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研究:利益協調軟系統方法論的應用系統與決策叢書
- 江文年 楊建梅
- 2158字
- 2022-08-25 16:57:02
1.1 研究背景
縱觀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人類創造和積累財富的方式始終是圍繞著商品市場的競爭來展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經濟逐步進入復蘇階段。隨著生產的發展和商品的日益豐富,市場競爭不斷加劇。20世紀50~60年代,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以成本為主的競爭,70年代提升為以品質為主的競爭,80年代轉而向以全球化和快速進入市場為主的競爭發展,90年代以后表現為以創新為主的競爭,進入21世紀,企業的市場競爭戰略表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我們面臨的競爭逐步轉向以知識為主的競爭[1],而這正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特征。
Alvin Toffler在《力量轉移》一書中寫道:“知識的變化是引起大規模力量轉移的原因或部分原因。當代經濟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種創造財富的新體系的崛起,這種體系不再是以肌肉(體力)為基礎,而是以頭腦(腦力)為基礎?!边@便是知識經濟的含義所在。在這里,知識經濟是作為一種經濟形態來定義的。從經濟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以產業結構劃分經濟形態,可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人類經歷了5000多年的農業社會,又經歷了大約300年的工業社會,現在正進入的就是知識社會。一般來說,傳統經濟(包括傳統農業和工業)主要依靠人的直接勞動創造價值與使用價值,而知識經濟(包括知識本身的生產和運用知識進行的物質產品的生產)則主要依靠知識創造價值與使用價值[2]。
和知識經濟如影隨形的是,管理學界開始出現一種基于知識的企業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是由知識構成的,企業的根本任務是使用并創造知識。企業的存在也是因為它能夠創造出獨特的生產性知識、制度性知識和管理性知識,企業進行知識創造和知識轉換的能力是企業存在的原因,企業專業化生產與協作過程中積累的共有知識和私人知識決定著企業的效率邊界[3]。
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4],企業所擁有和創造的知識將逐步提升知識本身的地位,并將超越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成為企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乃至漸漸演變為企業生產的最終形式[5][6]。未來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服務將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知識,而所有的有形產品都是知識的物化形式[7]。企業出售的是知識產品,其他物化形式產品的核心價值就是其中所蘊涵的知識的價值。因此,市場將成為一種知識交換的制度,而企業則成為知識生產的制度形式。企業與市場的區別在于,企業由零散的知識要素組合創新形成新的知識,因此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作為創新知識的形式而存在的,目的是銷售其創新的知識以贏得利潤[8]。
這就是說,企業組織的存在是為了創新知識,并使得知識整合后可以以多種形式出售,因此,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體現為知識創新的能力,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行為也逐漸從有形資產競爭向無形資產競爭演變[9][10]。美國MIT斯隆管理學院Eric von Hippel教授對企業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當代企業的利潤增長中,知識與技術創新因素占40%,資源因素占20%,人均資本的增加因素占15%,規模經濟的因素占13%,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占1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知識創新已成為企業贏利的主要手段。有鑒于此,著名的管理大師Peter F.Drucker克認為:“目前真正的控制性資源和生產決定性因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力,而是知識[11]?!?/p>
知識經濟的來臨凸顯出知識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地位。面對向知識社會的轉型,許多企業紛紛把知識管理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管理的實施與發展成為企業發展的一件大事[12][13][14]。來自IDG的報告顯示,在世界排名500強的企業中,有90%以上已經實施了知識管理。
KPMG在《2000年知識管理研究報告》中對英國、歐洲大陸和美國的423個組織進行了調查,詢問他們是否有一個知識管理的計劃。超過4/5(81%)的組織說“有或正在考慮一個知識管理計劃”,其中38%的組織的知識管理項目已經到位,30%近期要建立一個知識管理項目,還有13%的組織正在調查這種需求,絕大部分的領先公司正在積極地推進知識管理。
歐洲知識管理中心于2002年對以法國為主、包含歐洲其他國家在內的一份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公司中,有超過3/4(77.8%)的公司已經或正在開展知識管理,大約有45%的公司設有知識管理總監職務[15]。
相應地,深圳市國中道經濟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在2002年3~4月間對中國的知識管理狀況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該調查顯示,在回收的1342份有效問卷中,有27%的被調查者所在的機構已經制訂了知識管理戰略,在其余未制訂知識管理戰略的機構當中,91%認為有必要引入知識管理,而有70%則正準備建議管理層盡快制定知識管理戰略[16]。
可以說,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處于激烈市場競爭中的企業無論采取何種競爭戰略,其核心競爭力總是來源于它所擁有和發展的某一領域的知識[8]。Bill Gates認為:“在達爾文式的商業社會中,機構的知識管理質量幫助決定它感知變化和迅速響應的能力,因此決定了孰死、孰生或孰興旺。”有鑒于此,迅速開展知識管理,將企業變成一個不斷自我更新的學習型組織已經成為眾多企業家的共識。然而,由于不同的企業所處的市場競爭環境是不盡相同的,他們自身的發展方向、管理模式和知識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因此,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適合本企業需要的知識管理就成為每個企業所必須首先面對的問題。
目前,知識管理的理論在不斷發展,但是離成熟期還有一定的距離[17]。對于企業而言,知識管理的實施是一個復雜的人類活動系統問題[18]。不同的企業應該怎樣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部署和實施知識管理,并沒有形成一套科學和完整的方法體系,這正是本書提出基于行動研究的企業知識管理方法論研究的主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