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社會治理理論

社會治理理論認為,社會主體或第三方部門也可以供給公共物品。

(一)社會治理的發展過程

在20世紀30年代,全球深受經濟大蕭條的影響,為復興經濟和促進就業,世界各國紛紛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提出了提供社會福利的主張。隨著“普遍福利”社會政策的實施,世界各國政府過多地介入了社會管理。此后,雖然曾經有聲音呼吁要在經濟發展中放權,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但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并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弱化社會管理的職能。

由于堅持凱恩斯主義的政府“超級保姆”的角色定位問題,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福利國家陸續產生了職能擴張、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機的爆發使得這個問題更加嚴重。于是,政府在環境、食品安全等問題的治理上力不從心,日漸引起公眾的不滿。此時,雖然仍有一部分人堅持福利國家的主張,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行政部門的效率低下以及官僚主義等問題愈加嚴重,西方國家出現了一場來自政府和公共部門內部的行政改革運動——新公共管理運動。新公共管理運動要求用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引入競爭機制,并把政府所承擔的公共物品供給的職能也轉移到社會中去。社會力量的加入(如公眾的參與)填補了政府職能空洞化所留下的空白。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開始重新思考并研究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如米格代爾研究了國家與社會關系變遷的過程,認為國家與社會互動可以達到國家與社會力量合作,以及社會改變國家或國家控制社會的結果,即國家和社會相互影響、相互形塑。與此同時,自由主義的市場化供給模型和凱恩斯主義的福利國家模型指導的公共物品供給相繼出現了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許源源、王通,2015)。這就為社會組織參與進來彌補市場和政府的雙失靈提供了空間。由此,公共物品的供給形成了由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元主體共同參與的格局。公共物品的供給也開始從傳統的單純依靠政府的單中心供給轉向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多中心供給。

我國社會治理的發展歷史相對較短。直到20世紀90年代前后,社會治理研究才受到政治和社會學界的關注,國內開始出現社會治理研究的萌芽。但是,由于我國大政府和小社會的基本國情,廣大學者有意無意地忽視社會治理理論,結果導致在較長的時間內社會治理研究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來衡量都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

直到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召開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政府面對的社會問題愈加復雜,社會管理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社會治理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現實的要求下,黨和政府大力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社會治理實踐創新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社會治理問題高度重視,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學術界開始加強了對社會治理問題的研究,并出現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二)社會治理的理論內涵

英文中的“治理”(Governance)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文和古希臘語。最初,“治理”和“統治”(Government)的意思相同,兩者經?;旌鲜褂谩5请S著社會力量的興起,合作治理理論開始受到關注。合作治理理論強調在社會治理中應該在政府之外引入社會力量。此時,治理和統治的概念也逐漸分離開來。但是目前,學術界對治理的內涵并沒有統一的認識和廣受認可的定義。由于研究角度和背景的不同,不同機構或學者對治理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例如,穆勒(Mueller,1981)重點從治理目標角度闡述治理的內涵,強調治理是為了實現有效利用資源、防止外部性等目標。布雷瑟(Bressers,1998)重點從治理模式角度闡述治理的內涵,強調治理的模式包括法治、德治、自治和共治。

更多的機構或學者都是從治理主體角度來闡述治理的內涵。例如,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1995)認為,治理是公私部門管理共同事務的各種方法的綜合,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是沖突或多元利益能夠相互調適并且各方能采取合作行動的過程??死锼购图邮玻–hris & Gash,2018)認為,社會治理是政府發起的,一個或多個政府部門與非政府部門一起參與,通過正式的、以共識為導向的、商議的方式,制定(或執行)公共政策,或者管理公共事務(或資產)的治理安排。艾默生等(Emerson et al.,2012)認為,合作治理是由政府發起和推動,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合作的治理模式,而公私部門合作創造出新的規則是合作治理的關鍵。

當前學術界對合作治理的研究通常是關于特定國家或地區的政府失靈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區域不同,當前文獻對治理特征的描述凌亂,大多數文獻仍然關注合作治理的類型而不是內在特征。對治理的廣泛分類,也限制了一般性理論框架的建立。這就導致學術界對社會治理的內涵很難形成一致的認識。盡管如此,通過梳理對治理的概念,可以發現治理具有如下幾個特征。①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還包括社會組織、公眾和第三方機構等社會主體。②治理的方式是合作。與以往的社會管理主要采用強制性手段不同,社會治理以多元主體間的合作為主。③治理的目的是公共利益。治理主體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化解沖突,平衡各方利益,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④治理的作用是彌補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治理是為回應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而產生的。

(三)社會治理與公共物品供給

社會治理的出現是政府部門對某些公共問題的治理政策失靈和政治規制成本高的回應。此外,知識的專業化和分散化,以及管理機構基礎設施更加復雜化和相互依賴也要求合作治理。在社會治理理論中,公共物品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社會治理強調,在公共物品供給中,社會力量和政府共同參與提供公共物品,或者多個社會力量合作提供公共物品等都是可行的。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2000)認為,凡是屬于多數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被人關心的事物。因此,在《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一書中,奧斯特羅姆明確提出,在國家和市場之外,社會中還存在“第三只手”來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即通過公眾社會自主治理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奧斯特羅姆提出的“多中心治理”打破了公共物品供給的傳統單中心模式(即國家模式)。因此,與傳統社會管理理論相比,社會治理理論成功地突破了傳統的將市場和政府分割開來的簡單的思維模式,認為面對已經客觀存在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以及某些領域存在的政府和市場雙失靈的問題,必須將第三部門或“第三只手”也納入公共物品的供給中來,通過協調讓政府、市場和第三部門形成有效網絡,確保社會福利的最大化。

社會治理可以作為公共物品供給的重要方式的問題已經受到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國內學者對通過社會治理提供公共物品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例如,趙黎(2017)以移民村為案例研究發現,通過嵌套式的組織形式與制度設計,移民村以“非科層化”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促成村莊內部各行動主體之間以及移民村莊與外部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之間的協作,保證了村莊公共物品的供給?;魰杂ⅲ?017)以城市邊緣區的公共物品供給為例,探討了改變過去單一的、運動式的政府管理模式,動員社會多方力量,促成社會治理多元化、多樣化、網絡化的必要性。

此外,還有學者研究港澳臺地區利用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的經驗和做法。何駿(2016)以香港為例,研究了香港秉承“小政府、大市場、強社會”的治理理念把公共服務主體多樣化并逐步建立起合作型多元治理模式的成功做法和經驗。黨亞飛等(2016)以澳門為例,研究了“弱政府、強社會”格局下形成的社會主導的基層治理模式在公共物品供給上的“補政府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迁安市| 双柏县| 万宁市| 陇川县| 华宁县| 南漳县| 隆林| 茂名市| 新巴尔虎右旗| 永丰县| 阳城县| 宁陵县| 西乌| 鱼台县| 富源县| 临朐县| 大荔县| 海盐县| 衡阳县| 潞西市| 临夏县| 普格县| 胶州市| 马尔康县| 三明市| 晴隆县| 永胜县| 循化| 若羌县| 渝北区| 客服| 肃南| 叙永县| 三亚市| 许昌县| 肇源县| 五华县| 耒阳市| 天台县| 偃师市| 苏尼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