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卷二主要探討人性。人類的本性是善良的,與宇宙的本性是相融合的,人應該按照本性來生活,使自我的本性與人類的、宇宙的本性合為一體,這才是臻于完善的至美人生。同時,作者也注意到人性的差別,他這樣寫道:“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人性千差萬別,但是本性相通,要善待他們。作者在本卷強調的是自我反省和及時行德。
與所有人和諧相處
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和惡的性質,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我相似,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份神性的人——決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損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于我,我也不可能遷怒于這些與我同類的人,或者憎恨他們。因為,我們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唇齒和眼瞼。那么,相互反對就是違反本性了,就是自尋煩惱和自我排斥。
在待人方面,馬可·奧勒留也像儒家一樣強調不能逃離自己的同胞,要與人為善,甚至要善待品行不端的人,這是他一日之始就告誡自己的一條座右銘。這便體現了一種與各種人和諧相處的哲學。
社會包羅萬象,我們要在社會上立足,不得不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與其每天被動地疲于應付乃至突然情緒失控,造成不良后果,還不如在一日之始就主動提醒自己:今天我將遇見我不愿見到的人,而這就是我的人生,我的命運。從上文我們還可以感覺到,這種皇帝生涯帶給馬可·奧勒留的困擾,他一直對那種隱退沉思的生活心生向往,但是命運始終沒有給他這種機會。
人具有共性,也有差別性。因此,我們必須接觸不同類型的人,才會有不同的刺激,才會產生不同的創(chuàng)意。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朋友,希望成為怎樣的人,就要跟那樣的人在一起。一個人不能長期獨自生活,一個人的生活雖然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也需要一些獨處的時間,可是人本質是一種社會動物,需要有朋友,需要和別人相處。人之所以會成功,很多時候也是因為有朋友幫助;人之所以會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吸收了別人的成功經驗。
“如果你想知道金錢的秘訣,就向有一大堆錢的人學。”成功的商人很少單靠個人的能力,通常都得力于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這種人際關系是一項很重要的資產和財富。他們更懂得,與成功的人在一起,跟持肯定人生觀的人在一起,這樣會增強自己對生活的肯定態(tài)度。
認識的人愈多,機會就愈多。這句話是實實在在的真理。若要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創(chuàng)造機會時更方便,便需要建立適當的人際關系網。
怎樣才算適當的人際關系網?首先,要和與工作直接有關的人,維持和諧的工作關系。例如和上司、同事、下屬、客戶保持良好關系,有利于工作的進行。其次,要分清關系的性質,有工作關系、朋友關系、伙伴關系等,不要把這些不同關系混淆,否則容易公私不分。在公司里,當然以工作關系為首要,但也應針對不同對象,另外建立適當的朋友或伙伴關系。
在商業(yè)運作中,必須培養(yǎng)自己商業(yè)和社會的關系網。沒有人可以在真空中取得成功。你需要建立一個廣泛的關系網,包括銀行家、律師、顧問、會計師、分析師、投資人、政客、記者,以及最重要的——顧客。信譽永遠是最重要的,它用錢買不到,必須靠努力贏得。建立并發(fā)展關系網就像種樹一樣——如果成功,分枝會不斷延伸,而且枝枝交錯相連。
而生活中,我們接觸的往往是同一群人,這樣的成長是有限的;你必須懂得接觸不同類型的人,因為不同類型的人會帶給你不同的刺激,不同的刺激會帶給你不同的創(chuàng)意,不同的創(chuàng)意可以讓你想出新的點子,能夠讓你在市場上占更大的優(yōu)勢,這樣的話,你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幅度提升。一個人能夠擴大自己的生活圈,他的層次也就會大幅度提升。
設想這樣一個團隊,每個隊友都至少認識100個有價值的關系,因此,一支6個人的隊伍就認識600個人。如果這些關系中每個人另外認識100個有價值的關系,那么你就能接觸到6萬個有價值的關系。但是,這些數字是具有欺騙性的。人們經過計算發(fā)現,網絡價值是網絡中人數的平方。如果你直接認識的網絡人數為600人,那么你最終能夠接觸到的是600×600=36萬個有價值的關系。顯然,一人小組是不夠的。你需要一個網絡的力量。在這個網絡中,有幾個重點關系——也就是控制巨大人際網絡關系的那些人。一個重點關系具有“成事”的力量。這個重點關系說一句話,事情就能辦成。大型網絡的價值在于增大了找到重點關系的可能性。要記住,需要的只是一個重點關系。
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爾1974年發(fā)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找到一份工作》,其中他采訪了幾百名職業(yè)工作者和技術工作者,記錄了他們的就業(yè)經歷。發(fā)現有56%的被調查者是通過個人關系介紹找到工作的,其他20%是通過自己申請求職找到工作的,約18.8%的被調查者是通過獵頭公司等渠道找到工作的。
通過個人關系找到工作絲毫不讓人意外,而意外的是這些人利用的個人關系大多數都是非常疏遠的“微弱關系”,真正依靠父母、最好的朋友等“強關系”找到工作的人比例很少。
新近失業(yè)的A在路上遇到了一年難得一見的熟人B,兩人聊起最近的生活情況,A對B說自己正想找一個軟件程序員的工作。B突然想起了大學同學C上周在一次聚會上提到他們公司正在招聘,于是將C的電話和電子郵件告訴了A。最后,A通過C應聘到了他們公司。
這就是所謂“弱鏈接的威力”。可不要小看了那些一年只有一兩面之交的“半生不熟”的人,他們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威力無比。弱鏈接威力為何會比牢固的親友關系威力更大?格蘭諾維特爾這樣解釋:最親近的朋友可能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你們的生活幾乎完全重合。而那些久不見面的人,他們可能掌握了很多你并不了解的情況。只有這些“微弱關系”的存在,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圈子中流傳。
既然人際關系如此重要,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呢?
一位16歲的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
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呢?”
智者笑著望著他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有這樣的愿望,已經是很難得了。很多比你年長很多的人,從他們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就只好讓他們那樣好了。”
少年滿懷虔誠地聽著,臉上沒有流露出絲毫得意之色。
智者接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你能說說這句話的含義嗎?”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了;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會兒,說:“這樣就可以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求,并且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fā)光,繼續(xù)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說,要充分地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也!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句話理解起來太難了,留著你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是一時體會不出。但這四句話之間就有許多自相矛盾之處,我用什么才能把它們統(tǒng)一起來呢?”
智者說:“很簡單,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別。
后來少年變成了中年人,又變成了老人。再后來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后,人們都還時時提到他的名字。人們都說他是一位智者,因為他是一個愉快的人,而且也給每一個見到過他的人帶來了愉快。
點石成金:
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這就是與人相處的秘訣。今天的你,你的個性、走向,你所處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生存環(huán)境決定的。將來的你,10年、20年以后的你幾乎完全取決于你未來的環(huán)境。那么,從現在開始做點什么來打造你未來的人際環(huán)境吧。結交新朋友,參加新組織,擴大社交范圍。各種各樣的人,就像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會給你的生活帶來無窮樂趣,會擴大你的社交領域。所以,我們要結交不同的人,與所有的人和諧相處。
對馬可·奧勒留來說,作為一個政治家,他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其中包括一些他并不喜歡甚至很厭惡的人——“好管閑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認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惡”,認為“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我相似”,而且“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于我”;他認為人與人“是天生要合作的,猶如手足、唇齒和眼瞼”,這是他對所有人總的基本態(tài)度。擁有這種對人的基本態(tài)度,我們就能與所有人和諧相處。
幸福依己而不依人
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接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
不要去注意別人心里在想什么,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但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
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欲望亦無所畏懼,滿足于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于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jié)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活得幸福。沒有任何人能阻止這一點。
這里體現了馬可·奧勒留對于幸福的看法。馬可·奧勒留認為一個人的幸福完全在于自身,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無所欲望亦無所畏懼,滿足于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于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jié)中的勇敢的真誠”,“就能生活得幸福”。他告誡自己,“不要去注意別人心里在想什么”,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內心,因為幸福的源泉就在自己的內心,不要“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馬可·奧勒留的個人生活有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他幼年喪父,母親也去世較早,在他即位之后,羅馬帝國連遭各種自然災害、邊境戰(zhàn)爭和內部叛亂,導致他常年在外奔波。他的親生兒子康茂德難擔重任,導致羅馬帝國的盛世無以為繼。康茂德最終被殺,羅馬帝國陷入長期混亂。我們可以想象,在遭遇個人生活的不幸時,馬可·奧勒留是如何用這套幸福哲學找回心靈平靜的。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財富功名就是幸福,有人認為婚姻美滿就是幸福,有人認為實現自我就是幸福……然而,不管你定義的幸福是什么,都要通過自身才能起作用,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把幸福寄托在別人或者外物之上,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關注幸福,從關注你的內心開始。以下獲得幸福的要訣希望所有人牢記:
幸福要訣一: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幸福要訣二:獲得幸福要依靠自己。
幸福要訣三:有時候,當你并不感到幸福的時候,很可能你已經身處幸福當中了,你所要做的就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幸福的存在。要長期保持幸福的感覺,你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已經擁有幸福。
幸福要訣四:人世間最珍貴的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點石成金:
亞伯拉罕·林肯說:“我一直認為,如果一個人決心想獲得某種幸福,那么他就能得到這種幸福。”
克勞德說:“每個人都有獲得幸福的機會,關鍵是我們如何發(fā)現他們。”
幸福是一種能力,它來源于自身。如何尋找幸福,那些幸福的人自有答案:
我獲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幫助別人獲得幸福。
我不嫉妒任何人,不仇恨任何人,而是熱愛、尊敬和寬容他們。
我從不要求任何人的恩賜,而是通過辛勤的勞動為別人創(chuàng)造價值,從而獲得回報。
我和理智保持良好的關系,它總能指導我正確的處理一切事情。
……
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若你堅持這一點,無所欲望亦無所畏懼,滿足于你現在合乎本性的活動,滿足于你說出的每個詞和音節(jié)中的勇敢的真誠,你就能生活得幸福。沒有任何人能阻止這一點。”從馬可·奧勒留這里,我們收獲到一種自給自足的心靈幸福哲學。這種幸福哲學能讓我們在任何境遇下擁有幸福的感覺。
擁有和把握現在
雖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數萬年,但還是要記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最長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為同一。雖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現在對于所有人都是同樣的。所以那喪失的看來就只是一個單純的片刻。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喪失過去或未來——一個人沒有的東西,有什么人能從他那里奪走呢?這樣你就必須把這兩件事牢記在心:一是所有來自永恒的事物猶如形式,是循環(huán)往復的,一個人是在一百年還是在兩千年或無限的時間里看到同樣的事物,這對他都是一回事;二是生命最長者和瀕臨死亡者失去的是同樣的東西。因為,惟一能從一個人那里奪走的只是現在。如果這是真的,即一個人只擁有現在,那么一個人就不可能喪失一件他并不擁有的東西。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所有人都要死去,這是人類不可更改的宿命。從極其長遠、接近永恒的觀點來看,一個人是活幾十年一百年還是幾千年甚至幾萬年,并沒有太大的差別,都是蒼茫宇宙中短短的一瞬。馬可·奧勒留說,“一個人是在一百年還是在兩千年或無限的時間里看到同樣的事物,這對他都是一回事”,“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所過的生活;任何人所過的也不是什么別的生活,而只是他現在失去的生活”,“惟一能從一個人那里奪走的只是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并不能真正意識到這一點,很多人的大部分時光或是為過去的錯誤懊悔傷懷,或是為即將發(fā)生的事情擔憂,以至于無法好好地擁有和把握現在,活在當下。
我們來聽聽禪宗大師、詩人、爭取人類和平的社會活動家一行禪師是怎樣描述“當下”這個概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