是可以適當進行干涉,減少惰性思維對我們的侵害。
1.向周圍人借力
這也是我上面所提到的,向周圍人尋求幫助。自己無法抗拒惰性思維,那就請旁人幫你解決吧。豬八戒用的就是這一招,只不過他是被動地借力,而我們是主動地借力。我們要請別人來監督自己,來激勵自己。比如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向周圍人請教;遇到自己想退縮的事情,我們可以多找朋友聊聊想法,從他們的支持和陪伴中汲取力量。
2.勤于思考
美國心理學家拉塞爾認為:“只有勤于思考,善于對通常思維方式和傳統問題處理方法質疑,才能突破習慣性思維,在‘困頓’中獨辟蹊徑。”過分依賴權威、害怕出錯、習慣于過去的思維方式,導致我們消極應對問題,一直處在惰性思維的怪圈中走不出來。所以,我們要經常思考,多角度地看待問題,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3.做好準備,迎難而上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害怕做某件事,不是我們做不了這件事,而是因為我們一直在逃避,若是之前有過做好這件事的經驗,那么再次做的話是不會難倒自己的。所以,提前做好準備,把自己畏懼的、擔心的、害怕的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現在可以當成挑戰都做一遍,那么未來再次遇到類似的任務和事情時你就可以做得如魚似水了。
如果害怕的事都挑戰成功了,你就會愛上充滿挑戰的任務,你的惰性思維就可以有效地被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