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甫洛夫的狗:改變心理學的50個實驗
- (英)亞當·哈特-戴維斯
- 1358字
- 2021-01-12 10:46:38
1948
研究人員:
愛德華·托爾曼
研究領域:
動物行為學
實驗結論:
老鼠具備潛在學習能力,并且可以記住細節,表現出認知行為
老鼠可以繪制認知地圖嗎?
隱藏的、潛在的或偶然的學習
著名的行為主義學家斯金納說過,思考動物在想什么或想要什么是沒有意義的,你只能去看它們對于刺激是如何反應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授愛德華·托爾曼對此存疑。他想知道動物到底可以思考多少東西,以及它們存留在記憶里的是什么。
像斯金納一樣,托爾曼和他的學生為老鼠建造了迷宮,但他們設計的是能顯示出老鼠的思維——認知行為的特別的迷宮。其中第一個是在水平面上由T字形交叉路口連接的一系列窄通道(平面圖示見第50頁上方)。
老鼠被分成了三組。每天一次,每只饑餓的老鼠都會被放在迷宮的左下角,并且需要找到通往右上角的路。在途中,它會來到6個T形路口,并且它需要每次都做出正確的選擇,所以它有6次犯錯誤的可能。
第一組中的老鼠總是在迷宮的終點發現食物顆粒。結果是他們每天更快地通過迷宮,到第七天,根本沒有錯誤的轉彎,你可以在下一頁的圖中看到(圖表顯示每組老鼠所犯錯誤的平均值)。

延遲獎勵
-
六天以來,第二組的老鼠都沒有在終點發現食物,所以,沒有激勵它們動作快一點的誘因。它們在迷宮中徘徊,每天在轉彎處做出各種各樣錯誤的選擇,但是在第七天結束時,它們發現了食物,在隨后的日子里,它們都會在終點發現食物。在第八天,它們只錯了一次。在第九天,它們直接找到了食物,沒有犯錯誤。第三組在第三天結束時找到食物,在此之后它們可以迅速地找到通往食物的路線。
這里的重點在于,第一組花了七天的時間來探索出直接通往食物的路線。然而,一旦知道了有食物在終點處等著它們,第二組和第三組的老鼠只花了兩三天的時間。因此,在它們早些時候的徘徊中,即使并不急著到達終點,它們也一定已經形成了迷宮的“心理地圖”(或“認知地圖”)。老鼠在先前形成了認知地圖的事實并不明顯,直到找到食物的那一瞬間,它們的“學習成果”才被揭示。這是隱藏起來的學習,也被稱為“潛在學習”或“偶然學習”。
二維地圖
-
托爾曼指出,這種“管狀地圖”本質上是一維的,老鼠只需要在每個路口學會“向右走”或“向左走”。他試圖探究老鼠能否在兩個維度上形成“心理地圖”,于是,他建造了一個更復雜的迷宮。
當他用更復雜的迷宮取代了簡單的,大多數老鼠都選擇了可以通往食物之前所在的地方的路線。換言之,它們不只是學會了“左、右、右、左……”,而是已經弄懂了相對于它們起始位置的方向,或者是相對于它們所處空間的方向。

有6個T形交叉路口的迷宮
托爾曼略帶遺憾地描繪了另一個由他人設計的更為精巧的實驗,肯尼思·W.斯賓塞和利比特使用了一個簡單的Y形迷宮,如下圖所示,食物在左分支的末端,水在右分支的末端,老鼠被放置在Y字形的底部。這些老鼠之前已經獲得過食物和水,因此它們并沒有在迷宮中吃東西或喝水。

Y字形迷宮
接下來的實驗最為關鍵:動物被分成了兩組,一組餓了(但不渴),另一組渴了(但不餓)。當被放入迷宮時,饑餓組的每只老鼠都直接前往食物所在地,口渴組的老鼠直接去喝水。這表明它們一定之前在心里制作并存留了迷宮的認知地圖,即使當時它們既不餓也不渴。
所以,當你下一次制定了從自己臥室到門口,或是從超市到火車站的最佳路線時,請記住,老鼠(以及其他動物)或許也和我們一樣運用著“認知地圖”。