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
- 牛亮云
- 2575字
- 2021-04-23 18:10:48
四 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
圍繞地方政府負總責模式下的食品安全監管問題這個核心,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第一章,導論。首先,從食品安全風險的危害、消費者的擔憂、中央政府的重視以及地方政府的失職四個方面闡述了本書的研究背景,并圍繞地方政府負總責這個基本的制度安排,提出了本書研究的主要問題。其次,明確界定了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監管、地方政府和社會共治四個基本概念的含義。再次,基于章節安排概述了研究內容,并闡述了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構建了本書的技術路線圖并簡述了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二章,理論基礎與文獻綜述。該章是本書的理論起點和研究基礎。首先,從公共物品的基本含義和公共物品供給的分權原則和對等原則等方面梳理了公共物品理論的主要觀點。其次,從公共物品的基本內涵、政府規制與公共物品以及政府規制與規制失靈三個方面梳理了政府規制理論的主要思想。再次,從發展過程、理論內涵以及社會治理與公共物品供給三個方面梳理了社會治理理論的發展脈絡。然后,從食品安全監管的事權劃分、地方政府弱化監管、食品安全社會共治三個方面梳理了國內外對食品安全監管問題的研究進展。最后,客觀評述了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
第三章,食品安全監管的地方政府負總責模式。該章是本書的現實起點。首先,概述了當前我國食品安全的總體形勢和基本態勢。其次,分析了地方政府負總責的基本內涵,梳理了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縱向體制的歷史演變,描述了地方政府負總責制度的形成過程,并簡述了地方政府落實食品安全監管的主要方式。
第四章,地方政府負總責模式下存在的三個問題:理論分析框架。該章是全書的理論核心。首先,從理論上分析了地方政府負總責模式下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所面臨的三個問題,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權劃分不合理、地方政府弱化監管以及單一行政監管因政府失靈而力不從心。其次,以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屬性為理論視角,以上述三個問題為落腳點,構建了本書的理論分析框架。
第五章,中央和地方事權劃分的合理性問題。首先,圍繞第四章的理論分析框架,該章結合公共物品供給的分權原則和對等原則,以及食品安全的公共物品屬性和受益范圍,將食品產業的集中度和地方政府的責任意識納入分析框架中,將理論和實證相結合,分析了地方政府負總責的制度安排與我國食品產業的集中度低和地方政府責任意識相對薄弱的基本國情的吻合之處,以及地方政府負總責弱化了中央政府的全國性食品安全監管所導致的低效問題。其次,以美國為例,梳理了美國食品安全監管的歷史變遷過程,分析了美國以聯邦政府監管為主的協同式監管的主要內容,并結合美國的食品產業集中度和地方政府的責任意識分析了協同式監管的合理性。最后,簡要概述了德國、日本的中央(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事權劃分問題。
第六章,地方政府弱化食品安全監管的問題。圍繞第四章的理論分析框架,該章首先采用信息經濟學的雙任務委托代理模型探討了官員的年齡和任期、現行未充分考慮公眾滿意度的食品安全績效考核制度以及中央政府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政績考核體系等造成的地方政府弱化監管的問題。其次,從規制經濟學的規制俘獲理論切入,將行為經濟學的前景理論和博弈模型結合起來,考慮了博弈主體的心理因素,研究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食品企業的三方博弈問題,探討了地方政府被食品企業俘獲的原因以及中央政府防范地方政府被食品企業俘獲的策略選擇。最后,采用行為經濟學的雙曲線貼現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的認知短視造成的監管意愿和行為背離的問題,解釋了現實中地方政府在制定長期規劃或制度時非常重視食品安全,但是又落實不到位的矛盾現象。
第七章,單一行政監管向社會治理的轉變問題:構建社會共治體系。圍繞第四章的理論分析框架,該章首先從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角度分析了社會共治的必要性,并從社會主體參與和食品企業自律角度分析了社會共治的途徑。其次,以公眾參與為例研究了社會主體的參與方式。基于對美國、日本和中國的比較分析,探討了三個國家在公眾的立法參與、執法參與和司法參與上的聯系和區別。再次,考慮到消費者投訴舉報在社會共治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以消費者的投訴舉報為例,實證研究了影響社會主體參與社會共治意愿的主要因素。最后,以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行為為例研究了影響食品企業自律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研究結論、政策建議與未來的研究方向。基于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具體研究,該章首先簡述了主要的研究結論。其次,針對采取地方政府負總責模式面臨的三個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最后,簡述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書綜合使用了文獻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均衡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問卷調查法、計量模型分析法和專家訪談法等多種方法。其中,比較典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文獻研究法。為深入理解和把握食品安全監管的研究脈絡并確定本書的研究突破點,筆者在全面搜集和整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和分析鑒別,明確了當前國內外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構建本書的理論分析框架奠定了堅實基礎。
(2)計量模型分析法。在消費者投訴舉報意愿的研究上,本書以山東省的數據為例,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研究了影響消費者投訴舉報意愿的主要因素。在食品企業自律的研究上,已有的研究以二元Logistic模型為主要工具,忽視了不同企業自律程度的差異,本書用食品添加劑規范使用行為數量來反映企業自律程度的差異,并考慮了社會治理變量,采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展開研究,實證分析影響企業自律的顯著因素。
(3)比較研究法。根據國情差異,不同國家都應該在公共物品供給的分權原則和對等原則的基礎上,合理劃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監管事權。本書以美國作為中國的對比,探討了美國食品安全監管事權劃分的合理性問題。這有助于正確認識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事權劃分的合理性問題。食品安全監管的公眾參與是一個新生事物,是一項重要的行政管理創新。為總結和引入國際經驗,本書分別對日本、美國和中國的公眾參與實踐從立法參與、執法參與和司法參與三個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的比較和分析。
(4)均衡分析法。鑒于期望效用理論認為行為主體是完全理性的,忽視了行為主體的心理因素的缺陷,本書將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納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食品企業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地方政府和食品企業合謀的均衡條件以及中央政府防范合謀的均衡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