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率、質量與企業出口行為
- 肖揚
- 3143字
- 2021-01-22 20:14:55
第三節 生產率、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
使用產品質量解釋企業行為的重要文獻如下:Linder(1961)認為,富國生產和消費較高份額的優質商品。Schott(2004),Hummels和Klenow(2005)以及Fontagné等(2008)都證實,發展中國家出口大幅增長是通過質量升級實現的。Bernard等(2006)和Hallak(2006)研究表明,資本和技能豐富的國家利用其稟賦優勢來生產具有較高價格和較高質量的垂直優質品種。Verhoogen(2008)認為,20世紀90年代,富裕國家對高質量產品需求的增加,提高了對熟練勞動力的相對需求。
一、理論研究
本部分從企業的出口選擇、產品層面的產品轉換與產品組合方面,簡要介紹質量、生產率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
(一)拓展Melitz(2003)的理論模型
在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的理論研究中,主要是將質量引入Melitz(2003)的理論模型,將質量內生化。(7)
假定消費者面臨不變替代彈性(CES)效用函數:

其中,λk是反映消費者對種類k偏好的質量指數,qk是品種k的消費數量,任何品種之間的替代彈性σ>1。
而CES需求函數能被表達為:

其中,E是行業總支出,而P是行業所有品種的價格指數。類似的將質量引入效用函數的研究如Schott(2004)、Gervais(2015)、Aw和Lee(2017)等。湯二子和孫振(2012a, 2012b)將產品質量引入Melitz(2003)模型來分析產品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并認為忽視出口企業產品質量而得出的結論將會與現實相悖,即“生產率悖論”(8)。韓會朝和徐康寧(2014)、Hallak和Sivadasan(2009)的研究結果表明,產品質量低于出口質量閾值的低生產率企業將無法出口。
(二)假設消費者偏好
Feenstra和Romalis(2012)的研究假設了消費者偏好是非位似的(Nonhomothetic),其做法是在CES效用函數中對質量賦予指數來度量偏好的非位似。(9)
(三)設定消費者間接效用函數
Verhoogen(2008)設定了消費者間接效用函數來研究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其將效用函數設定為:Vi=θqi-αpi+εi,其中qi代表種類i的質量,表示消費者對產品垂直差異的偏好;參數θ>0與收入呈現正相關,代表消費者對質量的支付意愿;而εi則代表產品水平差異,但并沒有研究產品的垂直差異。
從質量視角來研究企業出口行為,雖然對消費者函數形式設定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其內在的邏輯是一致的,即消費者效用水平與產品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消費者愿意為質量支付更高的價格。
二、實證研究
近年來,隨著微觀數據的可得性增強,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迅速發展。尤其是隨著質量測算方法的廣泛開發,更精確地估計企業產品質量成為可能,引致質量對企業出口決策的影響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其對企業出口決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廣泛證實。
(一)對企業出口參與行為的影響
在質量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的研究中,Hallak和Sivadasan(2009)研究了出口產品質量閾值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只有產品質量大于或等于質量閾值的企業才能進入出口市場。但企業進行質量升級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只有那些產品質量高于質量臨界或者能夠支付質量升級成本進而使企業產品質量達到質量臨界的企業才能進入出口市場,即當出口產品存在質量臨界時,生產率不是企業出口參與的唯一決定要素,而產品質量低于質量臨界的高生產率企業將無法成功進入出口市場。Crozet等(2012)運用法國葡萄酒行業出口數據進行研究,結果發現,企業產品品質越高,成功進入出口市場的概率就越高,因此,質量的提升能顯著提高企業成功進入出口市場的概率;Mark等(2012)運用中國紡織企業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結論。而Gervais (2015)的研究也表明,質量因素是企業出口選擇以及出口量的重要決定因素,出口質量與生產率對出口結果的影響并不相同,企業在選擇出口時質量比生產率明顯更為重要。
韓會朝、徐康寧(2014)研究了出口產品質量閾值對企業出口行為的影響,并得出了與Hallak和Sivadasan(2009)一致的結論,即產品質量低于出口質量閾值的低生產率企業將無法出口。Aw和Lee(2017)的研究認為,企業質量和生產率對企業出口參與及其出口范圍的相對重要性取決于需求方的產品偏差程度和成本彈性的提高。質量指數和生產率在解釋企業出口參與和出口范圍中起著重要作用。
(二)對產品轉換行為的影響
產品轉換(增加或減少產品)是多產品出口企業的核心特征之一,一般而言,企業會針對市場特定需求來提供產品。消費偏好(質量)的變化會引致企業增加更符合消費者偏好的產品種類而減少或放棄那些不能滿足消費者偏好的產品。
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11)研究了企業產品轉換的頻率,以及普遍性和決定因素,結果發現,產品特性(10)是影響企業是否進行產品轉換的重要因素,企業增加或減少產品會引起企業范圍內的巨大變化,并發現產品轉換有助于企業內部資源的重新分配。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偏好越高,企業越能在該產品上獲益。企業的生產率越高,企業越能在所有產品上獲益,其產品范圍就越大。正向的需求沖擊會引致企業增加產品,同時一些企業由于受到負面的需求沖擊而放棄該產品。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11)的研究表明,企業會增加高產品屬性的產品進入出口市場。
Manova和Yu(2017)經研究發現,優質產品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其價格較高,因此具有更高的銷售額。在提供較少產品的市場中,公司專注于其核心品種,通過放棄低質的外圍產品而將銷售轉向其優質產品。
(三)對企業產品組合行為的影響
Manova和Yu(2017)認為,由于市場規模、價格指數、可變的冰山成本和固定的貿易成本是國家特有的,因此,出口的專業臨界值會因出口目的地不同而有所差異,企業會在不同的市場中調整其產品范圍。在每個出口目的地的出口商,都遵循獨特的產品層次結構,并按照產品質量(和邊際成本)遞減順序來添加商品,直至邊際產品達到零利潤。在供應商中,品質更高的商品將被銷往更多的國家,在任何給定的市場中賺取更高的收入,并產生更高的全球銷售額。一個企業在每個市場上最暢銷的核心品種將是其最昂貴且品質最高的產品。
Mayer、Melitz和Ottaviano(2014)在靜態環境下,而Bernard、Redding和Schott(2011)在動態環境下,將產品范圍和出口決定內生化。研究結果表明,出口商出口銷售傾向于表現最好的產品。這些研究表明,在出口決策的制訂方面,一個富有成效的方法是專注于產品層面的質量和成本。
Amador和Opromolla(2012),以及G?rg、Kneller和Murak?zy(2012)認為,企業產品特性對塑造企業的出口組合是非常重要的。企業產品特性決定了企業增加或減少產品組合。Goldberg等(2010)證明了多產品企業生產中有類似模式。Bratti和Felice(2009)認為,外國消費者可能會有不同的偏好,在任何情況下,市場規模的增加意味著消費者對品種需求的增加。
(四)生產率、質量與企業的其他出口行為
與以往僅構建企業層面的質量—生產率指數不同,Aw和Lee(2017)構建的是企業產品層面的質量—生產率指數。運用這些指數來研究質量、生產率如何影響企業的出口參與和產品擴展決策。結果表明,高質量、低生產率的生產者更喜歡在市場上出口差異化更大的產品;而低質量、高生產率的生產者更喜歡在市場上出口同質化的產品。同時指出,需求(質量)和生產率在解釋企業出口參與和出口范圍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出口決策中,質量在差異化大和質量改進成本彈性低的市場中貢獻更大,而生產率效應則在產品生產效率低但市場質量改善的成本彈性高的市場更為重要。這與韓會朝和徐康寧(2014)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與以往使用單值的研究不同,運用價格和數量信息估計的質量,結果與質量解釋一致,估計質量存在相當大的異質性,質量與廣告支出、工資率和材料成本正相關。同時,即使在控制生產率變化之后,估計的質量變化解釋了價格、收入、出口狀況和外國銷售變化。
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質量與企業成本加成率的影響,如李勝旗、佟家棟(2016)研究了質量對企業成本加成率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成本加成率與質量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許明、鄧敏(2016)運用2000—2006年中國數據,研究了產品質量對出口企業成本加成率的影響,研究發現,提高產品質量對提升中國出口企業成本加成率有重要的作用。這些研究表明,質量與企業的貿易利得息息相關,因此,提升企業產品質量無疑會提升企業的貿易利得,提升中國企業出口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