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
- (瑞士)安德烈亞斯·威默
- 12字
- 2021-01-22 15:46:35
第一章 關系理論與嵌套方法
定義國家建構
與社會科學中的大多數其他概念一樣,對“國家建構”的定義并沒有共識。然而,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國家建構勢必需要民族/國家認同:公民超越他們對某個族群、部落、村莊共同體(village community)或宗教的依戀,開始將自己視為民族/國家共同體(national community)的成員并對他們同民族的人懷有忠誠感。但共識僅到此為止。
在斯坦·羅坎(Stein Rokkan)有影響力的作品中出現了一條思路(參見Flora et al.1999)。在該思路中,民主和福利國家是國家建構的重要工具,但也是重要的后果。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這種廣泛的理解,例如,在那些專注于民主化層面的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之中(Dobbins 2003—2004;Fukuyama 2004)或在那些強調支持國家建構的教育、福利和基礎設施政策的政治經濟學家之中(Miguel 2004)。
另一種思路則將國家建構視為公民與國家之間權力關系的問題。這是我在本書中假設的觀點。它首先出現在萊因哈德·本迪克斯的著作中,對他而言,“國家建構的中心事實是全國范圍內公共權力的有序運作”。他繼續說道:“私人對公共利益及私人對公共決策的一些從屬性因此是政治共同體的必要條件。政治共同體的成員在交換某些公共權利時,更隱含而不是更明顯地同意這種從屬關系。”(Reinhard Bendix 1964:18—19)因此他經常被引用的書籍是《國家建構和公民身份》(Nation-Building and Citizenship)。勒內·勒馬爾尚更明確地追求這種交換理論的論證。他提出:
換句話說,與本書類似,勒馬爾尚將國家建構理解為通過國家與公民之間建立環繞的交換關系的政治包容過程。相應地,國家層面的民族認同將從這樣的關系中得出,即公民不再將他們自己首先定義為某個行會、城市、村莊、部落或族群的群體成員,而是,引用安德森的著名理論(Anderson 1991),更多地將自己定義為(建構現代國家的)民族這一想象的共同體的成員。
在國家建構的硬幣兩面——政治整合和認同,國與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法國等一些國家,個人已不再過于關注他們的地區、地方、行會或族群身份認同,并將國民(nationals)視為自己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身份。形成對照的是,比利時人認為自己最重要的身份是瓦隆人或佛蘭芒人,而不是比利時人。國家建構的政治整合方面也同樣如此,如圖1.2顯示的那樣。在一些國家,某些大型族群仍然被排斥在從政府的席位一直延伸到基層腹地村莊的政治聯盟和支持網絡之外。在敘利亞,阿薩德部族和他們的阿拉維派同胞在過去幾十年里一直堅定地控制著高級別的政府和軍隊的職位。與遜尼派或庫爾德人相比,阿拉維派在低級別政府職位中的人數也明顯過多(Mazur 2015)。在其他社會中,出現了更具包容性的權力結構,絕大多數公民被納入以國家級政府為中心的聯盟和支持網絡之中。包括瑞士、馬來西亞和布基納法索等都是很好的例子——這些國家都是族群異質性國家。

圖1.1 包容性(左)和排他性(右)的權力配置

圖1.2 世界各國的國家建構和族群多樣性(1945—2010年)[36]
為了進行說明,圖1.1展示出權力配置的包容性和排斥性。圓點代表政治行為體(組織或個人),直線描述交換關系,位于圖中較高處的行為者擁有更多的政治權力,那些處于頂端的代表國家層面政府。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圖1.1所示的兩個國家具有相同的族群人口特征:它們由多數族群(灰色圓點)和少數族群(白色圓點)組成。這說明族群多樣性和族群包容性是不同的概念。圖1.2顯示,這兩者還需要經驗地區分,之后的章節將對此進行更全面的解釋和探討。y軸報告了在中央層面政府中沒有代表的族群共同體的人口比例。它粗略地測量了國家建構成功的程度(比例越低越成功)或失敗的程度(如果它很高)。x軸代表一個國家的族群多樣性,以兩個隨機選擇的個體具有相同的族群背景的可能性來測量:1為完全同質的國家,0為每個個體都屬于不同的族群。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正如我們將要詳細討論的那樣,國家建構和族群多樣性可能彼此相關,但它們在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政治包容和國家建構也需要與民主化區別開來,這與諸如多賓斯2003—2004年的著述(Dobbins 2003—2004)以及許多決策文獻所說的截然不同。在一黨制政體中,比如通過族群的支持網絡也能組織少數群體獲取國家權力(如布基納法索;Rothchild 1986)。完全民主的國家可以是排斥性的(例如直到民權改革之前的美國就是這樣),非常不民主的國家也可以更具包容性[例如在費利克斯·烏弗埃-博瓦尼(Félix Houphou?t-Boigny)擔任總統期間的科特迪瓦;參見Rothchild 1986]。圖1.3顯示出這一情況,其中x軸現在描述的是國家民主的程度。測量的范圍從完全不民主的-10到完全民主的+10。如圖所示,同樣民主(或不民主)的國家在國家建構方面可能會取得非常不同程度的成功。我將在第五章中實證地分析民主與國家建構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在這里,我只想提出一個更為簡要的觀點,即國家建構和民主化需要被視為不同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